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BP)病毒灭活血浆在1年保存期内不同时间点成分的质量变化。方法 30人份全血制备新鲜血浆和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同一人份制备的新鲜血浆分两组留样,一组为不灭活的新鲜血浆,另一组为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分别检测每组样本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凝血因子活性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结果病毒灭活前后FⅡ:C、FⅤ:C、FⅦ:C、FⅧ:C、FⅨ:C、FⅩ:C的含量比较发现,灭活前后血浆凝血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的含量在病毒灭活前后有差异。同时还发现,FⅡ:C、FⅤ:C、FⅦ:C和FⅩ:C的含量在冻存期间呈缓慢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还能维持在70%以上。而FⅧ:C和FⅨ:C在冻存后含量迅速下降,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仅维持在30%~50%。Fib在冻存期间的含量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冻存12个月时含量约维持在60%。结论作者认为应加强对病毒灭活血浆质量标准及血制品冻存等操作规程的研究,在保证输血安全的同时应确保输注血浆成分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 2 3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了比较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2 0 0 1年 2— 11月住院重型肝炎患者 2 3例诊断及分型按照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标准。男 16例 ,女 7例 ;年龄 2 3~ 6 2岁 ,平均(45 .6 3± 10 .96 )岁 ;慢性重型肝炎乙型2 0例 ,慢性重型肝炎乙丙型 1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乙型 2例。1.2 血浆置换治疗 :患者在心电监护下行肘静脉和桡动脉或足背动脉穿刺 ,建立静脉通道 ,使用日本 Asahi公司生产的 Plasauto 10 0 0型全自动血浆置换仪 ,血液流速 12 0 m l/ m in,血浆流速为35 ml…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对血浆病毒灭活前后丙型肝炎病毒RNA (HCV-RNA)浓度的测定,判断亚甲蓝(MB)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为临床判别病毒灭活效果提供直接和客观依据.方法4份经证实为HCV-RNA阳性的血浆分别加入MB,终浓度为1μmol/L,经可见光(大于30000Lux)照射不同时间(0、5、10、15和30min)后,分别用FQ-PCR测定这些血浆的HCV-RNA浓度,并与未用MB处理的血浆作比较,判断随照射时间不同,HCV被灭活的效果.结果4份HCV-RNA阳性病人的血浆未经处理时其病毒核酸浓度分别为8.0×105拷贝/ml、1.7×106拷贝/ml、1.6×106拷贝/ml和3.1×105拷贝/ml,加入MB未经照射时HCV-RNA浓度即明显下降,可见光照射5min后HCV-RNA浓度分别下降为未经任何处理时浓度的18.75%、23.36%、4.66%和1.27%,随照射时间延长,病毒核酸浓度逐渐下降,照射30min后,HCV-RNA浓度均下降为零.结论用MB加光照30min处理,可达到将血浆丙肝病毒灭活的效果;FQ-PCR可定量检测MB光化学法灭活丙肝病毒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复制的防治效果。方法:8例肾病综合征伴HBV标志物阳性患者口服足量泼尼松或甲泼尼龙,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治疗3个月以上,观察血清HBVDNA滴度、HBV标志物及ALT、AST的变化。结果:拉米夫定治疗1个月后血清HBVDNA滴度由(6.9±2.8)×108copy/mL下降至(3.0±1.9)×108copy/mL(P<0.05),治疗3个月后下降至(1.1±0.6)×108copy/mL(P<0.01),8例中2例病人治疗后血清HBVDNA滴度阴转,其中1例HBsAg、抗-HBe及抗-HBc阳性患者治疗2个月后血HBVDNA滴度阴转,ALT、AST正常,但无1例HBeAg阴转。结论:拉米夫定对激素治疗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HBV复制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了解 ELISA法筛查血液乙型肝炎病毒 ( hepatitis B virus,HBV)的漏检率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Flu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FQ-PCR)技术用于混合血浆标本病毒核酸检测的可行性。 方法 应用 FQ-PCR技术对常规 ELISA初复检正常献血者 (包括无偿献血者和个体献血者 )的微量血浆汇集池标本 ( 1 0人份× 2 0 μ1 )进行 HBV DNA检测 ,再对阳性汇集池中的标本进行单份检测。用双蒸水和 HBV DNA阴性汇集池中的血浆标本分别对 HBV DNA标准品(浓度为 1 0 3拷贝 /ml)作 1 0~ 5 0倍稀释后行 FQ-PCR测定 ,观察不同的血浆标本混合后是否存在 Taq酶抑制物的叠加作用及对 PCR结果有无影响。对浓度为 1 0拷贝 /ml~ 1 0 4拷贝 /ml的 HBV DNA标准品分别进行 FQ-PCR检测 ,确定试剂盒的敏感度。 结果  1 2 0 0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有 1 1例 HBV DNA阳性 ( 0 .92 % ) ;4 70份个体献血者标本中有 1 0例 HBVDNA阳性 ( 2 .1 3% )。双蒸水与混合血浆稀释的 HBV DNA标准品的 FQ-PCR检测结果 (定性 )完全一致。