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综述4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免疫病理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和结果予以分析。结果:GIST可以出现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但多发于胃(25/42)和小肠(9/42),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痛(35.7%)、腹部包块(30.9%)和黑便或呕血(16.6%),免疫组化检测CD117和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95.2%和73.8%,大多数患者进行了原发肿瘤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复发或转移率为11.9%。结论:GI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多,病理诊断及CD117及CD34标记阳性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早期手术切除仍是关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间收治的4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GIST多发于胃59.5%(25/42)和小肠21.4%(9/42);食管,结肠,直肠和腹腔其他位置相对较少。临床常见症状为上腹部痛,腹部包块占30.9%(13/42);黑便或呕血占16.6%(7/4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17(+)95.2%(40/42),CD34(+)73.8%(31/42)。除1例就诊时已发生转移,余41例均获得根治性或局部切除,手术切除率为97.6%(41/42)。术后转移复发率为11.9%(5/42)。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胃与大肠GIST用内窥镜检查,小肠GIST用钡餐造影加检查均可明显提高诊断率,CD117及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手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Greevec是目前术后最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54.3%)表现为上腹痛、腹胀;腹部肿块28例(40.0%);黑便、呕血12例(17.1%);肠梗阻、吞咽困难、消瘦各2例,分别占2.9%。肿瘤直径平均(6.2±5.1)cm,38例直径超过5cm,良性、恶性各14例,潜在恶性10例;32例直径低于5cm,良性15例,恶性4例,潜在恶性13例。所有标本均光镜下找到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表达检测结果:CD117(+)65例,占92.8%;CD34(+)39例,占55.7%;SMA(-)59例,占84.3%;S-100(-)51例,占72.6%。结论: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的检查可提高对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7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术前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疗效等。结果:37例手术患者无1例死亡,术后恢复良好,除3例出现短暂术后肠麻痹外,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37例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时间3~37个月,平均18.2个月,随访2年...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5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7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50岁以后为GIST的高发年龄,好发部位为胃,其次是小肠.本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为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和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胃镜、超声胃镜、结肠镜、消化道造影、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明确诊断.转移情况以肝脏和腹腔转移最为常见,其中肝脏转移7例,腹腔转移4例.手术为治疗的首选.术后6个月至5年随访的30例患者中,8例死亡,7例复发或转移.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赖免疫病理结果.GIST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病变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者应积极手术并结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以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骆军 《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13(3):21-22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 对2001年12月 2008年4月收治的4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腹痛及腹部不适23例,消化道出血18例,出血伴腹痛13例.贫血2例,病程2天~6年.诊断治疗方式:剖腹手术20例,剖腹探查13例,ECT7例,腹腔镜探查3例.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一步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黄山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后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证实为GIST)。结果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占50.0%(12/24);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0.8%(5/24);腹部肿物,占20.8%(5/24);2例患者无明显症状,占8.3%。全部病例中,CT检查均提示占位性病变,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的可能性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显示肿瘤的外形越不规则,越表现为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除标本瘤体所在部位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大小与肿瘤良恶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100.0%(24/24)、CD34阳性率95.8%(23/24)。结论 GIST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层螺旋CT检查对该病诊断有重要的意义。GIST的确诊还是需要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CD117是GIST最重要的标记物。手术完整切除肿瘤是GIST的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1临床资料 我院2003-01/2007—12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确诊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29(男19,女10)例;年龄29~81(平均59.5)岁,40岁以上25例;病程12d~4a.腹胀、腹部不适15例,消化道出血10例,腹痛、腹部肿块4例.胃镜检查表现黏膜下肿块13例,黏膜下肿块伴溃疡5例;胃镜活检确诊间质瘤5例,十二指肠肿瘤1例.消化道钡餐造影:12例术前上消化道钡餐造影,6例诊断胃平滑肌瘤,3例诊断胃癌,3例诊断胃黏膜下肿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45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分析。结果 45例患者中位年龄60.5岁。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出血、腹部肿块和腹痛是最常见的表现,45例均行手术切除,随访3-60个月,死亡2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 GIST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和病理诊断。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治疗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诊断、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前均未获明确诊断,均有腹痛、黑便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腹部包块6例,幽门梗阻3例,合并穿孔1例。发病部位:胃部16例中1例失去手术机会,余15例均手术治疗;空肠2例为术中探查发现。术后随访15例,随访率为83.3%,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3%、66.7%、46.7%。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术中应常规仔细探查空肠近端,谨防漏诊,完全彻底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G 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8.4%),CD117阳性26例(90.3%),CD114阳性24例(77.4%),CD117和CD114均阳性21例(67.7%)。结论:G IST好发于中老年,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近几年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诊断、治疗方面的经验与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2例GIST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GIST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根据NIH标准进行危险性分级,极低和低危险性10例,中度危险性10例,高度危险性12例。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34阳性率为72.0%,CD117阳性率为73.3%。9例高度危险性GIST患者术后辅以分子靶向治疗。结论病理检查及基因突变检测是目前GIST最重要的诊断方法,手术切除仍是GIST患者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疗效明显,能延长GIST患者无瘤复发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000年至2006年收治的23例GIST病人的临床表现、手术处理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人均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6例(26.1%),交界性5例(21.7%),恶性12例(52.2%)。随访时间6个月至5年。6例出现远处转移或局部复发(其中4例再手术,2例正在口服格列卫治疗)。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依靠病理结果;目前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合理规范完整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我科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诊断、临床特点以及治疗.结果 本研究组无手术死亡和并发症患者;术后生存期超过2年的18例,占研究组78.3%.结论 有上腹部隐痛不适,消化道出m的患者警惕胃肠间质瘤可能,CT对该病诊断帮助很大,免疫组化对其诊断较为重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肿瘤是该病治疗的最佳手段.分子靶向治疗可延长晚期GIST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概念和诊断方法,阐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的区别。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121例患(原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115例,神经鞘瘤或神经纤维瘤6例),全部进行免疫组化标准,标记的抗体为vimentin,CD34.actin和s-100。根据免疫组化表达特征,重新进行诊断分类。结果:121例患中诊为GIST58例。按病理组织学分类方法显示良性23例,恶性27例,潜在恶性8例。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消化道出血。58例均进行手术治疗。随访44例,随访时间平均3年。6例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经再次和多次手术2例存活。44例中8例死亡,均为恶性GIST。结论:GIST是消化道独立的一类间叶肿瘤,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鉴别。手术切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案。对复发和转移的GIST应争取再次手术切除病灶,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2005年1月-2010年8月56例GIST临床资料(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结果 56例中手术治疗5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无死亡。其中肿瘤位于胃部34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16例,腹膜后2例,肠系膜1例,结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免疫组化提示CD117、CD34阳性率较高。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依赖纤维内镜、B超、CT、MRI等综合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药物治疗以格列卫及其二代产品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