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寻找可以协助诊断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的EB病毒DNA(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最佳临界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6年1月至12月期间haplo-HSCT后合并EBV感染患者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寻找对PTLD有诊断意义的EBV-DNA载量及其持续时间的临界值。结果共纳入94例患者,其中20例(21.3%)发生PTLD,诊断PTLD时中位EBV-DNA载量为70400(1710~1370000)拷贝/ml,EBV血症中位持续时间为23.5(4~490)d。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LD组与非PTLD组两组间EBV-DNA最高载量及EBV血症持续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01)。构建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EBV-DNA载量≥41850拷贝/ml对PTLD有诊断意义[曲线下面积(AUC)=0.8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11、0.932;EBV血症持续时间≥20.5 d对PTLD有诊断意义(AUC=0.83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8、0.795。结论动态监测haplo-HSCT后PTLD高危患者的EBV载量及关注其持续时间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预测PTLD的发生并早期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9年5月接受Allo-HSCT治疗SAA患者4例,其中HLA位点全相合同胞供者3例,HLA 5个位点相合同胞供者1例.回顾性分析从诊断到移植时间、HSCT方式、预处理方案、植入时间、HSCT并发症和疗效等.结果 诊断到移植时间平均70(19-180)d.HLA位点全相舍HSCT采用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HLA 5个位点相合HSCT采用骨髓+外周血+脐血干细胞移植1例,预处理方案均为环磷酰胺/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CY/ATG).4例患者均植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和血小板(BPC)≥20 × 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14.5(9~28)d、16(9~28)d,其中2例患者发生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1例患者发生局限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至随访截止日无死亡病例,中位生存40.6(2~63)个月.结论 Allo-HSCT是治愈SAA的有效方法,并且对于HLA位点不全相合同胞供者的Allo-HSCT,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HLA 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对比研究,探索HLA不全相合的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30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接受HLA 1~3个位点不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HLA不合组),全部在预处理中加用兔源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总量10 mg/kg,~4 d~~1 d静脉输注);28例接受HLA 6/6位点相合同胞供者HSCT(HLA相合组),5例(18%)应用ATG.两组均采用G-CSF动员十细胞和环孢素A+短程甲氨蝶呤+霉酚酸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造血重建.HLA不合组与HLA相合组Ⅱ~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4%和32%(P=0.98),Ⅲ~Ⅳ度急性GVHD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3%和11%(P=0.84).HLA不合组和HLA相合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7%和77%(P=0.14),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7%和69%(P=0.28).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的疾病状态(P=0.006)和CMV感染(P=0.04)是影响OS的危险因素.处于疾病稳定期的患者,HLA不合组和HLA相合组的OS率相近(分别为87%和81%,P=0.65);处于疾病进展期的患者,HLA不合组的OS率明显低于HLA相合组(分别为21%和71%,P=0.02).结论 对于缺乏同胞HLA配型相合供者的疾病稳定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的allo-HSCT是可行的.疾病进展期患者进行HLA不全相合血缘关系供者allo-HSCT风险性高,应通过改良预处理方案和加强移植后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疗效.  相似文献   

4.
