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牙合]垫对髁突运动中心位置的影响,并探讨下颌定位技术测定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ele-ctronic position analysis,EPA)指导[牙合]垫调磨的方法。方法:从3158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中,选择46例(92侧关节)有下颌绞锁运动症状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接受下颌稳定垫治疗;常规调磨后,为患者戴入合垫,再用超声三维下颌定位仪(3D-ultrasonic navigator)进行髁突运动中心电子位置及下颌运动功能分析,观察常规方法调磨后垫治疗对髁突运动中心的影响;对引起双侧髁突运动中心不均衡位移的病例,则根据EPA的测试,对[牙合]垫进行修正性调磨。结果:常规调磨后,67.4%(31/46)的患者双侧髁突运动中心在矢状位的位移距离明显不均衡;63%(29/46)的患者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的位移方向不一致;而根据EPA检测修正性调磨后,91.3%(42/46)的患者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的位移方向达到了一致。常规调磨与修正性调磨对[牙合]垫引起髁突运动中心位移时双侧的均衡性与方向一致性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稳定[牙合]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过程中,超声三维下颌定位仪中的EPA检测指导下进行修正性调磨可以提高双侧髁突运动中心的位移距离和方向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稳定性垫或再定位垫治疗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忠者,比较治疗前后张口度、颌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中疼痛34例,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4例,单纯性疼痛20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治疗前疼痛指数和张口度分别为7.5±2.09和26.5±5.12mm,治疗后分别为2.4±1.58和40.1±5.03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关节弹响41例,治疗后18例弹响消失,16例弹响减轻。对照组中有2例弹响自行消失,3例疼痛自行缓解,其余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菊红  姜倩  兰青 《口腔医学研究》2014,(11):1077-1079,1084
目的:观察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的疗效。方法:选取76名TM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患者24h佩戴Roth诊断垫;对照组患者仅给予TMD健康指导。观察6个月后,应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TMD患者临床症状。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ricton指数减少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Roth诊断垫治疗某些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石涛  郭英  李阳  邢文忠  李振春 《口腔医学》2019,39(2):144-147
目的观察采用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大连市口腔医院颞下颌关节门诊接诊的15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比较采用稳定垫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数和髁突影像学改变(CBCT)。结果经过3~6个月治疗后,94.87%患者原有的颞下颌关节症状均得到改善; 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下降; 70.51%的患者髁突骨质增生硬化,出现适应性改建。结论稳定垫可以作为有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髁突运动中心大张口轨迹与关节窝形态的关系 ,对TMD患者髁突运动中心轨迹特征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利用自行开发的髁突运动中心轨迹显示分析系统 ,分别以运动中心、终末绞链轴点作为参考点 ,观察 10名健康人和 7例临床检查怀疑盘前移位的TMD患者大张口轨迹 ,与磁共振成像得到的相应关节窝形态及关节盘位置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健康人左右侧运动中心轨迹与关节窝形态曲线重合率分别为 80 % (8/ 10 )和 90 % (9/ 10 ) ;终末绞链轴点轨迹与关节窝形态重合率均为 0 (0 / 10 )。TMD患者中 ,11侧盘前移位关节 ,除 1侧可复性盘前移位关节外 ,髁突运动中心轨迹均与正常的轨迹明显不同 ,出现各种改变 ;3侧正常盘位关节 ,髁突运动中心轨迹均与健康人的轨迹相似。结论 运动中心轨迹较终末绞链轴点个体稳定 ,可认为是较理想的研究髁突运动轨迹的参考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关节腔扩张后手法复位辅助再定位垫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方法  2 %局麻药 2~ 3ml注入关节上腔 ,手法复位解除不可复性前移位的关节盘 ,复位后即刻戴用再定位垫保持良好的盘 突关系。结果 近期临床观察表明 :①开口度恢复 ,最大开口度从治疗前的 2 5 8mm增大到 46 6mm ;②疼痛症状消失 ,疼痛分值视觉模拟尺从治疗前的 2 6 2下降到 0 43;③颞下颌关节功能改善 ,Fricton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和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分别从治疗前的 0 337和 0 185下降到 0 0 2 1和 0 0 11。结论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急性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药物治疗和理疗无效的情况下 ,关节盘复位辅助定位垫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牙合]垫对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方法:采用稳定性[牙合]垫或再定位[牙合]垫治疗71例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比较治疗前后张口度、颌面部疼痛和关节弹响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51例患者中疼痛34例,张口受限15例,疼痛伴张口受限14例,单纯性疼痛20例,治疗后疼痛及张口受限均得到缓解,缓解率为100%。治疗前疼痛指数和张口度分别为7.5±2.09和26.5±5.12mm,治疗后分别为2.4±1.58和40.1±5.03m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关节弹响41例,治疗后18例弹响消失,16例弹响减轻。对照组中有2例弹响自行消失,3例疼痛自行缓解,其余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合]垫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显著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关于 因素是否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病因之一,以及TMD的 治疗,现存在着各种争议。本文回顾了有关研究及观点。目前,无论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实验研究,都不足以作出 因素是TMD病因之一的结论。但是, 治疗在TMD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发挥重要作用:调 能有效地缓解慢性头痛,颈痛及肩部痛; 治疗对减轻TMD患者的肌肉疼痛也显示理想效果:调位咬合板能消除一部分关节弹响。进一步探索TMD的 因素,正确掌握TMD 治疗的适应证及客观科学地评价 治疗的临床效果是我们今后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病因复杂,多因素致病,其中[牙合]因素与其关系密切。[牙合]干扰可致牙尖交错位时上下牙尖窝接触不广泛、不密合,下颌运动型发生改变;通过破坏颞下颌关节正常的生物力环境,致使髁突发生适应性形态的改变和移位,进而影响关节盘厚度及位置的改变,引起关节疼痛、弹响,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本文就[牙合]干扰对颞下颌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牙合)垫治疗低位咬合的髁突位置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垫治疗低位咬合的疗效.方法:对因严重磨损、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低位咬合患者13例,用(牙合)垫恢复其正常垂直距离.于戴用(牙合)股垫前、后及戴用后半年,摄双侧闭口薛氏位片,行关节间隙的测量,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牙合)垫后关日前间隙减少单资2.07mm,后间隙及上间隙分别增加1.11mm、0.51mm,有显著性差异 半年复查结果与戴用(牙合)垫后相比,关节间隙改变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合)垫通过恢复正常的垂直距离,使髁突向前下移位,并稳定于关节内位置正常,恢复了牙、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的匹配关系。方法:下颌骨髁突和颞骨关节窝完整的颅骨标本30副,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结果:髁突横径(19.73±1.78)mm,髁突前后径(9.59±1.23)mm;关节窝内外径(22.06±1.70)mm,关节窝前后径(14.63±0.98)mm。髁突形态差异明显,有的呈扁长形,有的则呈卵圆形,髁突前后径、内外径均表现出较大变异。对髁突、关节窝进行分型,髁突中等型为57%,薄宽型和厚窄型分别为25%、18%;关节窝深度中等型为63%、浅型为30%、深型为7%。结论:颞下颌关节各个骨性结构的匹配性资料可供研究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确定下颌侧方运动的旋转中心与绞链轴点是否在同一位置,作者用新型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MT1602(Hansen公司,德国)测量了80名具有正常牙列的受试者。首先观察围绕绞链轴点8mm ̄2的区域内,每间隔2mm点的轨迹,然后确定这些点的轨迹中心为下颌侧方运动旋转中心。结果,下颌向右运动时仅有13例,向左运动时仅有12例,其侧方运动旋转中心与绞链轴点相一致,其余大多数分布在轴点的上、外、后方。作者认为,侧方运动旋转中心分布范围广是有普遍意义的客观现象。  相似文献   