试剂盒的检出下限为 1 0 2拷贝 /ml。 结论  ELISA法筛查血液存在较高的 HBV漏检率 ,FQ-PCR用于混合血浆标本的病毒核酸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流程的建立及其对血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病毒灭活过程对血浆质量的影响;建立病毒灭活血浆的工艺流程。方法分5次共制备200 ml病毒灭活血浆34袋,血浆容量和外观检测34袋,凝血因子效价检测15对样本,并对病毒灭活柜性能进行了控制和监测。结果经病毒灭活处理后血浆回收率为(91.8±1.4)%,与灭活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4.85);凝血因子回收率为(78.84±6.04)%,有9份样本凝血因子效价低于0.7 IU/ml;病毒灭活柜性能稳定。结论建立了优化的工艺流程,临床应用效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背景:对血液进行病毒灭活是保障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人血浆中病毒的效果已被证实,但其对血浆成分影响的报道很少。目的:观察亚甲蓝光化学法病毒灭活血浆对血液成分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份采血后6h内400mL全血制备的新鲜血浆称质量留样,然后与亚甲蓝病毒灭活过滤器无菌连接,亚甲蓝的终浓度在0.9~1.3μmol/L。将加入亚甲蓝的血浆置入4℃病毒灭活箱的搁架上,摆动频率60次/min,利用32000~38000Lx光照强度的可见光4℃照射35min,将光照后的血浆通过病毒灭活过滤器滤除亚甲蓝和残余白细胞,混匀后留样10mL,立即置于-80℃冰箱冻存。检测照射前后样品的血浆量、亚甲蓝浓度、FⅧ∶C、FⅤ∶C、VWF、Fib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结论:血浆病毒灭活后血浆容量、FⅧ∶C、FⅤ∶C、VWF、Fib的回收率分别为(96.39±1.73)%、(82.55±9.25)%、(81.03±15.27)%、(93.25±6.17)%、(81.61±14.25)%。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病毒对血浆中大多数成分的影响不明显,可以满足临床安全输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置换治疗不良事件及预防。方法: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同时,每隔1~2 d进行血浆置换治疗,每次血浆2 500~3 000 ml。结果:69例患者共进行血浆置换260次,共发生不良事件76次。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存在过敏、出血、凝血、脑水肿等不良事件,加强观察及护理,是患者顺利治疗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照法病毒灭活血浆的制备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随机抽取200份病毒灭活血浆,检测灭活前后的血浆容量、总蛋白、凝血因子及亚甲蓝的残余量;选取15756人份HBsAg、抗-HCV、抗-HIV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阴性者的血浆,在病毒灭活前后分别进行HBV、HCV、HIV的核酸检测;临床随机抽取200例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患者,观察病毒灭活血浆输注后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果经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灭活处理的血浆,血浆容量达到(227.34±5.21)g,回收率达到(96.67±2.34)%;血浆总蛋白、血浆凝血因子(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回收率分别达到(88.69±3.32)%,(86.84±2.16)%和(84.62±1.86)%,与处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经病毒灭活后亚甲蓝的残余量为(1.17±0.05)μmol/L,而过滤后残余量减少至(0.16±0.03)μmol/L,去除率达到86.32%;对15756人份血浆进行HBV、HCV、HIV核酸检测,发现HBV阳性23例,HIV阳性1例,阳性率为1.52‰,进行病毒灭活后,HBV、HCV、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病毒灭活血浆输注人体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亚甲蓝/光照法进行病毒灭活的血浆,临床使用较安全;病毒灭活血浆能够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且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如何在提高病毒灭活血浆制备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血浆中的亚甲蓝残留量/率.方法 将30份200 ml新鲜血浆,平均分为3组,对照组使用旧型病毒灭活过滤器,实验1组和2组使用新型过滤器,对照组和实验1组对血浆中的亚甲蓝只进行1次滤除,实验2组对亚甲蓝进行2次滤除,留样测定每组滤过前、后的亚甲蓝含量,以及总蛋白...  相似文献   

12.
光化学处理灭活血浆中细小病毒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报告了用长波紫外线(UVA)照射结合补骨脂衍生物灭活血浆中指示细小病毒 M13Mpl8的初步结果。当血浆中加入8-MOPSOOμg/ml,UVA 强度为11.5mW/cm~3时,30到120分钟照射可以杀灭10~(5~9)传染剂量/ml 的病毒。照射防护剂可以减轻 UVA 对蛋白质的损伤以提高照射后凝血因子的回收率。2mmol/L 谷胱苷肽或合用2mmol/L 甘露醇可明显提高凝血因子Ⅶ(FW)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3.
