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CT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术前评价进展期食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MPS)检查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32例进展期食管癌术前行CT扫描和MP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学比较。结果 CT扫描能发现82.9%的食管癌病灶,但不能准确诊断癌肿浸润深度,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75%,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91.7%,特异性80.5%,对纵隔内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80%,MPS检查能检出所有病例的进展期食管癌病灶,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81.5%,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50%。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88.9%,特异性77.8%,而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均未能探及,结论 CT扫描在评价纵隔内结构受侵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较大,而MPS检查在判断癌肿管腔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喉鳞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以及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模式,探讨喉癌放疗临床靶区的勾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8年11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3例喉鳞癌患者资料,包括初诊手术切除以及术后进展在我院接受挽救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析颈部各淋巴结区淋巴结转移率(LMR)。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初次治疗后局部、区域、远处失败模式,颈部淋巴结失败区域分布及对应的LMR,分析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影响因素。 结果II、III、IV、VI区LMR分别为42.86%、41.67%、27.27%、25.00%,未发现I、V和VII区转移。中位随访15个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为16个月[95%可信区间(CI):8.9~23.1个月]。失败模式分别为:局部复发31例(35.23%),区域淋巴结转移22例(25.00%),远处转移9例(10.23%)。淋巴结失败区域分布及LMR分别为II区63.63%,III区36.36%,IV区18.18%,VI区13.63%。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行淋巴结清扫术(χ2=25.87,P<0.001)、术后是否行颈部预防性照射(χ2=39.31,P<0.001)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手术方式(χ2=14.02,P=0.007)和术后辅助放射治疗(χ2=15.92,P<0.001)是局部复发的影响因素。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颈部未行预防性照射是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OR=1.385,95%CI:1.264~12.62,P=0.018)。 结论喉鳞癌淋巴结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II、III区,其次为IV、VI区,I、V和VII区在本回顾性研究中未发现转移。失败模式主要为局部复发,其次为区域淋巴结转移,通过颈部预防性照射可降低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纳米炭混悬液在示踪临床N0期(cN0)喉癌前哨淋巴结中的价值.方法 对20例cN0喉癌患者术中采用纳米炭混悬液进行前哨淋巴结检测,结合术中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其探测及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果.结果 20例cN0喉癌患者中19例成功显示了前哨淋巴结,发现率为95.0%.每例发现前哨淋巴结1~3枚,平均2.2枚.术中对前哨淋巴结行冰冻病理检查发现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和术后HE染色病理检测结果一致.对相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阳性和阴性预测率均为100%.结论 采用纳米炭混悬液探测及活检前哨淋巴结能够较准确反映cN0喉癌颈淋巴结的转移状态.  相似文献   

4.
淋巴结转移是食管鳞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腹腔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常见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Ivor-Lewis术式和Akiyama术式的997例患者的腹腔区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情况,并且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腋窝转移癌     
体表某些区域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一些器官原发癌转移的首发症状。如上呼吸道恶性肿瘤及胃肠道恶性肿瘤可以表现为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隐性乳腺癌可以表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等。因此,当区域淋巴结发现转移癌时,应及时查明该区域淋巴引流所在器官是否有原发病变,但有时对局部和全身作了细致的检查,原发病变仍难以发现,这些病人一向为临床医生所关注。本文拟就以腋窝肿块为首发症状的转移癌进行文献综述。一、来源(一)隐性乳腺癌乳腺淋巴系统大约75%引流到腋淋巴结群,所以妇女腋窝转移癌应首先想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DCFPyL PET/CT显像对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患者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同时行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49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前的18F-DCFPyL PET/CT图像及其临床资料。统计清扫淋巴结的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情况,计算18F-DCFPyL PET/CT对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切除后的转移淋巴结及非转移淋巴结长径、中径及短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49例患者共清扫淋巴结511枚,其中10例患者共出现14枚淋巴结转移,18F-DCFPyL PET/CT正确诊断出其中的9例共12枚转移淋巴结。切除后的转移淋巴结组及非转移淋巴结组的长径、中径及短径的均值分别为1.64±1.23 cm VS 1.12±0.61 cm、1.05±0.87 cm VS 0.59±0.39 cm、0.61±0.54 cm VS 0.36±0.19 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18F-DCFPyL PET/CT诊断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50%。 结论: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是否转移与其大小无关,18F-DCFPyL PET/CT对于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有望用于指导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时是否需要清扫区域淋巴结及其合理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肠癌引起的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探讨。