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科-正畸联合矫治骨性下颌前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正畸治疗和外科手术在矫治骨性下颌前突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作者对159例患者的治疗计划及矫治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正畸治疗在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下颌前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去除前牙代偿、排齐牙列、调整牙弓的相容性、调整关系、保持的稳定性,并强调去代偿是术前正畸治疗的主要目的。术前正畸治疗与后退下颌骨或(和)骨段的外科术式的选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下颌体部截骨和升支部垂直截骨构成了经术前正畸准备后矫治下颌骨前突的主要外科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去代偿性在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矫治中的应用。方法:18例已接受过正畸-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其术前正畸去代偿的前后结果进行研究。结果:在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普遍存在牙齿的代偿现象,牙代偿不仅存在于下颌,而且存在于上颌;并同时存在于前牙和后牙;去代偿后,上、下牙齿相对于基骨的位置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术前去代偿为外科手术后退下颌骨至正常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术前正畸法代偿,是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的重要步骤。也是获得高质量手术结果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术前去代偿在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矫治中的作用。方法  18例已接受过正畸—外科联合治疗的骨性下颌前突患者 ,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对其术前正畸去代偿的前后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在骨性下颌前突患者 ,普遍存在牙齿的代偿现象 ,牙代偿不仅存在于下颌 ,而且存在于上颌 ;并同时存在于前牙和后牙 ;去代偿后 ,上、下牙齿相对于基骨的位置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 术前去代偿为外科手术后退下颌骨至正常位置打下良好的基础。术前正畸去代偿 ,是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的重要步骤。也是获得高质量手术结果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4.
下颌前突外科手术前后的正畸治疗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总结、分析口腔正畸-正颌外科联合矫治下颌前突畸形的治疗经验,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对40例年龄为17 ̄38岁的下颌前突患者经口腔正畸与正颌外科联合矫治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下颌前突患者平均术前正畸治疗时间9个月(2 ̄25个月),术后正畸治疗时间7.6个月(2 ̄15个月)。整个治疗过程平均16个月(4 ̄25个月)。术前正畸治疗的目标为排齐上下牙列,完成切牙和磨牙的去代偿治疗,整平牙例,协  相似文献   

5.
关于下颌前突畸形术前正畸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名已接受过外科手术的下颌前突患才是,分为术前正畸组和无术前正畸组,以X线头影测量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需要术前正畸的患者,下颌前突更严重且存在牙齿的代偿现象,术前正畸治疗使下切牙牙轴唇倾、切缘唇向移动,从而去除了牙齿代偿现象,术前正畸去代偿,是治疗严重下颌前突畸形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6.
外科矫正下颌前突,早在1848年已有个案报告。通过外科方法,在较短时间里矫正了牙齿的错(牙合),并改善了下颌前突的颜面畸形。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下颌前突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者,用正畸矫正器矫治,虽对牙齿错(牙合)的矫正有一定疗效,但对下颌前突的颜面畸形往往改变甚微,且整个矫治疗程较长。因而对于严重骨骼畸形的下颌前突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者,以外科矫正法为适宜。近年来对于外科矫正下颌前突的一些问题,有不少研究报导。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使用颏兜矫治下凳前突骨性Ⅲ类错He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以为是一种矫治尚在发育的下颌前突错He的有效方法,但在能否抑制下颌骨生长方面却存在着争议。本文就颏兜在矫治下颌前突中的适应证、生物力学研究、作用机理、影响其矫治的因素及颏兜治疗的长期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使用额兜矫治下颌前突骨性Ⅲ类错(牙合)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并普遍认为是一种矫治尚在发育的下领前突错(牙合)的有效方法,但在能否抑制下颌骨生长方面却存在着争议。本文就颠兜在矫治下颌前突中的适应证、生物力学研究、作用机理、影响其矫治的因素及颠兜治疗的长期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下颌前突Ⅲ类(牙合)的术前和术后正畸疗效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科-正畸联合矫治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的疗效观察。方法:2004~2008年按照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序列,治疗下颌前突Ⅲ类错(牙合)80例。全组病例中男性44例、女性36例,年龄27~43岁。全部选用了以SSRO为主体的手术方案。结果:80例患者均取得较为满意的面形改善和咬(牙合)关系重建效果。全组病例中坚持完成矫治程序的占97.3%(75/80)。而由于患者居住地址远离城市和其它原因未能完成术后正畸的占6.3%(5/80)。前者(牙合)关系稳定性优于后者,防止了复发。结论:从医患两方面仍需加强对外科-正畸联合矫治的认识,坚持做到每一例患者完成术前术后正畸,对提高正颌手术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前牙反(牙合)依其病因可分为牙源性、机能性和骨源性。骨性前牙反(牙合),常伴有下颌前突畸形,正畸治疗相对困难,特别是“真性下颌前突”的患者或“严重骨源性下颌前突畸形的成年患者”,单纯正畸治疗往往收效甚微,常需配合外科手术。什么是“真性下颌前突”或“严重骨源性下颌前突”? 这类患者在正畸  相似文献   