亚甲蓝光化学法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前后血浆有效成分及残留白细胞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血浆进行治疗提供剂量使用依据。方法对152份全血分离制备的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灭活前后留样,制成新鲜冰冻血浆后融化,测定纤维蛋白原、因子、总蛋白及残留白细胞的含量,同时计算有效成分回收率。结果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中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总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因子回收率达到80.8%,纤维蛋白原回收率为74.9%;残留白细胞计数由(3.0±2.1)×10^6/L下降到(7.4±1.4)×10^4/L(n=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P病毒灭活血浆可以提高血浆输注安全性。建议临床应用MB-P病毒灭活血浆应在原使用剂量基础上增加25%的用量,以保证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血浆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血浆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HCV)核酸的稳定保存方法,提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的准确性。方法:HCV混合血浆以TRIZOL提取病毒核酸,分别保存于70%乙醇溶液及溶解于焦碳酸二乙醇(DEPC)水中。在4℃放置不同时间后,以FQ-PCR检测HCV RNA拷贝数。HCV RNA冻干质控品溶解于DEPC水并提取核酸后同时测定作为对照。另外,对保存的HCV RNA稀释后作线性分析。结果:未提取核酸的病毒血浆及70%乙醇溶液中的HCV RNA在4℃保存8d后,病毒核酸拷贝数无明显改变。HCV RNA DEPC水溶液在4℃放置30min后即发现拷贝数降低,5h后下降为零。质控品测定值无明显降低。在70%乙醇溶液中保存的HCV RNA稀释后测定值具有线性(r=0.9991)。结论:病毒在血浆及70%乙醇溶液中保存,其核酸可以在4℃稳定保存至少8d并具有良好的线性。病毒核酸DEPC水溶液在4℃易发生降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冷沉淀血浆中部分有效成分的实际含量,为临床选择不同血浆输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集23袋(200ml/袋)ACD-B血液保存液保存的血液,4h内分离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各袋均留2份标本;1份同新鲜冰冻血浆一起置-35℃保存,于第3天速融后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1份置4℃保存21d后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新鲜冰冻血浆于第3天取出制备冷沉淀,留取去冷沉淀血浆标本1份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Ⅷ、Ⅹ含量。结果去冷沉淀血浆中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均低于普通血浆(P〈0.001)。结论去冷沉淀血浆的使用价值有局限性,不能与普通血浆等同使用。  相似文献   

16.
亚甲蓝/光化学灭活病毒方法对血浆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亚甲蓝/光化学法可有效地灭活血浆中的病毒。为进一步观察该法对灭活血浆中诸成分的免疫活性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用灭活病毒的条件处理单采血浆。将合有1μmol/L亚甲蓝的血浆置于照度为40000lux的可见光下,在室温条件下处理1小时。结果表明,除凝血因子调,PT和APTT有一定程度降低外,其它血浆蛋白活性未见明显变化,血浆中的白蛋白、葡萄搪、多种无机盐含量及血浆pH值未受影响。处理后的血浆经不同电泳及免疫化学技术分析,未见新的抗原产生,电泳迁移率与未处理组相同。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对大多数血浆成分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C对病毒灭活中血浆蛋白活性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测在亚甲蓝(methyrlene blue,MB)光化学法处理单份血浆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vitamine C,Vitc)是否影响病毒的灭活效果,是否对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具有保护作用。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作为指示病毒,在人血浆中加入不同浓度Vit C和终浓度为1μmol/L的亚甲蓝,应用40000lx荧光强度照射并于不同时间取样检测。以细胞病变效应评价对VSV的灭活效果,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的变化,并采用Clauss法、一期法和微量免疫电泳等方法对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前后的血浆蛋白含量和活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VSV血浆在加入240μmol/LVitC并经MB-光照60分钟后,病毒滴度下降〉8 lg TCID50/ml;RT-PCR法也检测不到病毒核酸;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的回收率分别为83.55%和81、67%,与不加Vit C进行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结果相比有显著提高(P〈0.05);微量免疫电泳显示,血浆中的大部分蛋白成分含量没有明显改变,免疫原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血浆中加入一定量的Vit C不仅不影响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病毒的灭活效果,而且有效地保护了血浆蛋白活性成分,因此Vit C可作为亚甲蓝光化学法处理血浆时的保护剂,能有效地提高单份新鲜冷冻血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implication of pregnancy induced hypertension on maternal plasma lipid, lipoprotein, apo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 and lipid peroxidation products by a comparison of normal pregnancy vs. preeclampsia. DESIGN AND METHODS: Thirty-four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and 32 healthy pregnant women (controls) in the third trimester were recruited for this study. RESULTS: In the preeclamptic group plasma total triglycerid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malondialdehyde (MDA) and apolipoprotein B (apo-B)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plasma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to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otal cholesterol and apolipoprotein A1 (apo-A1) concentrations.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eeclampsia share some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uch as dislipidemia and increased lipid peroxidation. However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s may be better biochemical markers of dislipidemia in the preeclamptic state than the corresponding apolipoprotein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