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和小剂吗啡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与副作用。(2)方法:80例患随机分为A,B,C,D4组,全部用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A组(n=20)注入0.5%布比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25ml,B组(n=20)注入A组用药加地塞米松10mg(2ml),C组(n=20)注入A组用药加吗啡2mg(0.2ml);D组(n=20)注入A组用药加地塞米松10mg(2ml),吲啡2mg(0.2ml).(3)结果:B,C,D组与A组相比,起效时间显缩短,镇痛时间显延长,差异非常显(P<0.01),而D组和B,C组相比,镇痛时间更明显延长,差异非常显(P<0.01),C组中有1例(5%)因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无并发症发生。(4)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液中加入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吗啡用于术后镇痛,其镇痛时间延长,效果可靠,副作用少,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吗啡联合地塞米松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择期行一侧手臂部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地塞米松组(B组)、吗啡组(C组)及地塞米松联合吗啡组(D组),每组30例。手术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不佳者除外),手术时间为1~2h。所有患者麻醉药均采用0.375%的罗哌卡因及0.5%的利多卡因30~40ml。A组局麻药中不加用任何药,B组中加用地塞米松10mg,C组中加用吗啡2mg,D组加用地塞米松10mg和吗啡2mg。术后观察患者镇痛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C组及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1),而C组及D组的术后镇痛时间又明显长于B组(P〈0.01),D组明显长于C组(P〈0.05);C组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其他3组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中加入吗啡及地塞米松用于术后镇痛的镇痛时间长,效果确切,且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拟行前臂与手部手术的成年男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n=20),每组均用4mg/ml罗哌卡因40mL作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组局麻药均不加肾上腺素。A组: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安慰剂。B组、C组、D组分别在臂丛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布托啡诺0.5mg、1mg、2mg。在麻醉后5、10、15、20、30、45、60min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维持时间A组略短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D组明显长于A组、B组(P〈0.01)。术后8h、12h、24h时疼痛评分(VAS),A组、B组高于C组、D组(P〈0.01)。C组、D组辅助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威三组,A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B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C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固30ml加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记录感觉和运动起效和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B组长于A、C组,运动阻滞和麻醉起赦时间三组无区别。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比单独0.5%罗哌卡因30ml延长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双盲研究。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部骨科病人6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A(n=30)和对照组B(n=30),吗啡组在神经阻滞液中加入小剂量吗啡(1mg),对照组注射常规神经阻滞液(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30ml)。两组病人均保证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给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吗啡组(A组)的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的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超前镇痛作用.方法 实验采用随机分组,双盲研究.臂丛神经阻滞行上肢、手部骨科病人60例,随机分为吗啡组A(n=30)和对照组B(n=30),吗啡组在神经阻滞液中加入小剂量吗啡(1mg),对照组注射常规神经阻滞液(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30m1).两组病人均保证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给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 吗啡组(A组)的术后疼痛开始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的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8.
臂丛阻滞中增强运动与感觉分离效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用布比卡因配伍使用地塞米松和罂粟碱以施行臂丛阻滞麻醉 ,观察研究是否能产生感觉阻滞增强 ,运动阻滞相应减弱的分离效应。方法 :对 1 36例无上肢神经、肌腱和掌指关节损伤的住院病人 ,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A、B、C和D 4组 (n =34)。A组为对照组 ,用质量分数为 0 .5浓度的布比卡因 1 .5mg/kg ;B、C、D组为观察组 ,在同量布比卡因中 ,分别加入 0 .2 5mg/ml的地塞米松 (B组 )、0 .0 62 5mg/ml的罂粟碱 (C组 )、0 .2 5ng/ml的地塞米松和 0 .0 62 5mg/ml的罂粟碱 (D组 )。均选腋路臂丛一针法穿刺麻醉给药 (39.9± 3 .1 )ml(x±s,下同 )。比较 4组药物对运动阻滞与感觉阻滞分离效应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感觉阻滞B、D两组起效时间短于A组 ,作用维持和术后镇痛时间长于A组 (P >0 .0 1 ) ,C组与A组基本持平 ;运动阻滞深度以其明确的程度依序减弱 (B >A >D >C) ,A、B两组肌肉收缩、肌腱张力关节活动消失 ,D、C两组部分存在。结论 :布比卡因、地塞米松和罂严粟碱三药配伍联用 ,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具有协同与拮抗并存的敏感化作用 ,可产生感觉神经纤维阻滞效应增强 ,运动神经纤维效应减弱的特异性抑制与兴奋双重选择性分离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地塞米松复合吗啡在开胸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I~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组,n=15);术前地基米松组(B组,n=15):术前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Omg;术后地塞米松组(C组,n=15):术后硬膜外注射地塞米松5.0mg。3组患者术毕均硬膜外给予吗啡负荷剂量2.0mg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后48小时时镇痛泵剩余药液量和PCEA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和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B和C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低于A组(P〈0.05);C组术后24小时和48小时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A组术后48小时所剩余药液量显著少于B和C组(P〈0.05);A组镇痛期间PCEA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和C组(P〈0.05);B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吗啡用于开胸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良好,可以减少吗啡用量,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刘莹  袁嫕  周雁  王庚 《中国医刊》2014,(10):77-80
