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胆道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和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的31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胆道引流,比较引流前后患者的免疫和炎症状况。结果引流后患者的IL-6、IL-8、CRP、CD4+、CD8+与引流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后患者的TNF-α明显低于引流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胆道引流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TNF-α水平,TNF-α是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免疫、炎症的敏感因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了牙周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牙周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浓度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了48例牙周病患者血清IL-2、IL-6和TNF-α含量的变化,并与35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牙周病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6和TNF-α水平非常显著的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IL-2水平则显著的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系统治疗后(一个月)除IL-6和TNF-α水平与正常人组比较无差异外(P〉0.05),IL-2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因子IL-2、IL-6和TNF-α在牙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观察其浓度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理、预防和指导用药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使用氯诺昔康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探讨氯诺昔康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患者40例,术前常规使用鲁米那加阿托品.随机双盲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在麻醉前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mg,术后以芬太尼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B组关腹结束即刻静脉滴注氯诺昔康8mg,术后以芬太尼行PCIA.两组分别于麻醉用药前(T1)、关腹结束后即刻用药前(T2)、术后6小时(T3)、术后24小时(T4)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各个时点血清炎性细胞因子IL-2、IL-6及IL-10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T1时点血清IL-2、IL-6、IL-10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点的IL-2、IL-6浓度B组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时点的IL-10水平B组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使用氯诺昔康,较术后使用更能减轻麻醉手术等因素对细胞免疫功能的抑制,并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免法和酶联法对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了血清IL-6、IL-18和IL-1β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血清IL-6、IL-18和IL-1β水平均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3个月后则与正常人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IL-6、IL-18和IL-1β水平的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理、预防和指导临床用药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经肝动脉内灌注化疗栓塞(TAE)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的方法和临床应用初步效果。方法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48岁。因肿瘤压迫或侵蚀胆总管/肝总管合并梗阻性黄疸。在影像诊断明确病变部位和梗阻程度后,先行经皮经肝穿刺胆管(PTC),明确肝胆管侵犯和梗阻细节,酌情置入引流导管行外引流或胆管支架行内引流;术后1周患者黄疸减轻后常规进行肝动脉内介入灌注化疗与栓塞。结果 10例置入外引流管,10例置入胆道支架,5例同时置入外引流管和胆道内支架。引流术后全部外引流病例引流通畅,内引流患者大便色泽改变;血清胆红素、总胆红素下降明显,患者全身状况明显改善。5例出现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其他未出现明显并发症。TAE术后肝脏肿块均不同程度缩小(t=10.00,P<0.01)。随访患者最长生存期为3年。结论 PTCD联合TAE治疗原发性肝癌引起的梗阻性黄疸疗效可靠,应根据胆管梗阻部位及程度确定治疗方案,及时施行手术可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经皮经肝胆管引流( PTCD)途径放置胆道支架与姑息性胆肠内引流减轻黄疸方式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05年12月—2011年12月不能手术切除且资料完整的21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PTCD 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137例(支架组),男83例、女54例,年龄(67.64±12.68)岁;姑息性胆肠 Roux-en-Y 内引流术73例(引流组),男50例、女23例,年龄(64.69±12.9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支架组和引流组均可有效解除患者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在身体状况、黄疸程度及肝功能损害更严重的情况下,支架组在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方面优于引流组,且不增加手术并发症和住院时间;两组术后生存时间分别为(9.25±6.24)个月和(10.36±8.02)个月,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失去手术切除肿瘤机会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可选择PTCD途径胆道金属支架置入术解除胆道梗阻、改善全身状况,其与姑息性胆肠内引流相比具有简便、安全、创伤小、可重复及可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等优点,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房水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及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将30只新西兰白兔行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分别于术后1d、3d、1w、2w、1m、3m定期行裂隙灯、眼底镜检查,同时抽取房水-86℃保存,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兔房水IL-1β和IL-6含量于术后第3d、7d、14d和30d明显升高,于术后7d~14d达最高值,且与后囊混浊程度呈正相关.