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肠黏膜下肿瘤的内镜特点、病理分类及内镜治疗方法。方法所有病例均行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并在内镜下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果16例中脂肪瘤9例,类癌3例,恶性淋巴瘤2例,平滑肌瘤2例。均予内镜下肿物切除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无一例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结肠镜检是大肠黏膜下肿瘤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提高对大肠黏膜下肿瘤内镜形态特点的认识,对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内镜下肿瘤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镜随访6~73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602处病变中588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7.7%,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2癌)再追加外科手术者8例(1.3%),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手术者2例(0.3%),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手术者4例(0.7%)。并发症:术中出血17例(3.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3例,其中2例(0.4%)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上皮内高级别瘤变)48例,黏膜下浸润癌10例,类癌37例,良性腺瘤440例,良性间质瘤6例,增生性息肉38例,锯齿状腺瘤10例,B细胞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其它3例。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这18例患者病灶的形态、大小对其进行分型,并联合使用ESD 和EMR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对其进行随访。结果:手术结束后,这18例患者的病灶均完整切除。其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在对其使用钛夹进行止血处理后,其病灶的创面停止出血。术后半年,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有2例患者失访,对其余16例患者进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其病灶处均已完全愈合。结论:联合使用ESD 和EMR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腺管开口分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诊治大肠肿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治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1年8月结肠镜检查1250例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内镜黏膜切除术50例次。结果 28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478个。共检出大肠黏膜内癌3例。黏膜下癌1例,进展期癌57例,其中Ⅱa,Ⅱb,Ⅱa Ⅱc病变44个,LST型病变16个,直径16-58mm,其中Ⅱ型1个,ⅢL6个,Ⅳ8个,Ⅴa型1个,2例黏膜内癌,1例Ⅱa Ⅱc病变,肿瘤已浸润到浅肌层,内镜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治疗50例次,包括侧向发育肿瘤(LST)病变14个,Ⅱa病变22个,Ⅱb病变14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Ⅴ型腺管开口高度提示早期癌的可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合于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切除。为完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结肠镜检查大肠肿瘤7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福让  韩广森 《中原医刊》2007,34(11):89-89
目的通过纤维结肠镜检查对大肠肿瘤进行定性定位诊断。方法与结果纤维结肠镜检查2850人次,检出大肠肿瘤762例,总检出率为26.73%。恶性肿瘤513例,占67.32%,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升结肠、降结肠、盲肠和多源发重复癌分别占恶性肿瘤的57.89%、20.47%、6.4%、5.85%、2.9%、2.3%和4.09%;良性肿瘤249例,占32.68%,其中直肠和乙状结肠各占良性肿瘤的50.6%和17.3%。从性质上看,管状腺癌343例,占67%,其余依次为粘液腺癌占18.52%、乳头状腺癌占7.8%、印戒细胞癌占4%;炎性息肉171例,占68.67%,其余依次为管状腺瘤占12%、绒毛状腺瘤占4.2%,多发性良性息肉37例,占14.85%,大肠家族性息肉病占1.2%。结论从检查结果可以看出大肠肿瘤多位于直肠、乙状结肠,良性病变以及恶性病变在部位分布上有着直接对应关系。结肠息肉是癌前病变之一,顶部糜烂的腺瘤息肉尤易癌变。  相似文献   

7.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等。方法经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人38例(共39个病灶),内镜下用圈套器剥离肿瘤顶部的黏膜,暴露出部分肿瘤,用钩刀、针刀或绝缘刀分离肿瘤的周围组织,再从肿瘤的底部分离。结果 38例病人(39个病灶)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切除率为100%,手术时间为20-125min,手术中及手术后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病理结果:平滑肌瘤30例、脂肪瘤5例及间质瘤3例。手术后3个月复查内镜均无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道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内镜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该院2013年7月—2014年9月收治的101例大肠息肉患者全部行黏膜下注射内镜电凝电切术治疗。结果治疗大肠息肉101例,共173枚息肉,均全部切除,术中和术后无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大肠息肉切除前先在黏膜下注射液体,形成液体垫,使黏膜下层与固有肌层分离,高频电凝切除时电凝充分从而使血管充分电凝,有效地预防出血,而且还不会因电凝过度使固有肌层及更深组织因热变性而导致肠道穿孔,显著降低高频电对肌层的损伤,防止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1]。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部位,能明显降低肿瘤的残留与复发。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对35例SMT患者实施了ESD术,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武  蹇贻  郑丽萍 《西部医学》2012,24(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粘膜切除术联合橡皮胶圈套扎(EMR-L)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8例上消化内镜发现食管粘膜下隆起病变的患者接受超声内镜检查确诊病变源于粘膜肌层,确定无手术禁忌后,进行EMR-L切除病变。病变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 18例患者顺利完成EMR-L切除病变,耗时20~45分钟,平均为(25±4.7)分钟。病理检查结果均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患者发生急性出血,予药物喷洒、电凝或钛夹钳夹等治疗后出血停止。无急性或延迟性食管穿孔及食管管腔狭窄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EMR-L可有效、安全地切除食管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无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样病变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无痛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68例共102个结直肠息肉样病变。