材料与方法:对已确诊结肠癌患者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检出的淋巴结转移分布进行规律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对淋巴结转移分布的规律进行准确评估,并与术后病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一致性较好。结论: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评估方面可以为临床提供准确的信息,并可以对跳跃性转移和非淋巴回流区域淋巴结的淋巴结转移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临床特征及其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手术治疗的SPN患者,比较SPN大小、位置分布与良恶性的关系;同时比较SPN中恶性结节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2例SPN患者中,恶性肿瘤占36%,SPN大小及位置分布与SPN性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N中恶性结节的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N大小及位置分布并无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恶性结节的大小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的广泛开展,对SPN应采取积极而谨慎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科住院手术治疗的31例外耳癌。耳廓癌17例,外耳道癌14例。病理:鳞癌14例,基底细胞癌7例,腺样囊腺癌6例,汗腺癌、毛囊癌、耵聍腺癌和乳头状瘤癌变各1例。10例行颈和/或耳周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除外7例基底细胞癌后,24例中,淋巴结转移6例(25%),鳞癌4例,囊腺癌1例,汗腺癌1例。转移分布:11区、耳前腮腺区及耳后乳突区。6例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术后局部复发的较晚期外耳癌。结论 较晚期或复发外耳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位于上颈部和耳周(乳突和耳前腮腺区)。这些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时,除了颈部外,还应包括耳前腮腺区。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区域淋巴结中CD4~+CD25~+Foxp3~+T细胞(Treg细胞)分布及与外周血白介素(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26例,无转移22例)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频数;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TGF-β_1和IL-10水平。分析Treg细胞与TGF-β_1、IL-10相关性。结果 Treg细胞在淋巴结转移患者阳性淋巴结中水平为(18.16±2.51)%,显著高于阴性淋巴结[(13.51±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阴性淋巴结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淋巴结[(9.27±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患者外周血TGF-β_1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引流区淋巴结Treg细胞分布比例与外周血血清TGF-β_1(r=0.73,P0.01)和IL-10水平(r=0.81,P0.01)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胃癌患者区域引流淋巴结中Treg细胞分布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Treg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_1和IL-10导致胃癌淋巴结微环境发生免疫抑制,是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淋巴结阳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清扫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2年1月我院收治的429例临床淋巴结阳性甲状腺患者的颈清扫术,并对颈部区域淋巴结的转移进行归纳总结。结果Ⅲ、Ⅳ、Ⅵ区域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Ⅱ、Ⅴ区单独转移少见,Ⅰ区转移少见。结论对有3个与内区域颈淋巴结肿大患者可行分区性颈清扫,3个以上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则需进行颈功能性清扫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18F-DCFPyL PET/CT显像术前诊断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同时接受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术前18F-DCFPyL PET/CT图像及其临床资料,统计术中清扫淋巴结总数及转移淋巴结情况,计算18F-DCFPyL PET/CT对区域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比较切除后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中径及短径。结果 49例共清扫511枚淋巴结,其中10例共14枚淋巴结转移,18F-DCFPyL PET/CT正确诊断出其中9例共12枚转移淋巴结。18F-DCFPyL PET/CT术前诊断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90.00%,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7.96%,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7.50%。切除后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均值为(1.64±0.33)cm和(1.12±0.79)cm,中径(1.05±0.23 cm)和(0.59±0.51)cm,短径(0.61±0.14)cm和(0.36±0.24)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8F-DCFPyL PET/CT对前列腺癌区域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ABC免疫组化研究50例原发性乳腺癌微血管定量及其意义。发现组织学分级Ⅰ级乳腺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Ⅱ级或Ⅲ级,癌胚抗原阴性乳腺癌微血管定量明显低于癌胚抗原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微血管定量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乳腺癌;微血管定量与乳腺癌雌二醇受体(ER)、黄体酮受体(PgR)状态及其它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关系。提示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生成与其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高微血管定量乳腺癌易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淋巴结形态联合错配修复蛋白(MMR)表达检测对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89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术前行增强CT扫描及病理穿刺检测病灶组织MMR表达情况。以术中结果为标准,评价增强CT淋巴结形态联合MMR表达检测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 淋巴结转移患者高分化和pT3-4期百分率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转移患者不均匀强化和边界不规则占比高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MSH6表达缺陷率占比低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显示增强CT淋巴结强化特征及边界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3和0.660,MSH6表达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628,三者联合评估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AUC为0.837,联合评估的AUC高于单独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淋巴结形态联合...  相似文献   

15.