11.
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外科一正畸联合治疗认识的统一和专科手术器械设备的更新,使牙颌畸形的治疗真正跨入了功能与形态效果得以同时并举的新阶段。反应着外科正畸发展史和水平的下颌前突(mandi-bular Prognathism;true mandibular Pro-trusion)矫治术,在经过100多年的起伏之后,其手术部位已从下颌骨体改进为下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骨性下颌前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探讨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对于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15例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人,行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与正畸矫治联合治疗,分别在术前两周和术后半年拍摄许勒式X线片,测量BSSRO术前、术后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前、后、上间隙的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髁突位置的变化情况。结果:15例病例经BSSRO配合正畸治疗后均达到正常的咬合关系,恢复了口腔功能,改善了面部容貌;正颌术前:左侧关节前、后、上间隙均数为1.91、2.30、2.51 mm;右侧前、后、上间隙均数为2.14、2.65、2.98 mm;正颌术后:左侧关节前、后、上间隙均数为1.99、2.38、2.62 mm;右侧前、后、上间隙均数为2.14、2.66、2.60 mm。术后半年双侧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上、前、后间隙与术前两周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双侧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配合正畸治疗,能够安全有效的矫治骨性下颌前突,并且未使其出现新的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3.
<正> 为了矫治原发性下颌前突畸形,对6名下颌前突患者进行了下颌骨双侧对称性去骨术,手术使下颌骨形态和位置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同时需要舌、咽部组织的适应。舌骨位置与下颌骨形态和位置有关的报道,使我们考虑到以舌骨作为一项有关结构来加以评价。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X线头影测量方法,观察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畸矫治后舌骨位置的变化。从而讲一步探讨外科手术对咽腔通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三维CT成像在下颌前突矫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CT成像在下颌前突矫治术中的应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口腔科姜晓钟,陈必胜,赵云富,高宏,邹爱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影像科张沉石,刘光华下颌前突是一种常见的牙颌畸形。其颌面畸形和咬合关系的紊乱,使病员可能产生语言和咀嚼功能障碍。对颌骨手术矫治后普通...  相似文献   

15.
常用的外科正畸手术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早的外科正畸手术是下颌前突的矫治,所采用的手术方法简单,并发症多及术后效果不够理想。自50~60年代以后,随着医疗基础知识的不断丰富,麻醉方法的不断进步,术前设计手段的不断完善,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使外科正畸术式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16例成人前牙反畸形正畸矫治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此类病例正畸矫治适应证、矫治设计、矫治方法等。结果16例成人正畸患者经5个月至1年半的治疗,牙列排齐,反解除,覆覆盖正常,面型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成人前牙反的正畸矫治,只要掌握其适应证,设计合理,通过固定正畸技术矫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治疗下颌前突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小钛板内固定治疗重度下颌前突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9例上颌骨发育正常、下颌骨真性前突、严重反He关系的患者,行术前牙齿正畸治疗后,采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小钛板内固定,术后正畸治疗,恢复尖窝咬He关系。结果所有病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获得协调的上下颌骨关系,术后随访1年,未见下颌前突复发。结论重度下颌前突畸形采用口内进路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及正畸治疗是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隐形"矫治器--舌侧矫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牙齿美容发展迅速,尤其是口腔正畸治疗,患者往往以改善美观为就诊的初衷。但患者对正畸治疗的要求并不仅停留在矫治后的美观改善,矫治过程中的美观要求也越来越高。1978年Fujita在日文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舌侧矫治技术的论文,引起了正畸界的广泛关注,现将这一技术的发展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青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状况、正畸治疗状况及正畸治疗需要。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121名口腔专业一年级学生,其中51人无正畸史,其他70名学生分别接受过由正畸专科医师或全科牙医提供的正畸治疗。记录龋失补指数DMF(T)和龋失指数DM(T)。分析牙骀模型并评价正畸治疗需要指数(IOTN)中的口腔健康状况指标(DHC)。结果:与未接受过正畸治疗的人群相比.经过正畸治疗人群的DMF(T).DM(T)指数显著降低。其中接受正畸专科医师矫治的病例表现出更多的I类关系及较少的拥挤,矫治后的正畸治疗需要指数也较低.仅29%的病例还存在中度至高度的正畸治疗需要(DHC指标的Ⅲ~Ⅴ级).而全科牙医矫治的病例中该比例为59%。结论:正畸治疗能改善患者的口腔健康状况。与全科牙医矫治的病例相比,由正畸专科医师矫治病例的效果更好、需要再次治疗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20.
正畸矫治中的支抗设计王改玲,常少海,景向东在正畸矫治过程中,任何施于矫治牙使其移动的力必然同时产生一个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力,而支持这种反作用力的情况,就称作“支抗”[1],如何获得稳定支抗,是正畸医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一、分类从支抗的来源及作用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