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肝脏外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临床证实的肝脏外伤的CT所见。6例均先行CT平扫,2例平扫后行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肝内血肿3例,肝挫裂伤2例,肝包膜下血肿1例。病灶分布于肝左叶2例,肝右叶3例,方叶1例。结论CT检查对明确有否肝损伤、损伤类型,判断腹腔有无出血,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部外伤薄层CT检查的价值。方法:对48例鼻部外伤患者行薄层CT检查,间距2mm,层厚2栅,骨算靶扫描。结果:48例患者均鼻骨骨折,伴上颌骨额突骨折32例,鼻颌缝分离36例,鼻间隙分离14例,鼻中隔骨折16例,眼眶骨折16例。结论:薄层CT能清楚的展示鼻部及相邻器官解剖结构,对鼻部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及并发改变能细致、全面、准确的显示,是鼻部外伤准确而简便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宋绿林  胡贵锋 《中外医疗》2009,28(29):163-16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诊断。方法分析了5例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检查方法及临床资料。结果5例肝脏炎性假瘤3个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影,1个为等密度影,1个为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除1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都为轻度强化。结论肝脏炎性假瘤CT表现无特异性,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患女,40岁,近日感右上腹不适,外院B超提示肝脏肿瘤可能性大,建议作进一步检查,遂到我院进行全面检查.我院实验室查肝功能及乙肝五项均正常.B超提示肝左叶可见一类圆形强回声占位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肾外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肾损伤的CT表现。结果本组53例经平扫和(或)增强均得到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100%。53例中,单纯肾包膜下血肿9例,肾周血肿并包膜下血肿5例;肾挫伤、肾内血肿9例;35例肾撕裂、肾断裂、粉碎肾,肾撕裂并肾包膜下血肿11例,并肾周血肿10例,肾撕裂伴尿外渗5例,复杂肾撕裂3例,肾血管蒂损伤2例;2例肾血管蒂及其分支损伤,1例为肾动脉主干损伤,1例为肾动脉分支损伤。结论CT对外伤性肾损伤能作出准确诊断及分型,CT增强扫描能提供更多肾损伤信息。  相似文献   

6.
急性肝脏创伤的CT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16例急性肝创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16例患者伤后8h内行CT检查,层厚10mm,层距10mm,120kV及200mAs,检查范围:膈顶至肝下缘。其中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4例随后扫描复查。结果伤后8h内肝脏创伤在平扫图像上呈等密度5例(占31.25%),混杂密度3例(占18.75%),低密度5例(占31.25%),高密度1例(占6.25%),无明显改变2例(占12.50%)。结论为了提高CT对肝创伤的诊断准确性,有必要行增强扫描或随时行CT扫描复查,以随时掌握肝脏创伤的变化、严重程度及腹腔出血情况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与MRI在脊柱外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100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接受CT及MRI检查,观察其诊断效果.结果 骨折椎体损伤,CT共检测出111例,而经过MRI检查后,113个椎体的骨信号出现异常;脊髓损伤,经过CT影像检查后,椎体碎骨片有38块,经MRI检查后,椎体碎骨片有50块;MRI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软组织损伤、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等疾病方面,检出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CT联合MRI进行诊断,互相弥补不足,发挥联合优势,对患者的及时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峰  李建军  刘涛 《海南医学》2011,22(3):126-128
目的 分析5例不同组织类型的肝脏少见肿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这些肿瘤的识别能力.方法 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少见肿瘤5例,均行CT平扫和对比增强检查,所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300 mgI/ml.结果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1例,平扫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扫描呈等密度;血管肉瘤2例,为肝内境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发性肝脏转移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单发性肝脏转移瘤CT特征,包括肿瘤密度、边界、钙化及强化特点。