13.
健康人髁突运动中心前伸和大张口轨迹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髁突参考点选择不同对髁突运动轨迹形态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行开发的髁突运动中心轨迹显示分析系统,分别以运动中心,终末绞链轴点作为参考点,研究30名健康人下颌前伸和大张口时髁突运动的矢状面轨迹。结果 运动中心位于终末绞链轴点的前上方,二者轨迹不同。健康人的髁突运动中心大张口迹轨,为一斜向前下方的平滑曲线,形态稳定,没有轨迹异常特征出现且左右侧对称,大张口运动轨迹起止点连线距离与前伸运动轨迹起止点连线距离的比值大于1.5。而终末绞链轴点大张口轨迹左右侧不对称,形态不稳定,会出现不规则形状,大张口运动轨起止点连线距离与前伸运动轨迹起止点连线距离的比值较小。结论 对于同一健康个体,运动中心轨迹较终末绞链轴点轨迹更恒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记录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和正常人下颌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分析关节盘移位对髁突运动的影响.方法:选取双侧不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DwoR)和可复性关节盘移位(DDwR)患者各18例,健康对照(HC)10例.电子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受试者下颌开闭口、前伸后退时髁突铰链轴运动轨迹,计算髁突最大位移(Smax)、髁突位移...  相似文献   

15.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是由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因素是重要的病因。关系异常可以引起TMD的症状,而错畸形矫正以后TMD症状明显减轻。亦有认为TMD与关系错乱没有直接关系,即所说的没有影响或仅有轻微影响。本文对TMD的临床表现,病因、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RW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牙合板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牙合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 结果     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W牙合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相似文献   

17.
杜荔 《口腔医学》2006,26(4):303-304
目的分析和总结全牙列接触型垫在颞下颌关节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近年来口腔修复科门诊由咬合异常引发的颞下颌关节疾病患者5例,制作垫后观察患者咬合状态、咬合关系等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5例患者在戴入垫2~3周后关节疼痛、下颌运动异常等症状缓解,1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结论全牙列接触型垫是治疗因咬合异常引起的颞下颌关节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咬合力计指导调[牙合]并评价调[牙合]对治疗TMD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例因TMD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取观测模型,分析其咬合,并进行调[牙合]。根据调[牙合]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疗效分析。结果:3个月后多数患者的颌面部肌肉酸痛、无力、关节弹响、开口型异常等症状缓解或消失。结论:(1)调[牙合]是治疗TMD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咬合力计能够客观、真实、准确地反应出咬合接触点的详细情况。  相似文献   

20.
作者应用稳定型咬板治疗 30 2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TMD)患者 (其中 2 0 7人单侧 ,95人双侧 ,总共 397例 )。该疗法对 TMD疼痛的总有效率为 80 .3% ,对嚼肌、颞肌、翼外肌疼痛的平均总有效率为 86 .1 %。认为稳定型咬板通过阻断干扰的激惹因素 ,缓解肌痉挛 ,从而解除疼痛。它对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肌功能紊乱所造成的疼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