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的内容,探讨留针时间的源流和依据,分析《黄帝内经》和现代研究对留针的认识及针刺效应与留针时间的关系。目前关于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机制探索,应继续进行客观化实验研究,并在循证医学模式指导下进行规范化临床研究。优化针灸治疗各种病症的最佳留针时间,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针灸学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古医籍及近年临床和实验研究有关针刺留针时间相关文献的归纳、解析、总结,发现留针时间的长短对针刺效应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疾病治疗存在最佳留针时间。留针虽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在现行留针时间的研究中,具体的留针时间仍然存在不一致性。今后应进一步开展规范的科研工作,寻求高认可度、客观的最佳留针时间。应以疾病为基础,兼顾因病、因时、因人、因经脉腧穴确定针刺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3.
谈针刺留针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针刺留针是针刺过程中一个较重要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直接影响着疗效。如何掌握留针时间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仅就留针时间从几个方面做如下刍议。与得气的关系针刺是否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也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针灸大  相似文献   

4.
中风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瘫痪等致残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影响针刺效果的原因众多,留针时间是其中之一,本文就针刺治疗中风后瘫痪的留针时间问题做相应讨论。  相似文献   

5.
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不同留针时间对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病情程度分层随机分为3组,针刺留针时间分别为20、40和60分钟。主要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比较,经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除水平凝视变化外,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3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平均秩比较,上肢肌力、手肌力和总分3个指标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上肢肌力、手肌力、总分等3个指标变化,用Mann-Whitney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20分钟组与60分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上肢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疗效比较,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组间两两比较,4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20分钟组与60分钟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留针时间与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存在一定时效联系。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38-540
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常见病的针刺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寻找出各种疾病的最佳针刺时间及频次,以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刺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剌升温作用关系的热像图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栋  高惠合 《针刺研究》1991,16(1):73-75,60
  相似文献   

8.
9.
针炙治疗中的时间因素与疗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谓时间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留针时间、两次治疗的间隔时间、选择施术的时间、每个疗程及疗程间的间隔时间、总的治疗时间等 ,其中关于选择施术的时间从古至今一直很受重视 ,如《灵枢·卫气行》中说 ;“谨候其时 ,病可与期 ;失时反候者 ,百病不治。”意思是说适时的把握好时机 ,就可以取得予期的治疗效果 ,而失去好的治疗机会 ,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这种候时治疗的思想、后世医家还发展出了子午流注等时间医学 ,成为针炙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颇受重视。这里我们不讨论这个问题、只是就每次针炙…  相似文献   

10.
留针作为针灸临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被历代医家所重视.本文从病程、病种、病情和针刺部位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留针时间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现代相关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并发展了古人对留针的认识,但符合循证医学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大多只停留在观察阶段.今后,临床研究应采用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设计符合中医特色的研究方案,对留针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从而把握针刺治疗中留针的规律,确定各种疾病的最佳留针时间,以利于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针刺治疗临床指导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针刺对中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针刺对中风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病人作为观察对象,针刺百会、大椎、关元、肩禺、曲渚、环跳、风市、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穴,测定免疫球蛋白IgG、IgA、IgM、T和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功能、自钉杀伤细胞(NK)活性。结果:针刺后中风病人PBMC中CD^ 25细胞率趋于正常(P<0.001)。淋转率和NK活性明显增高(P<0.01)。结论:针刺对中风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头针治疗中风及对血浆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张红星  张唐法 《中国针灸》2002,22(12):12-20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内皮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头针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治疗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浆内皮素的含量。结果:显效率为70.0%,总有效率为90.0%,可以使中风患者血浆中过度升高的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内皮素含量,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病程在2周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易化技术为主的康复运动治疗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技术治疗,均辅以常规必要的药物治疗;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指数、Barthel指数为评定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12周后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康复治疗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偏瘫患者功能。  相似文献   

14.
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性、血脂、载脂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头针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观测头针对中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结果 经治疗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有明显改善。结论 头针治疗可以通过调整血液流变性及血脂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刺三阳经穴对缺血性中风患者颅内动脉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足三阳经对颅内主要动脉影响的相关性。方法 将缺血性中风患者和所造新西兰兔模型随机分为足阳明经组、足少阳经组和足太阳经组,作针刺前后经颅多普勒效应观察,并选择Vp(收缩期血流速度)为指标,作组间对比。结果和结论 足阳明经对颈内动脉系统影响较大;足少阳经对大脑前动脉影响较大;足太阳经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影响较大;且同侧经络与颅内动脉系统关系密切。本研究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包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均连续治疗4周,舌骨喉活动度(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情况;营养状况包括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健侧上臂中部肌围(AMC)、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变化;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水平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舌骨上移、舌骨前移评分、ALB、SWAL-QOL提高,SSA、空吞咽持续时间、吞咽5 mL水平持续时间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能提高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改善舌骨喉活动度,缩短吞咽持续时间,提高机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10min组、20min组和30min组,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改善情况。结果:留针20min组和留针30min组治疗后VAS、症状积分均优于留针10m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0min组与留针3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min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尿失禁和肢体痉挛是脑卒中后中风恢复期常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针灸疗法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疗该病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临床疗效满意.总结近几年来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和尿失禁的针灸治疗进展,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9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及对照组50例,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患者HRV指标均显著降低,右大脑半球梗塞患者HRV降低较左侧梗塞者明显,脑干出血患者与死亡患者HRV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治疗2周后HRV各项时域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后HRV降低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说明针刺可调整脑卒中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预防中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