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浅谈留针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钰  寇晓茹 《世界中医药》2011,6(3):237-240
针灸效应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时间条件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尤以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甚为密切。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并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加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作为针刺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寻求最佳的留针时限,将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风作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疾病之一,其机制较为复杂。新近研究发现,中风发病与不同时间的机体气血变化密切相关。中医针灸抗中风治疗的疗效显著,且多有研究报道,从时间医学角度进行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更佳。故本文拟从择时针灸、针刺的介入时间和留针时间三个方面,分析时间因素对针灸治疗中风的影响,为针灸治疗中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留针时间及下针顺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良宵  朱江 《中国针灸》2005,25(9):667-669
通过对近20年来现代文献中有关单次针灸治疗中的时间因素,即留针时间、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在留针时间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主要从临床和实验两方面对不同疾病的留针时间长短进行了探讨.在下针顺序与针灸效应的关系方面,现代研究非常匮乏,同时在一定下针顺序基础上,不同穴位的留针时间长短对针灸效应影响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加强此方面的研究,符合循证医学对针灸治疗模式的要求,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针刺治疗中风的时机、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检索有关针刺治疗中风的相关量学临床研究,以针刺量学因素的时间因素和剂量因素为切入点,从针刺前因素、针刺时因素及针刺后因素对针刺时效关系及针刺量效关系进行分层辨析。结果:针刺量学研究论述不一,尤其对于针刺留针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及疗程等时间因素缺乏严格一致的量学界定,但对于针刺治疗中风病的介入时机、针刺时刻以及经穴特异性和针刺手法的量学认识普遍一致。结论:针刺时效、量效研究的核心是针刺最佳刺激量的研究,针刺最佳刺激量是临床获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刘颖 《陕西中医》2010,31(8):1035-1036
目的:探讨影响中风针灸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基于针灸临床实践,参阅相关文献报道,从治神、针感和刺激量、针刺时间等几个方面论述影响针灸对中风疗效因素。结论:提高中风针灸治疗效果,治神是前提,针刺刺激量和针感性质是关键,时间因素是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刺作用的时效关系是指针剌作用或针刺效应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中风病患者针刺疗效因素很多,除与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有关外,时间因素是其重要的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早期针刺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合理地缩短间隔时间、增加治疗次数、延长疗程能提高并巩固疗效,长时间留针可以累积刺激量从而提高疗效。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对针剌治疗中风的时效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笔者现将相关研究情况予以更新、补充,并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8.
针刺临床疗效的好坏与否受选穴、针刺手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针是针刺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刺得气后留针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临床上留针时间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如何选择最佳留针时间,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一直是困扰针灸医师和患者的问题。现就影响留针时间的几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与君共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针灸、留针、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干湿针等针刺疗法并配合康复运动、牵张锻炼治疗中风后偏瘫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47例中风偏瘫后肩关节痛与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干湿针、留针治疗等针刺疗法等并配合运动牵张治疗,并指导业余自我牵伸锻炼,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针灸、电针、火罐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6~12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针刺、干湿针、留针治疗等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缺血性卒中探讨针刺时效关系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效应的产生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并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的规律,针刺效应与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针刺时效关系.开展针刺时效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针刺的留针时间、频率、疗程长短与效应之间的关系,对提高临床效果、促进针刺的现代化及标准化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以缺血性卒中为切入点,旨在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时效关系,为今后研究针刺时效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needle-retaining time in scalp acupuncture on therapeutic efficacy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Methods: A total of 82 case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a control group (22 cases), a short-time needle- retaining group (30 cases) and a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30 cases). Conventional Bobath therapy was employed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scalp acupuncture was combined in the short-time (0.5 h) needle-retaining group and long-time (24 h) needle-retaining group. Then functional assessments were made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treatment using FugI-Meyer motor scale {FMMS), FugI-Meyer assessment of balance (FMA-B) and 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 score. Results: Cases in the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obtained better effects in motor function of the limbs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0.05). In addition,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short-time needle-retaining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needle-retaining time in scalp acupuncture is substan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effect for post-stroke hemiplegia and long-time needle-retaining is more advisable.  相似文献   

12.
郭振丽  徐庆会  陈少宗 《中医杂志》2011,(20):1755-1758
目的观察留针时间长短对慢性炎性胆囊运动的影响规律,为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2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30min组和60min组各11例,两组均针刺双耳胰胆穴,分别以中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行针30s后留针,留针期间每隔10min用同等强度刺激手法捻转行针,每侧穴位30s,两组分别留针30min、6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5min,针刺后10、20、30、40、50、60min时胆囊容积的大小及胆囊收缩率。结果 30min组在针刺后20min时,胆囊容积与针刺前5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min组在针刺20、40、50min时胆囊容积与针刺前5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针刺前30min胆囊容积减值幅度变化基本一致,均在针刺后20min时达到收缩的峰值,针刺后30min胆囊容积减值幅度60min组强于30min组,并于留针40min后维持一种稳定的张力状态。两组间不同时间点胆囊容积及胆囊收缩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耳廓胰胆穴能够明显促进慢性炎性胆囊的张力性舒缩运动,其最佳留针时间为40min,针刺频次以每天2次为宜。  相似文献   

13.
