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是上下颌牙列之间的静态接触或动态咬合接触关系,以及在口颌系统功能和功能紊乱中控制牙接触的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一种动态的生物学关系。学以咬合研究为中心,探索咬合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理解咬合形态与功能的辩证关系。与颌位是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对牙尖交错位、后退接触位、下颌姿势位及正中关系的正确理解在临床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老年人多种颌位的咬合观察及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的关系,探讨老年人的动态咬合下的接触特征,为临床修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86例老年患者,通过口内视诊确定牙弓形态。采用厚度为8um的Bausch咬合测试膜检查下颌各个非正中颌位的接触:侧方移动至包括下颌0.5mm、尖对尖接触位置及前伸移动至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结果:下颌侧方移动至0.5mm时,30.2%受试者为双侧组牙功能,20.1%为混合尖牙保护和组牙功能。下颌侧方移动至尖对尖接触位置时,45.3%的受试者为双侧尖牙保护,17.4%为双侧组牙功能。下颌向前滑动至上、下前牙切对切接触位置时,80.2%的受试者前牙存在接触,后牙分离。前牙的牙合接触模式与牙列形状的关系:71.4%方圆型牙弓受试者是I型前牙接触模式;63.9%尖圆型牙弓受试者为II型前牙接触模式;对于卵圆型牙弓受试者,前牙接触模式I型和II型均占40%。结论:老年患者具有特殊的动态接触特征。前伸咬合运动中前牙的接触模式与牙弓形状关系密切,修复重建需要考虑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9):833-836
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临床医生对学越来越重视,对正常人群咬合接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咬合力、身体姿势、脑功能等多因素相关,对研究错畸形和口腔临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该文结合文献对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滕英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3):154-159
目的探讨治疗安氏Ⅲ类错伴有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的牙源性下颌偏斜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安氏Ⅲ类错伴单侧的后牙反、锁和单侧前牙反等牙源性下颌偏斜患者21例,年龄8~25岁,平均15.5岁。单侧后牙反、锁引起的下颌偏斜通过上颌扩弓、上下牙交互牵引纠正宽度不调,促使下颌自行复位;前牙反通过Ⅲ类牵引予以解除。结果 21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矫治效果,治疗后颜面对称性和咬合关系恢复正常,颏点偏斜平均减少(2.9±0.6)mm,因长期错导致的下颌骨偏斜亦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牙源性下颌偏斜,经过合理正畸治疗,随着单侧后牙反、锁及单侧前牙反的解除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侧方咬合运动中接触型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琰玲  殷新民 《口腔医学》2007,27(3):136-138,142
目的观察侧方咬合运动中接触点的分布特征,并对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侧方型进行分类。方法利用T-ScanII咬合分析系统记录85名个别正常者侧方咬合运动过程中的接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尖牙尖对尖颌位时的接触形式有六类:尖牙保护(44.1%)、组牙功能(20.6%)、工作侧多组前牙接触(2.9%)、仅工作侧第一前磨牙接触(8.8%)、工作侧前后牙同时存在接触(20.0%)、工作侧非工作侧同时存在接触(3.5%)。结论自然牙列侧方接触形式除尖牙保护与组牙功能外还存在其它一些型。  相似文献   

6.
咬合与肌电     
本文介绍了正常牙尖交错位、下颌后退接触位、前伸咬合和侧方咬合时肌电活动的特点;咬合运动时肌电的变化,咬合力与肌电的关系,并就错和干扰对肌电的影响作了分析;此外,患者接受板和导板治疗后,其肌电和肌活动型有改变,在临床上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正畸治疗获得正常牙列形态的青少年错患者主动矫治结束后12个月内牙尖交错位接触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例正畸主动矫治结束后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的青少年错患者,使用T-ScanⅡ咬合分析系统分别于矫治结束即刻(T1)和矫治结束12个月时(T2)记录其牙尖交错位接触并进行比较。结果 20例患者T1至T2前牙接触面积及前牙力占总力的百分比有所减小,后牙接触面积及后牙力占总力百分比有所增加,但所有测量项目两时间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戴用标准霍利保持器12个月后,患者牙尖交错位接触状况仅有轻微改善,主动矫治结束前的咬合检查及精细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下颌切牙缺失的临床诊断设计与咬合关系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临床实例介绍下颌三切牙患者各种不同的临床诊断设计方案和咬合关系调整的要点。方法对于下牙列缺失一颗切牙而成为三切牙的病例,根据临床不同情况,分别采用(1)下颌对侧双尖牙或侧切牙减数;(2)上颌对应侧单侧减数;(3)缺牙处开展间隙后修复(4)移动下颌牙弓,缺牙侧建立完全近中关系等方法,结合片切、改变牙轴等手段调整中线和Bolton比值,以取得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和后牙咬合关系。结果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病例都取得了较好的矫治效果,前牙覆覆盖正常、上下中线一致,后牙咬合关系均较好。结论下切牙缺失患者咬合关系调整难度较大,临床诊断设计应与常规不同,通过不对称拔牙、单侧拔牙、修复、片切和改变牙轴等手段可以调整中线和Bolton比值,取得正常的前牙覆、覆盖和后牙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9.