白血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全世界每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患者达10万余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相合的亲缘相关或无亲缘关系供者是Allo-HSCT最合适的供者.然而,仅有25%~30%的患者能找到HLA相合的亲缘供者.在无亲缘关系人群中找到HLA相合供者的概率仅为1/10万~1/5万.在我国,随着单子女家庭数的日益增加,约70%~80%的患者因为不能寻找到HLA相合的供者而失去HSCT治疗的机会.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理论和技术飞速发展,亲属间或非血缘关系供受者HLA单倍型相合HSCT得到飞速的发展,90%的白血病患者能够找到HLA单倍型相合供者进行HSCT,获得治愈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 选择2002年7月至2012年5月于本中心完成allo-HSCT的71例AA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常规行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兔-抗人T淋巴细胞球蛋白±全身放疗为基础的预处理,移植后主要采用环孢霉素和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移植后外周血Epstein-Barr病毒(EBV)-DNA拷贝数持续升高的患儿,抢先予以利妥昔单抗治疗.确诊为PTLD后即予以免疫抑制剂减量或停药.结果 AAA患儿行allo-HSCT后PTLD的发生率为4.2%(3/71),临床均表现为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热伴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患儿移植后予以监测外周血EBV-DNA拷贝数,在PTLD发生前均出现拷贝数的持续升高,且第1次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拷贝数仍持续上升.3例PTLD患儿中,2例治疗有效,随访至今仍无病生存;1例治疗效果不明显,于PTLD发生后34 d死亡.结论 PTLD是儿童AAA allo-HSCT后一种少见的并发症,病死率较高;动态监测患儿外周血EBV-DNA拷贝数对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利妥昔单抗抢先治疗有利于降低PTLD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亲属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不完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2例患者分别在移植后65d和51 d出现高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并很快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血清EB病毒(EBV)-DNA分别为3.50×108、1.33×107拷贝/ml;抗病毒治疗无效分别于移植后80 d和57 d死亡.另1例移植后52 d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不伴发热,血清EBV-DNA为7.24×106拷贝/ml,由于诊断早,及时治疗,抗病毒治疗15周后肿大淋巴结消退,血清EBV-DNA转阴.结论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病死率高,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其的认识,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和EB病毒(EBV)共感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327例接受HSCT的患者,其中CMV和EBV共感染75例(共感染组),CMV或EBV感染165例(单一感染组),CMV和EBV均未感染87例(无感染组)。收集HSCT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和移植后CMV、EBV感染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回归分析CMV和EBV共感染是否是HSCT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327例患者中,有226例(69.1%)年龄≤40岁。共感染组≤40岁患者所占比例高于>40岁患者(P<0.05)。人白细胞抗原(HLA)匹配方面,共同感染组半相合所占比例高于单一感染组和无感染组(P<0.05)。共感染组、单一感染组、无感染组患者1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6.7%、85.4%、9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示,CMV和EBV共感染是HSCT术后患者1年OS的危险因素(P<0.05)。Cox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神经系统(NS)并发症的临床特点,评估HSCT后患者发生NS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提高HSCT后NS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87例HSCT后发生NS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7例HSCT伴NS并发症患者中,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占71.3%(62/87)、外周性占28.7%(25/87)。NS并发症的原发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占34.5%(30/87)、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占23.0%(20/87)、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占12.6%(11/87)、其他类型白血病和淋巴瘤占9.2%(8/87)、再生障碍性贫血占13.8%(12/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占6.9%(6/87);移植相关因素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全相合19例(21.8%)、半相合53例(60.9%)、无关相合15例(17.2%),分别有16.1%、69.4%、14.5%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36.0%、40.0%、24.0%发生外周神经并发症(χ~2=6.682,P=0.034)。NS并发症的其他相关因素中,儿童组和成人组发生率分别为26.4%(23/87)和73.6%(64/87,P=0.435);伴有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D)或感染患者的NS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9.0%(60/87)和59.8%(52/87,P0.05)。87例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1~726(中位数49)d,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发病时间20~694(中位数80)d。87例患者的病死率为33.3%(29/87),其中伴中枢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93.1%(27/29),伴外周神经并发症者病死率占6.9%(2/29,P0.05)。结论:HSCT后中枢性神经系统并发症较外周性发病率高,发病时间短,病死率高;HSCT后NS并发症与HLA配型、GVHD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HLA—Cw位点对单倍型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单倍型相合的供受者进行HLA—A、B、DR、Cw位点检测,总结2002年7月至2006年3月接受HLA单倍型相合HSCT的2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标危8例,高危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HLA-Cw位点对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20例患者获得稳定的造血重建,HLA—Cw相合组(13例)和不合组(7例)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2d和13d,血小板达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0d和23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Cw相合组Ⅱ~Ⅳ度急性GVHD发生率为76.9%,HLA—Cw不合组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Cw相合组慢性GVHD的发生率为85.7%,HLA—Cw不合组为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8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9.0%和85.7%(P〉0.05)。存活患者Karnofsky评分大于90%。结论 在单倍体相合的HSCT中,选择与受者HLA-Cw位点不合的供者,有助于减低急性GVHD的发生率,有利于长期生存,可以作为供者优化选择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HSCT的9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910例患者中,111例在移植后100 d内确诊血流感染,98例的血流感染发生在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粒缺持续时间长、单个核细胞(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出的121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G-)菌76株(62.8%),革兰氏阳性(G+)菌40株(33.1%),真菌5株(4.1%)。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4.3%、7.7%和66.7%。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分别为97.5%、100%和100%。血流感染患者HSCT后100 d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血流感染患者(P<0.001)。结论:预处理方案含ATG、粒缺持续时间长、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以...  相似文献   

11.