结果:肝脏单发转移瘤平扫多为低密度,边界模糊不清,可以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多无强化,门脉期病灶边缘轻中度不均匀强化,少数肿瘤可明显强化,平衡期强化程度减轻;门静脉癌栓罕见。结论:肝脏单发转移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病史很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的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HAML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7例8个病灶均为不均匀低密度,其中5个可测及脂肪密度,1个可见低密度囊变区及高密度出血区。增强后动脉期8个病灶均显著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6个病灶持续强化,5个病灶可见中心血管影。2例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综合病灶中的脂肪成分以及动脉期显著不均匀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持续强化、中心血管影等动态强化特征,大部分的HAML在术前都可以作出明确诊断,对部分少脂肪或/和缺乏典型强化特征的HAML要注意与其它肝脏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脏包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的49例肝脏包囊虫病的CT征象。结果:细粒棘球蚴48例,约占98%,泡状棘球蚴1例,约占2%;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约为1:2,均为藏族,以30~40岁多见;以肝右叶最多约占49%,其次是肝左叶约占31%,肝左、右叶并发约占15%;CT表现为:细粒棘蚴的表现为单纯型、多囊型、母子囊型、混合型、钙化型;包虫囊肿感染CT表现为内外囊分离,囊壁增厚,囊内小气泡影及囊内彩带征;泡型包囊虫病的CT表现无特征,强化无特点,诊断较难。结论:CT检查定位准确平扫即可诊断;对感染的肝包虫囊肿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良山 《安徽医学》2011,32(7):987-988
目的探讨脾外伤的CT诊断及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手术证实脾外伤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结果脾外伤性破裂的常见CT表现有脾周新月形密度异常区、脾内类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影、脾实质内线状不规则低密度影等;增强扫描脾实质明显强化,而血肿不强化或强化密度明显低于正常脾脏或肝脏密度。结论 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显示脾外伤性破裂的部位及范围,并能明确脾脏损伤程度分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临床证实的肝结核CT表现特点,并作文献复习。结果①浆膜型3例:肝包膜增厚呈椭圆形稍低密度影,环形及分隔样强化,邻近肝实质受压并动脉期异常灌注。②实质型16例,其中:弥漫粟粒病灶5例:肝内弥漫粟粒状低密度影(大直径<10 mm),部分病灶门脉期轻度强化。多发多形病灶8例:多发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病灶,低密度为主,不均强化,边缘性强化为主,大多门脉期比动脉期明显,部分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3例7个病灶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单发病灶3例:结节状、团块状,早期不均强化,延时环状或分房状强化。③混合型14例,同时合并浆膜结核及实质结核的CT表现。结论肝结核CT表现多样,但有定的特征性,结合肝外结核史、临床症状及相关性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肝实质型结核分为粟粒型、多灶多形型、单灶型较实用、合理。  相似文献   

14.
李伟频 《广西医学》2012,34(7):878-880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27例颅脑外伤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7例颅脑损伤依次为硬膜下出血69例(21.10%)、脑挫裂伤66例(20.18%)、硬膜外出血60例(18.35%)、蛛网膜下腔出血49例(14.98%)、脑室内出血32例(9.79%)、脑内血肿31例(9.48%)、弥漫性轴索损伤4例(1.22%)、脑疝16例(4.89%).随访1周~3年,恢复良好278例(85.02%)、中等残疾23例(7.03%)、重度残疾12例(3.67%)、植物生存3例(0.92%)、死亡11例(3.36%).CT复查显示后遗症38例,其中脑软化灶14例,硬膜下积液10例,局限性、弥漫性脑萎缩分别为6例、2例,脑积水、脑梗死各3例.结论 CT检查的分辨率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病变,检查方便、成像快,不仅能显示病变,而且可以确定颅脑损伤部位、范围及程度,对评估病情、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常肝脏CT灌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CT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流量的方法。方法 以肝门作为靶层面对 2 3例正常肝行CT灌注扫描 ,从开始注射造影剂 (总量为 3 5~ 40ml,速度 5~ 6 7ml/s)后 7s或 9s开始连续扫描 41或 41 2 5s ,1s(或 0 75s) /层。