结论:IL-1β和IL-6可能参与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5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IL-2、IL-6和TGF-β1检测,并与48例正常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2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6、TGF-β1水平又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经治疗2个月后则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检测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IL-2、IL-6和TGF-β1水平的变化对探讨其发病机制、预防和指导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保哲  张新中张超 《医学信息》2007,20(6):533-534,538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含量变化与损伤程度、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4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以GCS评分分组,分别检测不同时段脑脊液中IL-6、IL-8的含量。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后第1天脑脊液中IL-6、IL-8含量显著升高,第3天降至最低(P〈0.01)。轻、中型颅脑损伤组脑脊液中IL-6含量与重型颅脑损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脑脊液中IL-8含量在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脊液中IL-6、IL-8含量在存活组和死亡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6、IL-8参与了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指导治疗、判断伤情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致痫过程中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在大脑皮质及海马内表达的变化,探讨IL-1β及IL-6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IL-1β组、IL-6组,侧脑室注射相应试剂120min后观察大鼠行为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脑皮质及海马内Glu及GABA的表达变化。结果动物行为学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明显癫痫发作,IL-1β组、IL-6组发作程度达中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注射IL-1β或IL-6 120min后,IL-1β、IL-6组Glu表达在大脑皮质及海马较对照组明显升高,GAB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结论IL-1β或IL-6可能通过升高Glu含量并降低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参与促痫和致痫过程,从而使神经元兴奋性升高促进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37 在抑制骨质疏松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本院2013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收治的97例骨质疏松患者及在本院行骨折手术的81 例无骨质疏松患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检测两组血清中IL-37 及IL-6 的水平。构建IL-37 转基因小鼠,将C57BL/6J 小鼠、IL-37 转基因小鼠分别设置假手术(Sham)组,手术组(卵巢切除术,OVX 组)。8 周后,取小鼠血清,检测血清中雌激素水平、碱性磷酸酶水平(ALP)、血钙和血磷水平;同时取小鼠的双侧股骨、脊柱,病理切片分析股骨组织形态结构,骨密度仪检测脊柱骨密度变化。分离培养各组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 检测BMSCs 的体外增殖能力,M-CSF 及IL-6 的表达及STAT3 的激活。IL-37 转染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转染后72 h,ELISA 检测上清中M-CSF 及IL-6,流式细胞术检测MC3T3-E1 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 检测STAT3 的激活。结果:骨质疏松患者血清中IL-37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6 则显著高于对照组;C57BL/6J 小鼠、IL-37 转基因小鼠OVX 组血清中雌激素、血钙和血磷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而ALP 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但IL-37 转基因小鼠OVX 组血钙和血磷则显著高于C57BL/6J 小鼠OVX 组(P<0.05)。股骨病理切片及脊柱骨密度结果显示,C57BL/6J 小鼠、IL-37 转基因小鼠OVX组均出现组织形态结构的破坏和骨密度下降,但IL-37 转基因小鼠明显优于C57BL/6J 小鼠(P<0.05)。IL-37 转基因小鼠OVX 组BMSCs 增殖能力显著高于C57BL/6J 小鼠OVX 组,而STAT3 的激活和M-CSF 的表达则显著低于C57BL/6J 小鼠OVX组(P<0.05)。MC3T3-E1 细胞转染IL-37 后能明显抑制M-CSF 及IL-6 的表达,而STAT3 的激活也明显被抑制,流式细胞检测显示转染IL-37 后能显著抑制MC3T3-E1 细胞的凋亡。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血清IL-37 水平显著降低,IL-37 可能是通过调控M-CSF 及IL-6-JAK2/ STAT3 信号通路促进BMSCs 增殖和抑制成骨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骨质疏松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清EGF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1例阻塞性黄疸病人手术前后血清EGF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阻塞性黄疸病人血清EGF术前即降低,术后降低更明显。结论:阻塞性黄疸患者手术前后血清EGF均减少,EGF不能发挥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致使胃粘膜保护性因素减弱,可能是阻塞性黄疸时胃粘膜病变及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体内IL-6、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酶联法对3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孟鲁司特治疗前后血清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支气管哮喘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而IL-10水平显著地低于正常人组(P<0.01),经治疗2周后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孟鲁司特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6、IL-8和IL-10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从而降低患者体内的炎症水平,促进病情缓解和好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68例OSAS患者分为轻度组(36例)和中、重度组(32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血清IL-6、TNF-α水平,同时检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并进行相关性分析。32例中、重度OSAS患者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监测AHI、SaO2、IL-6和TNF-α水平。