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牙颌总义齿咬合垂直距离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14例戴旧总义齿的无牙颌患者行新总义齿修复垂直距离升高前后颞颌关节间隙及髁状突相对于蝶窦中心的位置变化研究,发现咬合垂直距离的改变能引起髁状突位置的改变,垂直距离升高后,髁状突呈前移位,在总义齿修复中,防止及减缓垂直距离的降低,对维持TMJ的正常位置,预防无牙颌TMJDS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He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将临床上收集的,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49例,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然后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测量分析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病理性的He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病理性的He垂直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稳定的颞下颌关节(TMJ)滑膜炎动物模型。方法将16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升高咬合组、切除咬肌组以及切除咬肌加升高咬合组。通过切除大鼠双侧咬肌来削弱咬合力以及在大鼠双侧上颌第一和第二磨牙上粘接树脂改变大鼠咬合垂直距离来诱导大鼠TMJ滑膜炎的发生。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双侧TMJ作石蜡切片,通过组织病理学诊断鉴定TMJ滑膜炎动物模型的确立。结果对照组TMJ滑膜未出现炎症性改变;升高咬合组和切除咬肌组出现滑膜下组织血管扩张和滑膜固有层细胞增生,但2组间炎症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升高咬合组和切除咬肌组相比,切除咬肌加升高咬合组呈现明显的滑膜炎症特征性表现(P<0.05),包括滑膜下组织血管扩张、纤维素沉积、滑膜固有层细胞增生。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TMJ滑膜炎的动物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滑膜炎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过程,且具有效果稳定、可重复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TMD)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将临床上收集的,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49例,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然后作统计学分析,同时解剖测量分析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病理性的(牙合)垂直距离减小和病理性下颌后移(牙合)关系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不良咬合关系通过改变颞颌关节正常的受力方式,使颞颌关节长期处于微创伤运动中,而产生关节结构间的紊乱,并反过来加重关节组织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5.
6.
目前医学界对咬合因素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但咬合调整作为常见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改善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主要包括调(牙合)、正畸治疗、修复治疗、正颌治疗与(牙合)板治疗等。文章回顾既往文献,梳理常见咬合调整治疗方式及其与TMD之间的关联,为咬合源性颞下颌关节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进行恢复后,研究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恢复髁突位置对咬合重建的影响。方法 纳入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行咬合重建的患者,在恢复垂直高度前后,对其双侧的颞下颌关节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大小,分析髁突位置;比较垂直距离恢复前、后的关节间隙等指标,分析患者恢复垂直距离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各间隙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合并统计。治疗前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2.01±0.52)mm、(3.15±0.94)mm、(2.70±0.98)mm;治疗后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 (2.03±0.35)mm、(3.46±0.74)mm、(2.79±0.58)mm。通过计算 In(P/A)值和线性比率(linear ratio,LR)得出重度磨耗患者治疗前 52%髁突前移位;咬合重建治疗后,治疗前髁突前移位的患者复位率达 86.7%。结论 重度磨耗患者除了恢复其垂直距离外,还应诱导髁突回到正常位置,避免产生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8.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 ders,TMD)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结构、功能及器质性改变。其发病率较高,约25%~88%。患者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关节区肌肉疼痛、开闭口关节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等。严重者可伴有头疼、耳疼、眩晕及听力障碍。本科自2002年2月以来应用再定位咬合板治疗此类患者3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垂直距离减小和下颌后移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咬合因素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 (TMD)发病的重要因素 ,目前其致病机理仍不是十分清楚。研究咬合因素对颞下颌关节的创伤过程 ,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将临床上收集的 ,明确有不良咬合因素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病例共 49例 ,根据其不同的咬合因素归类并临床分期 ,然后作统计学分析 ,同时解剖测量分析 7具尸体颞颌关节盘和髁状突的前后斜面。结果 :病理性的垂直距离减小对TMD发病的影响最大 ,病理性的垂直距离减小和病理性下颌后移关系之间无显著性的差异。结论 :不良咬合关系通过改变颞颌关节正常的受力方式 ,使颞颌关节长期处于微创伤运动中 ,而产生关节结构间的紊乱 ,并反过来加重关节组织的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0.
11.
周年苟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2):124-125
X线头影测量一直以来应用在正畸和正颌外科领域,在口腔修复中应用相对较少。近年来,X线头影测量技术被应用于口腔修复中,尤其是在临床咬合重建中对垂直距离进行预测、评估、量化能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X线头影测量在口腔修复中确定垂直距离时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牙颌患者垂直距离变化与颞下颌关节凹改建的相关性。方法:对两组不同垂直高度的无牙颌患者,分别拍摄息止颌位双侧颞下颌关节(TMJ)标准薛氏位片,用硫酸纸描绘双侧关节凹轮廓,在描记图上测量关节凹最高点H到关节凹底边的垂直距离HH′代表关节凹深度;HH′的中点O′与关节凹底边中点O之间的水平距离,代表关节凹中心位置的变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对左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0±0.5)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45±0.61)mm;对右侧TMJ,关节凹中心位置在对照组平均为(-1.19±0.63)mm,而在实验组平均为(0.65±0.52)mm。统计学检验显示,不论是左侧还是右侧,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牙列长期缺失或总义齿人工牙列长期重度磨耗致垂直距离明显降低时,其颞下颌关节凹有向前改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咬合干扰及干扰的量对家兔颞下颌关节早期损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0.15mm,0.18mm,0.20mm厚的金属冠He板粘接于A、B、C三组家兔左下第一至第三磨牙He面形成咬合干扰,第三天处死家兔,取双侧颞下颌关节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滑膜组织变化。结果 0.15mm组家兔颞下颌关节的滑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0.18mm组滑膜变化以轻度渗出为主;0.20mm组左侧滑膜变化除渗出外可见增生,右侧滑膜变化主要表现为渗出。结论 高于0.18mm厚的咬合干扰对家兔颞下颌关节能产生早期损伤,表现为滑膜渗出和增生性炎症反应,安装咬合干扰装置侧比对侧产生的反应重,病变部位主要在关节囊-关节盘移行部滑膜。 相似文献
14.