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可导致致死性的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及相关疾病,目前国内尚未建立完整的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性疾病的诊疗体系。目的:前瞻性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EB病毒再激活的发生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9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定期测定外周血中EB病毒载量,Kaplan-Meier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其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EB病毒再激活及其相关疾病发生率高,EB病毒再激活发生的危险因素有HLA配型不合、应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及年龄小于20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度致敏(下称高敏)肾移植受者的组织配型和抗排斥治疗方案。方法对81例高敏肾移植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HLA配型和肾移植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受者共行肾移植术85次。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HAR)6例(7.1%);急性排斥反应(AR)17例(21.0%),其中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9例(11.1%)。经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血浆分离(PP)和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后均逆转。AR组术前峰值群体反应性抗体(PRA)(58.6±12.4)%,抗原错配(2.9±1.3)个;未发生AR组术前峰值PRA(60.5±14.5)%,抗原错配(1.9±0.8)个。两组PR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原错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避开相应抗体的良好HLA配型(HLA错配数小于或等于2个)是高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的关键。高敏受者术后AHR的发生率高,采用ATG、PP、IVIG联合治疗能有效逆转AHR。  相似文献   

13.
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PTLD) is defined as a lymphoma that occurs after solid-organ or hematopoietic stem-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 caused by immunosuppression and Epstein–Barr virus (EBV) reactiv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post-transplant complication that can be fatal. After HSCT, most PTLD occurs within 2 years.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are expected to be effective maintenance therapy after HSCT for Philadelphia chromosome-positive leukemia. However,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 use of TKIs might pose a risk of developing PTLD after HSCT. We present the first case of late-onset PTLD during dasatinib treatment, which occurred 10 years after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 (CBT). A 59-year-old man who received CBT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blast phase needed long-term dasatinib therapy for molecular relapse. Ten years after CBT, he developed diffuse-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We observed chimerism of the DLBCL sample, which indicated complete donor type and EBV-DNA, and 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with PTLD. Because of treatment resistance, he died 6 months after PTLD onset. Although he received no long-term administra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he received long-term dasatinib treatment, which suggests that prolonged dasatinib use after CBT caused EBV reactivation and led to PTLD. Our case suggests that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molecular-targeted agents after HSC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TLD should be carefully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检测对诊断和治疗非典型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7-04-2009-10诊断为非典型EBV感染90例患儿,抽静脉血2 ml,注入枸橼酸钠抗凝剂与静脉血充分混匀,用核酸扩增荧光PCR法测定基因拷贝数,同时进行常规外周血及异型淋巴细胞检查,对照病因和首发临床表现,分析儿童感染非典型EBV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基因拷贝数变化。结果 EBV-DNA拷贝数能早期反映出非典型EBV感染,拷贝数越高,出现多器官损害概率越高。结论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拷贝数有助于早期诊断非典型EBV感染,能减少诊疗的盲目性,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供、受者之间杀伤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配体不合在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对具有HLA-B位点及C位点配型资料的94例HLA不合行HSC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多因素分析表明KIR配体不合[2.833(1.286~6.241),P=0.01]和移植物中T细胞的数量[3.059(1.292~7.246)×108/kg,P=0.011]是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接受大量T细胞组的患者(>1.48×108/kg)中,具有KIR配体不合的患者aGVHD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乏KIR配体不合的患者(100%对63.3%,P=0.036);KIR配体不合明显增加了HLA-C不合组患者aGVHD的发生率(80.0%对57.4%,P=0.056);KIR配体不合还明显增加了标危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50.0%对7.6%,P=0.005),从而降低了标危患者的总体生存率(50.0%对88.4%,P=0.014).