利用所得图像形成时间 密度曲线 ,根据曲线参数计算灌流量参数。结果 正常肝的肝动脉灌流量为 0 3 78ml·min-1·ml-1,门静脉灌流量 1 12 5ml·min-1·ml-1,肝总灌流量 1 5 0 5ml·min-1·ml-1肝动脉灌注指数为 0 2 5 ,门静脉灌注指数为 0 75。结论 利用本研究的扫描及计算方法可更简便、可靠地测得肝脏的血流灌流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眼部外伤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眼部外伤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结果 108例眼部外伤患者右眼56例,左眼48例,双眼4例,部分改变同时存在.螺旋CT检查显示眼眶软组织损伤44眼;眼眶骨折51眼(部分病例为多发性骨折),骨折发生率右眼高于左眼;异物34眼;眼球损伤53眼.结论 螺旋CT扫描能明确眼部外伤的范围,准确诊断损伤的程度,是诊断眼部外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扫描肝脏肿瘤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已做双能CT检查经病理证实或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0例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8例,胆管细胞癌3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5例,转移性肝癌4例),双能量门静脉期扫描后自动生成3个序列图像:80、140、120kV加权图像,将数据传输至工作站(syngo MMWP VE36A),用Dual Energy中软件,选中Liver VNC生成虚拟平扫(VNC)图像,分析普通平扫(TNE)与VNC肿瘤显示情况,并进行能谱分析、碘含量测定.结果 VNC均能显示TNE中肿瘤,常规平扫TNE肝脏、脾脏、腹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HU)分别为:(57.72±5.61),(48.52±3.43),(44.65±7.52),(56.41±3.48);虚拟平扫VNC上述CT值(HU)分别为,(58.24±5.24),(49.46±5.38),(45.61±3.71),(57±6.15),上述相同脏器CT值进行t检验后(分别为t=1.354,t=1.563,t=1.647,t=1.8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与胆管细胞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在实质期碘浓度、碘图比值分别为:(1.41±0.35)g/L、(0.51±0.15)g/L;(2.97±1.21)g/L、(0.95±0.28)g/L;(3.02±0.33)g/L、(0.83±0.27)g/L,原发性肝癌在实质期碘基图像上的二者数值分别低于肝血管瘤、胆管细胞癌,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t=2.531、t=2.572,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时间及效果。【方法】首先将3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处的灌注CT扫描,取得三种血管的峰值时间,以此为参考,对80例患者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数分别为20s、34s和42s,以此为根据扫描的结果,肝动脉显示优良度达100%.门静脉优良的比例为97.1%,肝静脉显示优良的比例为90.0%。【结论】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建议的扫描时间为肝动脉20s,门静脉35s,肝静脉45s,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胆囊炎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肝脏一过性灌注异常形成的病理生理及其在急性胆囊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并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急性胆囊炎共52例,所有病例均经上腹部CT平扫+三期扫描,分析急性胆囊炎胆囊床邻近肝脏组织一过性灌注异常的CT表现及其病理生理.结果 52例急性胆囊炎病例中,46例出现胆囊床邻近肝组织出现楔形、三角形异常强化,门静或肝静脉期异常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平衡期病变所在区域与正常肝组织密度均匀一致,其内血管纹理分布规则,无明显占位效应.结论 急性胆囊炎胆囊床邻近肝组织炎性浸润,使受累区域肝组织内门静变窄,血流量降低,肝动脉血流量增加,从而出现肝动脉一过性灌注异常.胆囊床周围出现肝组织一过性灌注异常是急性胆囊炎的重要影像学表现,对诊断急性胆囊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对腹部外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164例腹部外伤患者进行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4例腹部外伤患者中,肝破裂3例,脾破裂113例,肾破裂21例,复合伤19例,肠破裂8例,实质性器官损伤以肝、脾、肾多见,其CT共同特点表现在实质器官的破裂、血肿及包膜下、包膜外血肿和腹腔或腹腔后间隙积液.胃肠道破裂的CT表现为肠壁损伤征,受累肠壁局部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减弱,相邻肠管强化相对增强;腹腔及肠间隙积液,周围脂肪间隙或肠间隙模糊.结论 CT可为腹部外伤的正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