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妊娠合并梅毒192例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滴度与妊娠不良结局的关系.方法 经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 PPA )筛查 ,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共192例孕母分娩前外周血检测RPR滴度 ,分析妊娠不良结局 ,比较孕期抗梅毒治疗组(162例)与未治疗组(30例)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畸形、死胎、早产、先天性梅毒及新生儿死亡的风险升高.孕母RPR滴度≥1:8时早产、新生儿畸形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高于RPR滴度≤1:4者(P<0 .05).未治疗组新生儿畸形、先天性梅毒和死胎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 .05).结论 随着孕母RPR滴度的升高 ,妊娠不良结局风险升高;抗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青霉素治疗妊娠合并梅毒的疗效与妊娠结局特征,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2月~2016年6月,医院妇产科共收治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孕妇344例,其中244例采用青霉素治疗,纳入青霉素组,孕期未采用青霉素治疗100例,纳入对照组.将青霉素组中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对象纳入不良组,余者纳入良好组,进行因素分析.结果:青霉素组活产儿多于对照组,流产率、早产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TPPA阳性率、RPR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组高龄产妇、经产、合并其他疾病、治疗前RPR阳性、多疗程比重高于良好组,不良组28周前治疗比重低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妊娠合并梅毒可改善妊娠结局,但妊娠结局还存在其他影响因素,需提高青霉素的合理应用水平,避免盲目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我院收住的18例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资料,其中治疗组12例.进行了规范的驱梅治疗,因故未治疗组6例,比较两组先天性梅毒儿的发生率。结果:18例患者中,一期梅毒1例,隐性梅毒17例。治疗组孕妇的新生儿梅毒感染率25%,未治疗组孕妇新生儿梅毒感染率10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对所有孕妇都应该在首次产前检查中进行梅毒筛查。对于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早发现及规范的驱梅治疗是降低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147例不良妊娠结局孕妇研究组,对照组选取同期正常妊娠的产妇451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有流产史、伴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孕期感染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流产史及预期感染是不良妊娠结局危险因素(OR=4.843,3.634,P<0.05)。结论流产史、孕期感染是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治疗与围产结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4,33(1):63-64
妊娠合并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 ,如不能及早发现 ,彻底治疗 ,则围产儿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及新生儿并发症等发生率均极高 [1 ] ,所以 ,是高危妊娠的重点监护对象。本研究通过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以帮助改善围产儿预后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 相似文献
7.
8.
妊娠合并梅毒8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将80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u肌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15d;或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40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结果80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中,一期1例(1.3%)、二期3例(3.7%)及潜伏梅毒76例(9S.0%)。治疗组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均为0,新生儿先天梅毒为7例(17.5%);未治疗组流产8例、死胎8例、死产2例、新生儿死亡1例,新生儿先天梅毒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容易误诊。(2)妊娠合并梅毒患者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行规范并及早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地控制早产、死胎,明显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期孕期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7月之间来该院进行妊娠梅毒抗感染治疗的患者64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5±1.4)岁。按1∶1的随机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在早产、死产及正常产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在新生儿死亡、窒息儿及正常新生儿等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梅毒新生儿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大。结论早期孕期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71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39例)及未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围生儿预后及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情况。同时根据母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滴度高低,将71例梅毒孕妇分为≤1:8组与≥1:16组,观察血清滴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①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100%(39/39),未治疗组78%(25/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者占72%(28/39),未治疗组仅占25%(8/32),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组窒息儿、低体质量儿、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及新生儿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RPR滴度:≤1:8组49例,≥1:16组22例。≤1:8组足月儿占98%(48/49),明显高于≥1:16组的73%(16/22)。≤1:8组早产儿、围生儿病死率均低于≥1:16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先天梅毒儿发病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治疗组孕妇中应用青霉素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6.0%(6/23),应用头孢曲松治疗者发生先天梅毒儿为21.4%(3/1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另有2例孕妇服用红霉素治疗,所分娩的新生儿均为先天梅毒儿,发生率为100.0%,与其他两组先天梅毒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①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生儿预后,以及降低先天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关键。②母血清RPR滴度高低及用药,是影响妊娠梅毒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玉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21):3144-3146
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的疗效,及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发现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资料,通过查阅病历是否进行青霉素抗梅毒治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结果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对照组,足月儿与正常儿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孕周进行抗梅毒治疗效果差异明显,以早孕组治疗效果最佳,不良妊娠结局率最低,与中孕组与晚孕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进行苄星青霉素治疗后的不良妊娠结局明显低于未治疗组,首次青霉素治疗的早晚与妊娠结局、围产儿预后相关,越早进行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因素。方法以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5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后立刻给予治疗。观察不同孕期治疗、不同药物及RPR滴度对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围产儿预后的影响。