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由Gould于1960年研究唾液腺癌时提出,指原发肿瘤区域淋巴汇流到达的第一站,即临床最先出现转移的一组淋巴结。如果SLN无肿瘤转移,理论上原发肿瘤引流区域中的其他淋巴结就不会发生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VEGF、bFGF在胃癌组织和区域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在胃癌侵袭转移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62例,癌组织和区域淋巴结各62例,正常胃黏膜30例。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VEGF和bFGF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胃癌患者组织中的VEGF和bF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0.05)。②胃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分别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Bomnann分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而与浸润深度、5a生存期有关;其中VEGF表达还与临床分期有关(P〈0.01或P〈0.05)。③胃癌区域淋巴结中转移淋巴结组较无转移淋巴结组的VEGF和bFGF表达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胃癌区域淋巴结中VEGF和bFGF阳性表达组的淋巴结转移率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⑤胃癌区域淋巴结中VEGF、bFGF阳性表达组的5a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①胃癌组织中的VEGF、bFGF蛋白表达异常,提示检测VEGF、bFGF表达有望成为胃癌诊断的分子生物学指标。②胃癌组织中VEGF表达增高与胃癌浸润深度、临床分期、进展及预后不良有关;胃癌组织中bFGF表达增高与胃癌浸润深度、预后不良有关,提示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bFGF表达将有助于判断胃癌的转移、复发及预后。③胃癌区域淋巴结中VEGF和bFGF表达增高是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胸部螺旋CT增强扫描及微探头超声内镜 (MPS)检查在评价进展期食管癌的价值。方法  3 2例进展期食管癌术前行CT扫描和MPS检查并与术后病理学比较。结果 CT扫描能发现 82 .9%的食管癌病灶 ,但不能准确诊断癌肿浸润深度。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75 % ,发现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 91.7% ,特异性 80 .5 % ,对纵隔内远处淋巴结转移诊断准确率 80 %。MPS检查能检出所有病例的进展期食管癌病灶 ,癌肿浸润深度诊断准确率 81.5 % ,诊断纵隔结构受侵准确率 5 0 % ,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敏感性 88.9% ,特异性 77.8% ,而对纵隔内远处转移的淋巴结均未能探及。结论 CT扫描在评价纵隔内结构受侵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的意义较大 ,而MPS检查在判断癌肿管腔浸润深度的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胸段食管癌631例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文娣  温登瑰  魏丽珍  王雷 《临床荟萃》2011,26(10):851-853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方法针对631例食管癌根治术后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揭示主要病理改变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结果 631例中有淋巴结转移284例,转移率为45.0%,淋巴结转移度为15.9%(673/4 239)。食管癌胸上段、胸中段及胸下段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6%、44.9%和50.5%。肿瘤部位越向下、长度越长、浸润深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P〈0.05),与分化程度无关。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可见跳跃性转移和双向性转移。结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肿瘤长度和浸润深度有关,与分化程度无关。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特点明显。  相似文献   

19.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CT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在观察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2例胃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进行了病理与术前CT对比观察。结果:各组转移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为40%~81%,有远处淋巴结转移者多伴有1~2组浅、深淋巴结转移。结论:(1)根据部位的不同,受累淋巴结的检出率有较大差异,较易显示的为距肿瘤较远周围脂肪丰富的淋巴结。(2)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由浅入深,由近至远的规律性,以提供治疗方案的选择。(3)与原发肿瘤融合的转移性淋巴结及大小趋于正常的转移怀淋巴结为CT漏诊的主要原因。(4)CT对转移性淋巴结肿大的检出率虽不十分令人满意,但仍具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胰腺癌引流区转移淋巴结的分布特点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的患者21例,均经增强CT、手术或病理诊断有胰腺周围淋巴结转移,以患者胰腺引流区淋巴结的短径≥1.0 cm为可疑淋巴结转移,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将原发灶分为胰头癌和胰体尾癌两类,分别统计其可疑转移淋巴结出现的部位,并观察大小、数目、形态、血供特点等.结果 本组21例胰腺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共计43个部位观察到转移淋巴结;随原发部位不同,引流区淋巴结转移灶的超声显示率也有差别;彩色多普勒超声较易显示腹腔干、肝十二指肠韧带、肠系膜根部、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灶;转移淋巴结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低回声包块,融合多见,边界欠清,皮质回声偏高不均质,淋巴门偏心或消失;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分布不规则,非淋巴门处可见穿支血管.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准确地发现原发性胰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