咬合是口颌系统的重要功能,对引导口颌系统完成生理功能活动及维持全身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的畸形与紊乱,如错、牙体磨耗、牙体缺损、不良修复等均可引发咬合疾病,干扰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咬合紊乱,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导致口颌系统异常的因素之一。本文就干扰对口颌系统及全身健康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研究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矫治前口周肌(上口轮匝肌、下口轮匝肌、颏肌)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方法选择20例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患者,采用表面肌电仪对矫治前口周肌在下颌息止位、唇闭合、咬合、吞咽等不同功能状态下的肌电活动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个别正常对照组进行肌电幅值的定量分析比较,并与相关颅面、牙头影测量参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下颌息止位与咬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对照组相比,口周肌肌电活动在统计学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唇闭合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上口轮匝肌和颏肌的肌电活动幅值明显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吞咽时,安氏Ⅱ类1分类错组口周肌肌电活动幅值均高于个别正常对照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错上下颌骨矢状关系的不调以及上下切牙的唇向倾斜和前突,与功能活动中口周肌肌电活动的异常增高密切相关,是影响唇功能异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生长发育高峰期观察不同矫治方法对骨性Ⅱ~1分类错咬合关系的作用。方法选择非拔牙的骨性Ⅱ~1。分类错儿童30例,随机分为2组,E组用方丝弓配合Ⅱ类牵引治疗16个月。T组用Twin-block功能矫治。治疗及现察16个月。以X线片头影测量分析方法评价疗效。结果两种方法均可改善Ⅱ类关系。功能矫治组主要表现为骨性作用,牙性作用占少部分。而固定矫治组为牙性作用。结论对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Ⅱ~1。分类错儿童进行早期功能矫治更有利于咬合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别正常牙合牙尖交错位下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取18-28岁安氏I类个别正常牙合均角女性64例,测量Spee曲线深度、牙尖交错位下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pee曲线深度、咬合力及咬合接触面积在正常牙合左右两侧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Spee曲线深度组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有明显统计学差异。随着Spee曲线深度增加,咬合力与咬合接触面积呈递增趋势。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个别正常牙合左右侧咬合基本平衡;Spee曲线深度与咬合力、咬合接触面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作者提出自然牙列正中的尖凹接触位是保持牙齿的正常排列和下颌稳定的主要可靠因素之一,因此,了解自然牙列完全接触的特征,对自然牙列的正确诊断及保健、下颌功能紊乱的诊治和咬合重建的设计都是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MEAW技术在成人固定正畸矫治的末期,对咬合关系进行精细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成人牙性或轻度骨性Ⅲ类错He病例进行方丝弓技术矫治,对矫治末期出现的小开He,局部错He,应用MEAW技术,进行精细调整。结果 经过MEAW技术的矫治,前倾的磨牙,前磨牙被竖直。上下牙列建立了正常的覆He,覆盖关系,上下牙列建立了尖窝接触关系,达到了He的稳定。结论 MEAW技术用于成人正畸矫治末期的精细调整可以达到神奇般的效果,能很好的恢复咬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钱国辉 《口腔医学》2010,30(7):447-448
目的 初步探讨Frankel Ⅲ矫正器在临床中治疗安氏Ⅲ类错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18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患者,戴用Frankel Ⅲ型功能调节器6~12月。观察口腔发育状况。结果 治疗的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代表上下牙齿、颌骨位置关系的SNA、SNB、ANB等数值有明显改变。结论 Frankel Ⅲ型矫治器能刺激上颌基骨的生长,刺激髁状突软骨的重建,改善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力总值(TOF)、力不对称指数(AOF)、力中心点位置(COF)、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患者的接触特征以及拔除伸长牙后对患者咬合关系的改善程度。方法:应用T-ScanⅢ咬合分析仪记存22例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患者牙尖交错位、前伸及侧方运动的咬合记录,并与正常组以及患者拔牙后的咬合记录的结果作对照。结果: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组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与正常对照组以及拔牙组相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组的闭合时间、分离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拔牙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仅闭合时间、前伸分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接触、干扰出现率与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存在关联性。结论:单侧下颌第三磨牙伸长患者咬合稳定性和平衡性较差,拔除伸长的下颌第三磨牙可使咬合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平面是颅面部错畸形矫治的基础,平面倾斜度将影响颌骨的生长发育、口腔功能、上下颌骨关系、牙齿咬合以及面部美观。各类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平面偏斜,本文就平面与错畸形检查、诊断、治疗计划设计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重建改善成人重度深覆修复方法的综合应用和临床体会。方法:对9例重度前牙深覆伴不同程度牙体牙列缺损的患者,综合应用固定义齿修复,通过适度增高垂直距离的重建方式改善患者的咬合关系。结果:重建以后全部患者牙列形态良好,咬合稳定,咀嚼功能及前牙美观均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半年至1年观察,无患者出现颞下颌关节不适主诉。结论:在患者已存在牙体牙列缺损需要修复时,采取适当增加垂直高度的修复性重建方法,可在修复牙体牙列缺损的同时,有效改善成年重度前牙深覆患者的咬合关系、咀嚼功能和美观,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作者通过对牙列、颌骨形态及铰链轴位置的测量和推算,证明稳定垫的厚度很难控制在息止间隙范围以内。因此建议:稳定垫设计制作中应着重注意形成垫与对颌牙工作尖顶在一平面上广泛均匀的点状接触关系,避免咬合时在斜面上形成“导”的作用。至于垫厚度则可根据患者牙尖高度,覆程度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必拘泥于息止间隙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