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方法 :12具尸体的 2 3侧颞下颌关节 ,5具尸体有以下咬合紊乱特征之一设为咬合紊乱组 :后牙缺失久未修复造成的邻牙倾斜、对颌牙伸长 ;第三磨牙因无对牙合牙而伸长 ;个别后牙的反牙合或锁牙合。 7具尸体没有上述表现者设为对照组。TMJ石蜡切片 ,HE染色观察。动物实验 :18只新西兰大白兔 ,9只以固定矫治技术将第一前磨牙拉向其近中的自然间隙 ,形成渐进性咬合紊乱 ,另 9只作对照 ,3个月后TMJ切片观察。结果 :尸体解剖及动物实验均表明 ,咬合紊乱组关节盘明显厚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关节盘可随咬合紊乱而作厚度方面的改建。 相似文献
15.
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对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咬合重建修复过程中,咀嚼肌肌电图的变化。方法:对15例验垂直距离降低的患先用塑料验垫式可局部义齿过渡修复并恢复垂直距离,患适应后再按此高度永久修复。对比分析修复前、过渡修复一个月后以及永久修复一个月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表面肌电图的变化。结果:①息止位时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均有明显减少趋势;②大力咬合位,过渡修复时颞肌后束肌电幅值较术前显减少,嚼肌和颞肌前束肌电无显改变。永久修复后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较过渡修复时和术前有显提高,颢肌后柬肌电值较过渡修复时也显增加;③咀嚼时嚼肌和颞肌前柬肌电值在过渡修复及永久修复后逐步增加,永久修复后增加显。而颞肌后束肌电值无明显改变。结论:对垂直距离降低的病人升高垂直距离并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后,能显减少息止位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紧张度,增强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运动时的收缩能力。 相似文献
16.
咬合创伤对颞颌关节及咀嚼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实验对10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采用在1侧后磨牙上粘固联冠的方式建立咬合创伤动物模型,按创伤持续时间分为3周和6周两大组,每组又分为届时处死和去除联冠休息2周后处死两个阶段。另以4头作对照。分别对其颞颌关节和咀嚼肌进行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显示:咬合创伤确实对颞颌关节和咀嚼肌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了创伤性改变、炎症反应、代偿性增生和退行性变化。本文支持咬合创伤是颔颌关节紊乱症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三维咬合接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患者的咬合异常特征。方法 :2 3名无症状全牙列大学生志愿者和 10 1名全牙列TMD患者 ,取研究模 ,从垂直向、颊舌向、近远中向三维方向观察、记录并以指数评价咬合特征 ;TMD患者摄许勒片及侧位体层片 ,弹响关节摄造影片 ,分析咬合指数与颞下颌关节 (TMJ)影像变化的关系。结果 :66.3 %的TMD患者有垂直向咬合异常 ,其垂直向咬合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J影像结果间未见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垂直向咬合异常与TMD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节软骨主要的功能之一是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所承受的功能负荷与咬合密切相关,因而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可以随咬合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建。我们利用大鼠、小鼠进行的实验研究显示,用佩戴金属冠的方法加高小鼠双侧前牙咬合(bilateral anterior elevation,BAE),可导致小鼠髁突软骨明显增厚;而用金属冠制作单侧前牙反[牙合](unilateral anterior crossbite,UAC)不良修复体,则可导致髁突软骨出现明显的退行性变,直至髁突变形。我们利用这些可导致髁突软骨出现增殖性或退行性改建的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基因修饰实验,探索髁突软骨改建过程中与细胞自噬、凋亡、终末分化等活动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例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mycin,mTOR)信号,印第安刺猬信号(India hedgehog,Ihh),以及甲状旁腺素及其相关蛋白受体信号等,其结论有望指导临床工作中在纠正异常咬合基础上,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干预软骨细胞功能,预防和治疗颞下颌关节软骨退变。 相似文献
19.
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渐进性咬合紊乱对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9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只),操作对照组(3只)和空白对照组(3只)。实验组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及右侧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分别嵌入正畸用皮圈推第一磨牙向近中,造成磨牙尖窝接触不吻合的渐进性咬合紊乱。术后6周取双侧颞下颌关节作HE染色观察。结果:操作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间未见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髁突软骨中部增厚,后部变薄(P<0.05);关节盘中带和后带均明显变薄(P<0.05);实验组中部和后部软骨下骨小梁变得明显垂直于髁突表面排列。结论:渐进性咬合紊乱可以引起大鼠髁突软骨及软骨下骨小梁适应性改建。 相似文献
20.
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低位咬合伴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观察14例符合条件患者治疗前、暂时性胎垫治疗后、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关节间隙及肌电图的变化。结果:(1)暂时性胎垫及永久性修复治疗后临床症状和关节间隙与治疗前相比,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静息状态下胎垫治疗及永久性修复后,颞肌前束(TA)和咬肌(MM)肌电活动减弱,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最大紧咬状态下胎垫治疗后肌电活动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永久性修复后肌电活动显著增强,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咬合重建缓解了颞下颌关节相关症状,永久性修复较暂时性修复达到了更为理想的咬合接触状态,咬合过程中咀嚼肌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