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术后监护患者舒适护理的循证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础医学边缘科学和工业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介入心脏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大量新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不断应用于临床。同时由于心脏介入治疗具有免开胸、高效微创、危险小、痛苦少、恢复快等特点,使得心脏介入治疗与系统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一起成为治疗临床心血管疾病的三大基本手段。目前心导管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诊治,技术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介入性心脏手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本研究分析了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788例心脏介入手术的围手术期的护理过程,总结出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对确保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帮助心脏恢复跳动,从而治疗缓慢性心失常。我科自1999年开展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以来,通过认真的术前宣教、严格的术中配合和密切的术后护理观察,从未出现因护理不到位而发生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脏外伤多由锐器刺伤前胸心脏危险区引起,其中穿透性心脏外伤则是由一类强力、高速、锐利的异物穿透胸壁进人心脏所致。刀刺伤是心脏穿透性外伤的常见原因。病人往往并发急性心包填塞并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一旦确诊应立即急诊手术治疗。我院自2004年以来共收治心脏刀刺伤病人10例,现将急救手术中手术室护士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所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手术的危险性较大,术后恢复缓慢,且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服药。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术越来越成熟,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就近年来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是采用微电子技术,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脏,使之发生激动,帮助心脏恢复跳动,从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由于起搏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已逐步探索成为快速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本通过总结26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的护理经验,认为术前应重视患的安全,防止发生心梗或猝死;做好心理护理、详细向患介绍手术相关知识、指导其按要求进行肺功能训练,并且注意合并症的治疗。术后尽早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控制好血压,早期下床进行康复训练,使患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7.
心脏介入手术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心脏介入手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3年来2600例心脏介入手术并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22例的原因与护理经过。结果本组22例均抢救成功,顺利完成心脏介入手术。结论在心脏介入手术中,观察及时、护理到位,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治疗中危险性,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王琳  邢进  王磊  李刚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33-1833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脏康复治疗是作为当前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有关心脏患恢复和保持理想的生理、心理、体力、日常生活等日程安排的学科,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介入性心脏手术是采用有创性心导管治疗和研究某些心血管疾病的一门学科,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绝大多数介入诊疗技术都需要在导管室内进行。导管室在介入性心脏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外科的手术室。为提高心脏介入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将心脏介入手术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总结30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经验。包括发热护理、皮肤及脏器护理、药物护理等,认为护士应该熟悉本病的临床特点,在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药物治疗反应,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尤其是严重心脏并发症的出现,后期加强对家长的宣教工作以及随访,配合医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其心脏并发症的出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心脏介入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心脏介入自诞生以来,改变了冠心病内科治疗的现状,发展极为迅猛,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极为普遍,技术也比较成熟。心脏介入手术是采用导管的方法,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血管,将导管送达冠状动脉并扩张球囊,排除冠脉阻塞、消除狭窄、增加血供,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术等。  相似文献   

12.
心脏原发性肿瘤较少见,其中80%为良性肿瘤,而黏液瘤占心脏原发性肿瘤的一半以上,起源于心内膜下间叶组织,75%以上发生于左心房,10%-25%发生于右心房、且多为恶性。手术效果及预后均较理想,故该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1996~2006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共收治心脏黏液瘤69例,现将心脏黏液瘤的手术治疗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娟华 《护理研究》2005,19(5):830-831
随着心脏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心脏疾病的主要手段。我院自1990年开展心脏介入术以来,已为近千例病人实施了手术。针对心脏介入术多、住院时间短、介入护理记录简单的问题,为防范护理缺陷,规范护理记录,我科自行设计心脏介入治疗护理记录单,经380例病人的应用,不仅规范了心脏介入护理工作程序,也提高了工作效果、工作质量、安全度和满意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陈霞  魏红蕾 《现代护理》2005,11(7):573-573
心脏移植是现代医学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最有效的方法,已经成为终末期心脏病的常规治疗手段。而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是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首要因素。目前,心内膜心肌活检仍是监测心脏排斥反应最可靠的金指标,因此,如何观察并早期发现排斥反应的线索,已成为心脏移植术后护理的重点之一。我科于2000年4月成功施行了1例心脏移植术,目前该患者已成为上海市心脏移植术后存活时间最长的人。现将在心脏移植术后对排斥反应的监测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马颖  陈缨 《上海护理》2004,4(3):35-36
患者在心脏术后因血液动力学改变、感染及体液丢失后未补足等各种因素,易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用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心脏术后ARF是一项有用的治疗方法。2002年1月~2003年9月,我科为27例心脏术后并发ARF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及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降低心脏手术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总结360例心脏手术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体会。结果 360例病人,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有:1例喉头水肿,7例并发呼吸功能不全,3例肺部感染:经治疗均获康复。结论 认真、细致、科学地做好患者呼吸道管理,才能使患者尽可能好和快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心脏不停的、有节律的进行收缩与舒张,以推动全身的血液循环流动。一旦外伤致心脏损伤,可导致失血性休克、心脏压塞等严重的临床症状及并发症,若得不到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将会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据报道院外死亡率为62%-84%,人院后死亡率为15%,且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琴 《上海护理》2008,8(1):64-67
人工心脏起搏器(artificial pacemaker)是采用电子技术,模拟心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脉冲短暂或长期(永久)地刺激心脏跳动,多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脏介入治疗起步最早、发展迅速、独具功效的高精技术之一,它的临床应用价值已被充分肯定。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使过去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得到救治,大大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是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手术的并发症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而来。  相似文献   

19.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心理行为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能有效地解决心脏瓣膜病所致的心功能改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多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人为成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危险性大,医疗费用高,瓣膜置换术后还要终生服用抗凝血药物,同时担心瓣膜本身的功能状况,所以,这类病人手术前后易产生忧虑,惶惶不安,甚至出现心理行为异常。  相似文献   

20.
随着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急诊PTCA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它能使梗死相关血管很快相通,再通率高,残余狭窄轻(或无残余狭窄),是迅速挽救濒死心肌的直接治疗方法,更能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急性心肌梗死由于病情急,症状重,抢救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我院心脏内科收治的12例行急诊PTCA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