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黎虹 《中国针灸》2002,22(6):15-23
目的:观察头针7交叉刺久留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治疗组和传统头针对照组,观察两种头针法的即刻效应和续效作用。结果:两组头针法的即刻效应是一致的,但治疗组的续效作用好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组的愈显率7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5%(P<0.05)。结论:头针交叉刺久留针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健、患侧头部穴线交替使用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孟智宏 《世界中医药》2014,9(12):1581-1585
针刺量是一个综合范畴,针刺操作所致的针刺量应包括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具体施术手法的选择、施术所持续的时间、留针时间的长短等因素。根据传统针灸理论,不同的针刺量会对针灸的效果产生影响,大量现代研究也证明了针刺量效关系的存在,因此在针刺随机对照研究中针刺量的选择是否合适会影响试验的结果。针刺量效关系的研究能够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途径,并提高针灸研究的可重复性和科学性,使针灸临床和实验研究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包飞  梁中  王凤琴 《中国针灸》2003,23(1):10-18
目的:探讨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将85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延长留针时间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的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88.9%(其中虚证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治愈率为65.0%(其中虚证治愈率为53.3%)。经X2检验,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延长留针时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高。对于虚证患者,留针时间长、病程短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留针时间及病程长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针刺治疗贝尔麻痹的疗效差异,寻找最佳留针时间。方法将120例贝尔麻痹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针刺治疗,A组留针10 min,B组留针20 min,C组留针30 min。比较3组治疗前后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结果 A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面神经电图波幅损失百分比及多伦多分级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 min治疗贝尔麻痹对多伦多评分及面神经电图改善情况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内电阻在留针过程中的变化及不同探针检测穴位电阻的变化。方法以普通针灸针和绝缘针灸针作为探针,应用安捷伦数字万用表(Agilent 34401A型)观察针刺留针过程中穴位内电阻变化,并对穴位和非穴位的电阻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应用普通针进行的检测中,无论穴位或穴位旁,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增大的,即R留针后R留针前;应用普通针测得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绝缘针检测的穴位或穴位旁电阻,留针前后阻值有显著性改变(P0.01),而且留针后的电阻是显著减小,即R留针后R留针前;留针前、后的穴位和穴位旁电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普通针和绝缘针两种探测方法检测的穴位(及穴位旁)内部电阻有显著不同,且R绝缘针R普通针。结论应用两种探针检测穴位内电阻,无论是穴位还是穴位旁,在留针前后都出现电阻显著性变化,提示针刺治疗会改变穴位内电阻;在本次试验中,我们未发现穴位与穴位旁内部电阻的差异性;穴位内电阻值与探测的方式及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针刺单穴、多穴治疗轻度痛经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为针刺单穴、多穴治疗本病确定最佳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符合原发性痛经纳入标准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一组为单刺十七椎、另一组为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每组轻度疼痛患者各观察45人次。均留针30分钟,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进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结果:针刺后,两组的止痛作用迅速产生,留针30分钟内,两组患者的止痛作用均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进针5min时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明显优于针刺单穴组(P<0.05),这种差别一直维持到起针后2小时。起针后30min左右针刺止痛作用减退到极点。结论:单刺十七椎、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对轻度原发性痛经患者均有明显的即时止痛作用,且两组针刺作用的时效规律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针刺多个穴位组的即时止痛作用在多个时点明显优于针刺十七椎单穴组;无论单刺十七椎、还是针刺十七椎等多个穴位,留针时间不易短于30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min、30min、45min、60min4组,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4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45min组针刺镇痛疗效明显优于20min组、30min组和60min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腰扭伤针刺镇痛最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20.
Xu M  Xu AP  Sui MH 《针刺研究》2012,37(1):41-45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提插补泻"足三里"穴对血虚证家兔血清铁蛋白(SF)和总铁结合力(TIBC)的影响,探讨提插补泻与效应的关系。方法:将6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每组12只。采用放血加限食法制造血虚证模型。针刺各组每次治疗15min,隔天治疗1次,共计10次。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SF及TIBC。结果:针刺治疗后第17天,补法、泻法两组的SF与针刺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TIBC明显降低(P<0.05);针刺治疗后第32天,留针组、补法组、泻法组的TIBC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在针刺治疗后各检测时间点,补法、泻法两组的SF和TIB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针刺"足三里"对血虚证家兔降低的SF与升高的TIBC有较好的疗效。②提插补法与提插泻法对改善SF和TIBC无明显差异,提示重插轻提的提插补法与重提轻插的提插泻法在虚证状态下未显示出补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