结果(1)12孕周之前治疗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发生率均低12孕周之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母血清RPR滴度≤1:8患者的早产率,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梅毒发生率均低于滴度≥1:16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霉素治疗组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均低于红霉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霉素治疗是防止妊娠合并梅毒发生先天性梅毒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有效治疗手段,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围产儿预后,对于改善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妊娠梅毒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降低先天性梅毒的发生率。方法 112例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孕妇,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分为治疗组与未治疗组,治疗组52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未治疗组42例,未能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18例妊娠梅毒孕妇自行选择提前终止妊娠。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 (1)112例妊娠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2例(1.8%),二期15例(13、4%)及潜伏梅毒95例(84,8%)。(2)妊娠结局: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0.4%(47/52),未治疗组为16.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早产及死产死胎发生率分别为5.8%(3/52)、3.8%(2/52),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9.0%(8/42)、52、4%(22/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20.0%(10/50)明显低于未治疗组80.0%(12/1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治疗孕妇其孕周与用药治疗关系显示:治疗孕周越早,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越低(P〈0.01)。结论 (1)妊娠梅毒患者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体征及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因此,妊娠早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梅毒有危害胎儿的严重合并症,有效的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适合东莞市市情的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阻断模式。方法 收集和整理2007年4月至2010年3月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工作后全市孕妇自愿接受艾滋病检测的资料,并对确诊患者47例的妊娠结局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年来自愿接受艾滋病检测率达90%以上,确诊HIV孕妇47例中34例选择终止妊娠,13例选择继续妊娠,这13例全部规范应用抗病毒干预并择期行剖宫产加人工喂养,4例新生儿死亡,9例新生儿中12个月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8例新生儿18个月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1例未满18个月未检测,3年来母婴垂直传播率<2%。47例中在镇区级医院28例均终止妊娠,在市级医院处理的19例中,仅6例终止妊娠,13例继续妊娠,比较镇区级和市级医院终止妊娠率和继续妊娠率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孕妇学校健康教育+产科干预+抗病毒药物干预+人工喂养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母婴垂直传播,根据孕妇不同意愿选择不同级别医院诊治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孕妇做母亲的愿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妊娠期梅毒与正常妊娠产妇的临床对比分析 ,了解妊娠期梅毒对围产儿及母体的危害。方法 对 5 3例妊娠期梅毒 (观察组 )与同期 10 6例正常妊娠产妇 (对照组 )进行分娩孕周、产后出血、新生儿出生体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羊水污染率及围产儿死亡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分娩孕周低于对照组 (P <0 0 5 )。两组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剖宫产率两组无差异。观察组羊水污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围生儿死亡 6例均发生在观察组。结论 妊娠期梅毒对围产儿危害极大 ,产前梅毒筛查及孕期驱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与探讨本区孕妇梅毒监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利于《郑州市防治艾滋病梅毒“十二五”行动计划》的实现。方法对本区十家医院每例初次产检的孕妇进行梅毒筛查,发现阳性患者进一步检测以确诊,并进行追踪治疗。结果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监测24260例孕妇,发现梅毒阳性孕妇56例,阳性率为230.83/10万(56/24260);其中本地孕妇阳性率为133.07/10万(20/15030),外来孕妇阳性率为390.03/10万(36/9230)(P=-0.000)。年龄17~40岁,以20~30岁为主;文化程度主要是初中或高中;职业以无业、待业居多。18例梅毒阳性孕妇已终止妊娠,另8例梅毒阳性孕妇在规范的治疗下继续妊娠。梅毒阳性孕妇所生的30例新生儿均梅毒阳性,24例在医生指导下接受规范治疗,6例失访。结论对孕妇进行产前梅毒筛查并对阳性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可有效降低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应针对重点人群开展妊娠梅毒的普查及综合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孕期健康教育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孕期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在罗湖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孕妇3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100例和对照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孕期健康宣传,干预组采用系统保健教育培训进行干预.两组孕妇均在孕14~ 16周开始接受干预直到足月分娩.对比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的情况.结果 干预组孕妇的顺产率为79.00%,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为15.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第二产程为(0.59±0.24)h,总产程为(8.32±1.01)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2.0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3±0.9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孕期健康教育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的安全性,减少孕妇和胎儿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围生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孕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对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不良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孕妇年龄≥35岁、孕前检查、流产史、阴道炎、抗生素应用、新生儿检查的占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初孕妇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有流产史、有阴道炎、无孕前检查、未应用抗生素及新生儿出生后未行相关检查均是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胎膜早破、产褥感染、黄疸、肺炎、窒息、宫内窘迫发生率分别为30.00%、18.00%、12.00%、18.00%、12.00%、18.00%、1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2.00%、0、2.00%、0、2.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年龄≥35岁、有流产史、有阴道炎以及新生儿未行相关检查等都可能增加B族链球菌感染的发生风险,因此要重视并做好围生期孕妇生殖道B族链球菌的检查和预防工作,进而明显的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61例妊娠合并隐性梅毒患者的护理。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即强化安全意识、严格消毒隔离程序、预防交叉感染,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加强查对工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就医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初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分娩方式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529例无内外科合并症的分娩巨大儿的初产妇临床资料,并与529例同期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分娩正常体质量儿的初产妇进行比较。结果 初产巨大儿母亲的身高、体质量(孕前体质量及分娩前体质量)、宫高、腹围、B超测量的胎儿腹围、胎儿股骨长度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P < 0. 05)。初产巨大儿孕妇出现头盆不称、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子宫收缩乏力、会阴裂伤(Ⅲ度及以上)、胎儿窘迫、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初产妇正常体质量儿组(P < 0. 05)。而初产妇巨大儿组的年龄、孕周、孕次、胎儿双顶径和择期剖宫产(未经阴道试产)率与正常体质量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 做好初产妇孕期饮食指导,加强围生期管理,预防巨大儿的同时,提高产前预测巨大儿准确率,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