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报道诊断为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16例(OPCA),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52.5岁。结果临床表现及头部CT和核磁共振(MRI)影像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16例CT扫描异常者9例(56.2%),无异常者7例(43.7%),但7例CT扫描无异常者经MRI检查均发现有异常改变。结果表明MRI对不典型及CT扫描正常的OPCA的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3.
报告1例橄揽体桥小脑萎缩患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共济失调、言语障碍、眼球协同运动障碍及智能减退。经CT检查证实大脑皮质及小脑萎缩。结合文献复习对橄榄桥小脑萎缩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橄榄核-桥脑-小脑萎缩(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又称Dejerine-Ardre-Thomas综合征,是一类以累及小脑及其神经联系通路为主的变性疾病,常表现为一种多系统的损害,甚为少见。本病自1900年Dejerine和Thomas首先提出命名以来,国外迄今有文献记载的已百余例,绝大多数系个案报告。国内仅有1例临床病理报告。现将我们遇到的第1例尸检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红  陈燕萍 《四川医学》1998,19(3):259-260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30例临床分析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610016)张红贵州省安顺地区人民医院陈燕萍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安文现将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0~1997年收治的30例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病人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6.
橄榄桥脑小脑萎缩21例临床与CT分析张华,贾志荣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livq-Pentq-Cerebellar.atrophy,OPC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系统多部位的变性和萎缩。本病为少见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确诊较为困难,以往多以病理诊断为基...  相似文献   

7.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OPCA)是遗传性共济失调(小脑型)中的一种类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病临床较少见。由于临床影像学的发展,MRI、CT的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本文报告1例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典型的OPCA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1例临床拟诊OPCA并经MRI证实的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1.5TMRI进行检查,使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矢状位和T1WI、T2WI、FLAIR序列轴位。结果 OPCA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小脑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椎体外系症状多见。MRI表现主要为小脑半球、桥脑腹侧、小脑中脚和橄榄的萎缩,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论成年人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椎体外系症状,应早期进行MRI检查,以除外OPCA。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MRI测量正常成人及OPCA患者的脑干及周围间隙探讨其在诊断OPCA中的价值。方法:正常成人106例和OPCA患者21例,采用正中矢状面T1W图象直接光标测量计算。结果:以绝对值测量时OPCA患者脑干各径线值均小于正常组;桥脑与桥前池比值(B/F)、延髓与延髓前池比值(C/G)在判断脑干的正常形态及异常改变中意义较大。结论:MRI测量可以为诊断OPCA提供较客观、较准确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春华 《中外医疗》2013,(27):189-190
目的探讨橄榄桥脑小脑萎缩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特征,从而能更确切的了解这种疾病,以便于能研制出更好的治疗措施。方法密切观察该组的34例经过CT或MRI辅助检查诊断的橄榄桥脑小脑萎缩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发病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结果 34例患者出现了共济失调,神经系统症状,锥体外症状。均应用促进脑代谢药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三磷酸胞苷二钠等治疗,部分临床症状缓解。配合高压氧治疗,近期疗效理想。但均不能根本阻止神经系统变性的进展。结论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预后较差。积极治疗肺炎及改善吞咽功能可能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血管母细胞瘤的CT、MRI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母细胞瘤,19例行CT检查,11例MRI检查。结果 25例病灶位于幕下,5例位于幕上。单发28例,多发2例。囊结节型22例,囊肿型5例,实质肿块或混合型3例。CT平扫表现球形低密度影,囊腔壁结节和实质肿块均呈等密度或稍高于囊液密度。MRI示T1WI高于囊液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壁结节和实质肿块明显强化,强化密度曲线呈速升缓降型,MRI信号增强率升高并可见流空信号。结论 血管母细胞瘤有特征性,CT和MRI表现,CT动态增强扫描、密度曲线测定以及MRI增强率的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线性测量技术在脑外伤后脑萎缩的早期诊断意义,以及CT与MRI两种成像技术在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方法:应用CT检查对30例急性脑外伤血肿的患者脑室体部横径指数、Huchman指数、尾状核指数以及脑沟宽度等进行线性测量;对所有数据与正常对比组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了解各参考值在脑萎缩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并通过其中5例与MRI测量值的对比,分析诊断的特异性。