目的:观察并比较连续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肘关节松解手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择期行肘关节松解手术,ASA Ⅲ级以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2%罗哌卡因组( A组,n=20),0.25%罗哌卡因组(B组,n=20),0.3%罗哌卡因组(C组,n=20);三组患者均于术前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使用 in-plane技术进针,并置入导管,经导管注入初始量局麻药1%利多卡因20ml,术中复合使用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术毕连接电子镇痛泵,分别持续输注镇痛用量局麻药0.2%盐酸罗哌卡因,0.25%盐酸罗哌卡因,0.3%盐酸罗哌卡因,总量250ml,背景量5ml/h,单次剂量5ml,锁定时间20分钟。比较三组术后2小时、4小时、8小时、24小时、36小时和48小时静息、运动NRS评分及运动阻滞发生率,患者满意度,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均可达到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三组患者比较,8小时,24小时,C组患者运动NRS评分[8小时:A组vs B组vs C组,P=0.003(P〈0.01);24小时:A组vs B组vs C组,P=0.001(P〈0.01)]明显低于A、B组,其余时间静息及运动NRS评分,三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三组患者比较,C组患者运动阻滞发生率[正中神经:A组vs B组vs C组,P=0.01(P〈0.01);尺神经:A组vs B组vs C组,P=0.01(P〈0.05);桡神经:A组vs B组vs C组,P=0.02(P〈0.05),肌皮神经:A组vs B组vs C组,P=0.02(P〈0.05)]与A组、B组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均有较高的术后满意度,三组患者术后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0.3%罗哌卡因用于择期行肘关节松解手术术后连续锁骨下神经阻滞镇痛对于手术早期功能锻炼有更完善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恩丹西酮、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性呕吐的临床效果和副作用。方法:60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成年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于麻醉诱导前3分钟A组注入恩丹西酮8mg,B组注入地塞米松10mg,C组注入生理盐水10ml。观察术后24小时患者恶性呕吐的发生情况及MAP、HR、RR、SpO2变化情况。结果:A、B组恶性呕吐发生率明显小于C组(P<0.01),A组与B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MAP、HR、RR、SpO2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差异。结论:恩丹西酮和地塞米松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恶性呕吐的效果都比较明显,副作用都比较小。  相似文献   

12.
ClinicalStudyonEpiduralInjectedLappaconitineforPost-operativeAnalgesiaCHENMin-guang(陈敏光);WANGQi-hao(王其豪);LINYu-bing(林玉冰);CHEN...  相似文献   

13.
吗啡布比卡因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啡布比卡因混合液用于臂丛麻醉与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从而研究吗啡布比卡因用于臂丛麻醉与镇痛的机理。方法:将50例ASA Ⅰ-Ⅱ级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A组(对照组):0.375%布比卡因,B组(观察组):0.375%布比卡因+2mg吗啡。用不同麻醉药25~35ml作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观察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与术后镇痛持续时间(P<0.01)。结果:含有吗啡的B组麻醉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加用吗啡的A组。结论:除中枢神经系统外,周围神经系统也可能存在多种阿片样物质和阿片受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在消化道肿瘤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消化道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A组),术前氟比洛芬酯组(B组),术后氟比洛芬酯组(C组)。A组术毕静脉注射吗啡0.03mg/kg,B组术前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术后12、24、36h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C组术后12、24、36h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3组患者术后应用吗啡PCA镇痛,其参数为:PCA剂量2ml,背景计量0,锁定时间为15min。记录术后6、12、24、36、48h的VAS评分,48h的PCA次数及所剩药液量,不良反应记录恶心、呕吐、嗜睡、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结果:术后6、12、24hA组的VAS评分高于B、C组(P<0.05),术后6、12、24hC组的VAS评分高于B组(P<0.05);术后48hA组的剩余液显著少于B、C组(P<0.05),按压次数显著多于B、C组(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P<0.05),B、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镇痛于消化道肿瘤术后镇痛在减少吗啡用量的情况下能达到良好的镇痛目的,而且有超前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恩丹西酮对术后患者硬膜外腔吗啡镇痛所致恶心呕吐的防治效果.方法:随机将24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女性患者分为四组:对照(A)组于手术关腹膜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恩丹西酮(B)组静脉注射恩丹西酮8 mg;地塞米松(C)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联合(D)组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 恩丹西酮8 mg.所有患者在手术后均接受硬膜外吗啡镇痛.观察术后48 h内患者镇痛效果和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各组间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2.6%,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7.5%,与A组比较,P<0.01,与B组和C组比较,P<0.05.结论:地塞米松和恩丹西酮单独应用均能有效地减少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所致的恶心呕吐;两药联合应用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的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陈金仙  杨引 《河北医学》2007,13(5):547-549