结论KIR配体不合是非体外去除T细胞的HLA不合HSCT的不良预后因素,对于供者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对于无HLA全相合同胞供者的患者,采用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面临移植物抗宿主病重、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的风险,但通过不同的移植模式,将有可能获取相近的疗效。目的:观察亲缘HLA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的疗效,并与亲缘HLA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较。方法:45例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单倍体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或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改良白消安与环磷酰胺或加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霉酚酸脂;全相合组移植方式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BuCY,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采用环孢素A+甲氨蝶呤。结果与结论:两组均获得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倍体及全相合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3%对52%(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6%对45%(P〉0.05);移植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6%对17%(P〉0.05);单倍体组无复发,全相合组复发2例;两组的预计3年累积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对60%(P〉0.05)。结果提示,亲缘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总体疗效与亲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似,但中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较后者为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移植物非去T细胞的无关供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患者巨细胞病毒(CMV)激活与供受体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和HLA-Cw基因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48例行无关供体HSC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PCR-SSP和PCR-SSOP方法 检测供受体KIR基因单体型和HLA-Cw位点,免疫组化监测这些患者移植后CMV感染情况.结果 供受体HLA-Cw相合33例,不合15例,CMV激活率分别为48.5%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P=0.2375),供受体均属于HLA-C1组的有37例,均属于HLA-C2组11例,CMV激活率分别为64.9%和1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13,P<0.0001).供体为KIR单体型A的移植有26例,供体为KIR单体型B的移植有22例,CMV激活率分别为57.7%和5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5941).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小于、等于受体的激活性KIR基因的有34例,CMV激活率为70.6%,供体激活性KIR基因大于受体激活性KIR基因的有14例,CMV激活率为1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P=0.0004).结论 在无关供体HSCT中受体和供体不同激活性KIR的数量和HLA-Cw位点差异可能与CMV激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咽拭子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非洲淋巴细胞瘤病毒脱氧核糖核(EBV—DNA)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于疑诊EBV感染的患儿在疾病初期分别采用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静脉血EBV—VCA—IgM和(或)IgG,对于前者阳性而后者阴性的病例在1周后复查EBV—VCAIgM和IgG,比较两者在早期诊断EBV感染中的价值。同期检测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①共检测疑诊病例985例,其中EBV—DNA阳性344例,阳性率34.9%,EBV—VCA—IgM和(或)IgG阳性164例,阳性率16.6%;健康对照组检测50例,仅1例EBVDNA阳性,所有病例EBV—VCA—IgM和(或)IgG均阴性。②在纳入研究病例中,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者38例,其中EBV—DNA37例阳性、EBV—VCAIgM和(或)IgG27例阳性(P〈0.05)。诊断为非典型EBV感染的312例,其中EBVDNA阳性307例,阳性率98.4%,EBV—VCA—IgM和(或)IgG阳性137例,阳性率43.9%(P〈0.01)。结论咽拭子PCR法检测EBV—DNA敏感度高,特异度强,且取材简单,方法无创,家长易于接受,与检测EBV-VCA—IgM、IgG相比,在早期诊断EBV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非典型EBV感染很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EB病毒(EBV)IgM抗体与病毒DNA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1 062例患儿的血清标本中的EBV-IgM,同时用荧光探针PCR法检测患儿咽拭子标本中的EBV-DNA,对不同年龄段结果利用软件SPSS11.5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1 062例患儿EBV-DNA阳性率为46.61%,EBV-IgM阳性率6.7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EBV-DNA各年龄段分组检测中,阳性率分别为21.05%、40.91%、65.71%、50.00%,≤1岁的低龄患儿阳性率最低(21.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处于不同阶段,对EB病毒的免疫应答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发现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与多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主要包括EBV相关淋巴瘤、EBV阳性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LPD)以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等,以往研究认为EBV+LPD及IM的外周血EBV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