结果:OSAS患者AHI和血清IL-6、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SaO2和最低SaO2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中、重度OSAS患者经nCPAP后AHI和最低SaO2明显改善,血清IL-6和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OSAS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分别与AHI呈正相关(r=0.75,r=0.82,P<0.01);与SaO2呈负相关(r=-0.65、r=-0.74,P<0.01)。结论:血清IL-6、TNF-α参与了OSAS的发病,而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氧磷酶1(PON-1)以及脂联素(APN)在子痫前期孕妇血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我院产科进行检测的孕妇160例,其中,妊娠期高血压孕妇(GH),轻度子痫前期孕妇(MPE)、重度子痫前期孕妇(SPE)和正常妊娠期孕妇(NC)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TNF-α以及Lp-PLA2水平,采用乳胶增强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CRP含量,利用qRT-PCR法检测PON-1和APN mRNA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ON-1和APN蛋白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TNF-a、IL-6、CRP以及Lp-PLA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对照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TNF-a、IL-6、CRP以及Lp-PLA2水平明显高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孕妇血清PON-1和AP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及妊娠期高血压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PON-1和APN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轻度子痫前期患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中TNF-a、IL-6 、CRP以及Lp-PLA2水平的升高,PON-1和APN水平的降低可能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炎症及周围肿胀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W组和C组,每组30例。W组于术中切皮前、术后第12 h分别静脉注射乌司他丁0.5万U/kg;C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围手术期镇痛方案。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腔引流量,关节周围肿胀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关节腔引流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关节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女性经前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经前期RAU)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状况, 并探讨经前期RAU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女性经前期RAU患者外周血中IL-6、IL-8、TNF-α、sICAM-1的水平, 与正常对照组和无经前发作规律的女性RAU对照组相比。结果:经前期RAU患者的血清IL-6、IL-8、TNF-α水平不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 而且高于女性RAU对照组(P<0.01)。而sICAM-1无明显变化。女性RAU患者血清中TNF-α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经前期RAU患者体内存在IL-6、IL-8、TNF-α介导的免疫功能异常, 可能对RAU局部损害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XCL12 和IL-33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 年12 月至2016年6 月到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122 例),同时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正常组(59 名),采用ELISA 法检测研究对象入组时血清CXCL12 和IL-33 的水平。参照mRS 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86 例)和预后不良组(36 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血清CXCL12 和IL-33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XCL12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0 ng/ ml(IQR,6.7-8.9) VS 3.0 ng/ ml(IQR,2.3-3.8),P<0.001],IL-33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65.25 ng/ L(IQR,56.05-71.08)VS 35.30 ng/ L(IQR,26.73-42.55),P<0.00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CXCL12 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7.4 ng/ ml(IQR,6.3-8.3) VS 9.3 ng/mL(IQR,8.3-11.1),P<0.001],预后良好组患者IL-33 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66.81 ng/ L(IQR,61.12-73.29)VS.55.38ng/ L(IQR,46.75-64.71),P<0.001]经Pearson 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XCL12 和IL-33 水平与mRS 评分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 =0.524,P<0.001;r =-0.443,P<0.001)。血清CXCL12、IL-33 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5、0.784,灵敏度分别为77.8%、83.4%,特异度分别为73.3%、66.7%。结论:血清CXCL12 和IL-33 可能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bFGF干预对下颌阻生牙手术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就诊并进行下颌阻生牙拔除术的患者159例进行研究,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阻生牙拔除术后在常规护理治疗的基础上接受bFGF干预,包含患者70例;对照组包含患者89例,阻生牙拔除后仅接受常规治疗护理.术后疗效判定以显效、好转、无效以及总有效率评价,分析比较术后并发症(出血、感染和干槽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清IL-6水平,研究使用SPSS 20.0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70例观察组患者和89例对照组患者可比性良好.观察组显效率92.86%,对照组显效率69.66%,观察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57%和80.90%,P<0.05.此外,研究中术后不良反应的统计结果提示,观察组的术后干槽症发生率为4.29%,显著低于对照组(19.10%),P<O.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6水平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IL-6水平分别低于治疗前水平,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水平更低,P<0.05.结论 bFGF联合治疗对提高下颌阻生齿拔除术术后效果具有良好效果,且可以降低IL-6表达,使血清IL-6表达水平更趋于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