结果:侧脑室体部横径指数、Huckman指数、尾状核指数以及脑沟宽度是脑萎缩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指标,与脑萎缩的发生呈线性相关。结论:CT线性测量技术在脑外伤后脑萎缩的早期诊断及监测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是脑外伤后遗症的临床防治不可或缺的重要辅助手段;MRI线性测量较CT更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对 6 8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椎肿瘤的 CT图像分析 ,结果表明 :脊椎肿瘤在发生部位、骨质破坏程度、附件、椎间孔、椎管受侵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方面各具有特征性 ,仔细观察及分析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报道24例侧脑室内脑膜瘤并总结其CT和MRI的特点。方法 回顾2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其中9例CT检查,15例MRI检查,5例同时做CT和MRI检查。结果①侧脑室脑膜瘤好发于中青年女性。②好发部位为侧脑室三角区,占87.5%(21/24)。③肿瘤大多为类圆形,占83.3%,体积较大,边界清晰。④CT多表现为平扫呈均匀略高密度影,增强呈均匀显著强化,占77.8%(7/9);MRI多表现为T1W1呈现等信号占80%(12/15),T2W1呈略高信号占73.3%(11/15),增强呈均匀强化占73.3%(11/15)。结论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典型,其发病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等特殊,据此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和MRI影像特征,提高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采用CT及MRI对5例病理学确诊的EMH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3例EMH发生于中下胸段椎管,呈纵行波浪状软组织块影;1例病灶发生在纵隔两侧,邻近肋骨头膨大;1例EMH表现为胸壁内侧多发半圆形软组织块影。本组髓外造血灶MRI平扫为T1WI等信号、T2WI稍高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均匀强化。CT显示椎体呈栅栏样改变。MRI-T1WI可见脊椎信号弥漫性、均匀性减低。结论:EMH的CT和MRI的影像特征较明显,结合临床可作出影像学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T扫描结合核素显像在甲状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 5 4例甲状腺肿瘤的CT表现及核素显像结果 ,其中甲状腺腺瘤 4 0例 ,甲状腺癌 14例。结果 CT扫描 4 8个腺瘤病灶中有 4 0个包膜完整 ,其中 37个囊腺瘤病灶均有完整性强化环。 15个甲状腺癌病灶中有 12个边界模糊 ,7个呈“强化残圈”征 ,5个有强化瘤壁结节 ,4个乳头状癌病灶侵犯周围组织。核素显像甲状腺腺瘤 4 5个结节中 ,热结节 4个 ,温结节 8个 ,凉冷结节 33个。甲状腺癌 15个甲状腺结节中均为凉冷结节。结论 CT扫描结合核素显像可以使我们对于甲状腺肿瘤的性质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从而有利于鉴别诊断。对于核素显像为热结节、温结节者 ,首先应考虑为良性病变 ,为凉冷结节者应密切结合CT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急性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96例初诊为SAH的患者进行CT和MRI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对原发性SAHCT的确诊率为76.5%,MRI的确诊率为0。CT诊断继发性SAH43例。结合MRI检查,诊断继发性SAH5例。结论CT能快速确诊SAH,又有助于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SAH。若CT阴性者不能排除SAH需作MRI检查。MRI对原发性SAH急性期诊断价值有限,对继发性SAH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恶性脑膜瘤的CT、MRI征象,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1例恶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前均经CT平扫及MRI平扫加增强检查,8例行增强检查。结果11例均为单发,瘤体最大直径10.5cm,最小4.2cm,平均6.2cm。CT及MRI平扫表现大多呈混杂密度及信号,形态均不规则,呈分叶状。瘤周明显水肿10例,骨质明显破坏7例,瘤内钙化2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对恶性脑膜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术前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临床及病理资料。10例均行CT检查,其中3例配合MRI检查并增强扫描。结果CT显示软组织肿块并钙化8例,眼球后壁增厚2例。3例行MRI检查者,均见软组织肿块,T1WI信号高于玻璃体,T1WI信号低于玻璃体,其中2例视神经增粗。结论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对肿瘤的分期较CT优越。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CT和MRI在嗅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5例经CT或MRI检查的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CT平扫3例,其中2例同时行增强扫描。2例MRI的检查序列为SE序列,T1和T2加权像,并用Gd-DTPA作增强扫描。发现5例均为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病灶起源于鼻腔顶部,侵犯同侧筛窦,其中4例累及同侧眼眶、蝶窦和前颅凹,3例侵及上颌窦。2例CT增强扫描为中度不均匀强化。磁共振T1加权像上肿瘤表现为较脑组织信号低的肿块,T2加权像上表现为较脑组织信号高的肿块,病灶均匀强化。结果表明C期嗅神经母细胞瘤的侵犯范围广泛,影像学表现特异性不高,MRI在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明显优于CT,但对骨质破坏和钙化的显示不如CT,两者均有利于临床决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