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腺瘤73个,包括管状腺瘤36个,绒毛状腺瘤29个,管状绒毛状腺瘤8个;其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个,增生性息肉28个,直肠类癌1个。2例术后242、8 h出现便血,在肠镜下给予钛夹夹闭创面止血;1例于术后6 d出现少量便血,无穿孔发生。有3例大于4 cm的结肠腺瘤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在原EMR瘢痕边缘见约0.5 cm和0.6 cm的息肉复发,均给予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学检查结果为增生性息肉,6~12个月复查时无复发。1例黏膜类癌到目前已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治疗大肠良性肿瘤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39-4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7 mm 与≥7 mm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透明帽辅助下黏膜切除术(EMR-C)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直径<7 mm 组(n=65)及直径7~15 mm 组(n=45),比较两组间行EMR-C 和ESD 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直径<7 mm 组及肿瘤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性别、年龄、类癌直径、距肛门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7 mm 组共65 例,其中行EMR-C 31 例,整块切除29 例(93.5%),组织学完全切除29 例(93.5%),术后出血1 例(3.2%)。行ESD 34 例,整块切除31 例(91.2%),组织学完全切除31 例(91.2%),术后2 例出血(5.8%)。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7~15 mm 组共45 例,20 例行EMR-C,整块切除11 例(55.0%),组织学完全切除13 例(65.0%),术后出血1 例(5.0%)。25 例行ESD 中,整块切除24 例(96.0%),组织学完全切除24 例(96.0%),术后出血1 例(4.0%)。直径7~15 mm 组中,EMR-C 组与ESD 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随访92 例(83.6%),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肿瘤直径<7 mm 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MR-C 与ESD 均能有效且安全切除,而≥7 mm 者,ESD 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C,建议应用ES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16.
张云清  周丽华  许玲 《西部医学》2011,23(5):980-981
目的探讨胃肠壁病变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的围手术期护理价值。方法对146例需行EMR的患者术前做好心理护理与手术准备;术中医护人员熟练配合;术后加强并发症的观察,正确指导饮食。并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46例患者中,141例安全、成功地完成了EMR治疗,手术成功率96.6%;5例因病灶过大、位置过深、部位不恰当或隆起不充分而失败改为外科手术。除3例发生创面脱痂出血外,其余均无出血、穿孔、强烈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胃肠壁病变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子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结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及外科手术在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常规电子内镜检查发现食管黏膜层及黏膜下病变行EUS检查患者118例共120处病灶。将EUS拟诊诊断与内镜下手术及外科手术术后病理结果(包括病理类型、起源)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其符合率。结果 黏膜层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100%(16/16),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3.75%(15/16);黏膜下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符合率为88.5%(92/104),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7.1%(101/104);本研究中,所有病变术后病理与EUS拟诊的总体符合率为90%(108/120),总体分层诊断准确率为96.7%(116/120)。结论 EUS能准确地显示食管各层结构、判断肿瘤的起源,较准确地估计肿瘤的性质。对于食管肿瘤治疗方式的选择、扩大内镜下手术治疗适应证、指导外科手术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在治疗前常规应用。对黏膜下病变,提倡在EUS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8.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岸高  钟旭辉  姜泊 《广东医学》2003,24(7):684-68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的价值。方法 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在放大内镜下对 6例大肠早期癌进行EMR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一次完成。病变大小 :最大为 62mm× 82mm ,最小为 10mm× 10mm。病理诊断为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并黏膜内癌 5例 ,凹陷型早期癌 (denovo癌 ) 1例。腺管开口类型 :ⅤA 型 4例 ,Ⅳ型 1例 ,Ⅲs型 1例 ,所有患者未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EMR治疗平坦型早期大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模式在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9月本院收入治疗且开展护理干预的80例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根据护理干预不同分两组,每组40例,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模式用于实验组,一般护理用于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开展干预前后的SAS得分值、SDS得分值、术后并发症合计率、护理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SAS得分值、SDS得分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采用协作式无缝隙全期护理模式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troflex endoscopic Inucosal resection,REMR)对大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症、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直径大于3.0 cm,肿瘤下缘距肛缘齿状线小于2 cm,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18例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应用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进行肿瘤切除,术后3~24个月行内镜随访确认有无残留,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证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 接受REMR治疗的18例,平均手术时间为46.4 min,其中16例经首次或再次R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肛门功能完好,保肛治愈率为88.9%,术后病理报告浸润癌(SM癌)再追加外科根治手术者1例(5.6%);因病变残留转外科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者1例(5.6%).并发症:本组18例术中平均出血20 ml,最大出血160 ml,均无需输血治疗,无穿孔发生,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