目的:比较吗啡复合氟哌啶静脉镇痛、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及传统的镇痛方法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6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吗啡复合氟哌啶静脉镇痛组(A组,n=20)、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组(B组,n=20)与传统组(C 组,n=20).A组:吗啡0.8mg/kg,氟哌利多0.05 mg/kg ,加生理盐水至100ml,术毕静脉泵入1ml/h,,一次剂量1ml,锁定时间10min.B组:术毕前30min给予硬膜外吗啡0.03 mg/kg静脉氟哌利多0.05mg/kg,术毕吗啡0.15mg/kg,加入0.125%布比卡因150ml持续泵入2ml/h,.C组按需注射度冷丁.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B组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但明显低于C组(P<0.01),A组、B组患儿均安静,无嗜睡和哭闹.C组10例哭闹,A组有2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例皮肤瘙痒,B组有1例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例皮肤瘙痒.结论: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吗啡复合氟哌啶静脉镇痛、吗啡复合布比卡因硬膜外镇痛均可有效减轻尿道下裂患儿术后的疼痛,二者效果相当且并发症少,明显优于传统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小剂量吗啡术后静脉镇痛、术前预先镇痛及单纯吗啡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方法120例接受上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术后吗啡30 mg 0.9%NaCl镇痛组(A组,n=30),术后吗啡20 mg 0.9%NaC l镇痛组(B组,n=30),术后氟比洛芬酯100 mg 吗啡20 mg 0.9%NaCl镇痛组(C组,n=30),术前氟比洛芬酯100 mg 术后吗啡20 mg 0.9%NaC l镇痛组(D组,n=30)。镇痛泵参数设定:负荷量5 mL,持续输注量2 mL/h,自控镇痛(PCA)量2 mL,锁定时间30 min。记录各组24 h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PCA泵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h,B组VAS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术后24 h内,B组PCA使用次数显著多于其他各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多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患者镇痛期间均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吗啡术后静脉镇痛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吗啡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氟比洛芬酯术前预先镇痛与术后静脉镇痛的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宿颖岚 《海南医学》2012,23(18):30-32
目的 观察地佐辛应用于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择期剖宫产手术患者75例(ASA Ⅰ ~Ⅱ级)随机分为三组(n=25),A组负荷剂量:地佐辛1.0 mg+0.15%盐酸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地佐辛10 mg+0.15%罗哌卡因100 ml.B组:负荷剂量:地佐辛1.5 mg+0.15%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地佐辛10 mg+0.15%罗哌卡因100ml.C组:负荷剂量:吗啡1.5 mg+0.15%罗哌卡因10 ml;镇痛泵剂量:吗啡3 mg+0.15%罗哌卡因100ml.镇痛泵输注背景剂量2ml/h,PCA剂量0.5 ml,锁定时间15 min.记录术后2h、4h、8h、12h、24h、48h各时点的VAS评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4h、8h、12hA组VAS评分高于C组,C组术后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B组,患者满意度B、C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1.5 mg地佐辛+0.15%罗哌卡因10ml为负荷剂量,10 mg地佐辛+0.15%罗哌卡因复合液行PCEA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种不同镇痛方法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195例患者术后随机分成A、B、C 3组;A组病人术后疼痛治疗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B组患者术后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内含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行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同时拔除连续硬膜外导管;C组于术后前15 min经连续硬膜外导管注入0.25%罗比卡因5 ml+吗啡2 mg+氟哌利多1 mg,且保留硬膜外导管,接镇痛泵,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术后6、12、244、8 h时间段观察3组镇痛效果(VAS评分)、肠蠕动恢复时间。结果:术后6、12、244、8 h,A组病人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术后244、8 h,B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C组肠蠕动恢复时间短于A组及B组(P〈0.01)。结论:术后硬膜外自控(PCEA)应用于妇产科剖宫产术后患者镇痛优于单次吗啡硬膜外镇痛,更适用于术前对疼痛比较敏感或对手术痛有顾虑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纳洛酮配合吗啡对老年患者术后静脉镇痛效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接受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4组。A组吗啡剂量为10μg·kg-1·h-1,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1μg·kg-1·h-1;C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2μg·kg-1·h-1,;D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3μg·kg-1·h-1。使用背景输注+患者自控镇痛模式:背景剂量为2 ml/h;患者自控镇痛:每次1 ml;锁定时间为15 min。记录镇痛开始后2、6、12、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镇痛效果,并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B、C各组间VAS各时点镇痛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2、6、12、24、48 h VAS均显著高于A、B、C组同时点VAS(P0.01)。B、C组6、12、24、48 h不良反应与D组2、6、12、24、48 h恶心呕吐评分和皮肤瘙痒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同时点(P0.01)。4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纳洛酮复合吗啡用于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缓解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当纳洛酮剂量达到0.3μg·kg-1·h-1时对吗啡的镇痛效果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