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及CT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15例成人肠旋转不良的X线、CT及临床表现。其中15例均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1例行消化道钡餐检查,5例行钡灌肠检查,10例行CT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显示十二指肠不完全性梗阻8例,小肠低位梗阻2例。消化道钡餐显示十二指肠球部至水平段扩张、不全性梗阻,远端呈鼠尾状狭窄4例,十二指肠曲位置、形态失常,呈“飘带征”7例。钡灌肠发现回盲部位置异常4例。8例患者都于肠系膜根部出现了“漩涡征”,4例患者十二指肠上动、静脉出现“换位征”,3例肠系膜上静脉位于右下腹部,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飘带征”及“回盲部位置异常”是消化道钡餐或钡灌肠的特征性表现。“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闽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倒,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肠及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及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肠及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CT资料。4例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中,2例肠粘膜下囊性淋巴管瘤,均进行平扫,其中3例进行增强扫描;1例结肠粘膜下囊性淋巴管瘤进行保留灌肠CT平扫。结果 单房囊肿2例,多房囊肿4例,囊壁菲薄、光滑,有分隔4例,密度均匀5例,其中1例结肠粘膜下囊性淋巴管瘤并肠套叠,呈典型多房性囊肿,并见同心圆征及肠系膜血管进入征。手术病理证实空肠系膜2例,网肠系膜及结肠系膜各1例,十二指肠及结肠粘膜下各1例。结论 肠及肠系膜囊性淋巴管瘤是腹部少见囊性病变,多呈分叶状、多房性薄壁囊肿,CT能够准确地显示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并能够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帮助与其他囊性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胃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或临床治疗证实的闭合性胃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各种CT征象的临床意义。结果 25例十二指肠损伤,15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17例结肠及系膜损伤,3例胃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55例,肠管壁增厚25例,肠系膜浸润11例,肠系膜血肿6例,肠壁血肿5例,腔外游离气体7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横纹肌肉瘤的CT特征.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横纹肌肉瘤的起源、大小、组织学类型和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横纹肌肉瘤位于头颈部2例,均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平扫低于肌肉组织,强化幅度高于肌肉组织但低于血管,邻近骨质未见溶骨性破坏;四肢躯干6例,轻到中度强化,均匀强化2例,“斑马纹状”强化3例,邻近骨质破坏不明显;腹盆腔4例,3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等或稍低密度较大肿块,内见坏死,邻近组织受侵犯,其中1例可见小条形钙化、2例邻近骨质破坏、1例位于肠系膜者密度均匀并呈不均匀条形强化;泌尿生殖系5例,其中1例表现为多个结节状软组织肿块、1例表现为膀胱内肿块.结论:小儿横纹肌肉瘤发生部位、年龄不同,有着一定的CT特征表现,这有助其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着重探讨45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的病因、CT检查技术及其影像表现。资料与方法45例缺血性肠病均经螺旋CT扫描。26例经过手术证实,14例经过治疗痊愈,5例急性死亡。结果其中肠系膜动脉缺血24例,肝固有动脉缺血4例,肠系膜静脉缺血17例。结论严格掌握CT检查技术,根据CT影像表现并密切结合临床,对缺血性肠病患者可以作出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文献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5例中单发病例1例,病灶位于颅骨;多发病例4例,病灶分别位于颅骨、脊柱、骨盆、股骨及胫骨.X线表现为穿凿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区,CT上亦表现为穿凿状或地图状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充填.结论 X线和CT表现较为典型,对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征,探讨CT对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所有患者均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36例中发生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依据肿瘤的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方式可对胃肠道间质瘤做出较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14例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GIST的CT表现。方法:14例GIST中,良性6例,恶性8例。位于胃8例,小肠4例,结肠1例,肠系膜1例。肿块直径约(11.2±2.6)cm。位于消化道的13例中,腔外生长者9例(69.2%),腔内、外生长者4例(30.8%)。结果:CT检查者中,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9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10例。6例影像学随访检出复发4例,其中3例经口服STI-571治疗患者中2例观察到肿瘤缩小和液化,1例肿瘤增大。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消化道来源的腔外生长肿块,伴有囊变、坏死或与消化道相通和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应考虑GIST可能。CT在GIST诊断和随访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CT表现。结果:5例肾上腺血肿,3例位于右侧肾上腺,2例位于左侧肾上腺,1例伴脾脏破裂及胰腺假性囊肿,1例伴有后腹膜血肿、胃结肠韧带挫伤,4例并发骨折。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外伤性血肿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秦晓斌  徐汉芬 《现代保健》2009,(36):177-178
目的 探讨肺栓塞CT诊断作用及其表现。方法对5例患者的临床、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例患者为肺栓塞。病变位于左肺2例,右肺1例,双肺2例;单肺多发2例,双肺多发2例。结论CT检查能准确诊断肺栓塞,是一种高效、迅速、方便、准确的检查方法,能有效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收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EGIST组肿瘤位于肠系膜5例、腹膜后3例、腹腔及盆腔2例、卵巢1例。CT显示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减低,实性部分增强扫描肿块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GIST组中13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与邻近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呈分叶状;9例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形态规则;平扫时密度不均匀25例,密度均匀7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两组病理学特征基本相似。结论 EGIST因与GIST其生长方式及部位有差异而具有其自身的影像特征,多层螺旋CT对EGIST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7年11月-2011年5月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20例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结果:(1)腹水18例,少量15例,中量3例,低密度腹水5例,高密度腹水13例。(2)腹膜增厚15例,其中壁层腹膜光滑增厚15例,肝脏脏层腹膜增厚6例,腹膜结节7例。(3)肠系膜改变20例,表现为系膜密度增高,并呈条索、结节状改变。(4)大网膜的改变14例,表现为饼状增厚,结节状或污迹状改变。(5)肠管改变20例,肠管管壁增厚18例,聚集成团10例。(6)腹腔淋巴结肿大10例。(7)盆腔脓肿2例。结论:高密度腹水、系膜及网膜改变为结核性腹膜炎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CT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及CT表现。结果 左肺8例、右肺5例、两肺3例。10例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查体发现6例。CT表现肺炎样病变5例,单发肺结节或团块3例,多发肺结节或团块8例。结论 原发肺隐球菌病以孤立性/多发结节或团块为最多见,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部分病人可有厚壁空洞,且绝大多数位于肺外带及胸膜下,CT表现多样化,术前确诊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特点。结果26例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中,17例位于肝左叶,9例位于肝右叶。肿块型21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肿块。12例肿块呈分叶改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周边强化或线条状、网格样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并向病灶内部延伸,16例病灶中央出现明显延迟强化。肿块占据的肝脏局限性萎缩或肝包膜凹陷10例。浸润狭窄型3例,表现为胆管壁局限性增厚伴强化。2例未见明确肿块。22例伴胆管不同程度扩张。5例肿块伴有结石或钙化。12例肿块伴有坏死。结论外周型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表现,与肝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等疾病鉴别诊断时多期增强扫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芳 《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628-630
目的 依据肠扭转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特点,探讨MSCT诊断肠扭转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8年4月~2012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肠扭转病例,经MS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法(MPR),分析MS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结果 10例肠扭转均正确诊断,除4例都有通常的肠梗阻征象外,小肠扩张、积气6例,肠管壁增厚、水肿6例,肠系膜漩涡征6例,肠管漩涡征4例,靶环征和鸟喙征各2例,肠系膜血管狭窄4例,腹腔积液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伴有肠管漩涡征4例,其中肠系膜上静脉狭窄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内孤立性纤维瘤影像表现,发现其相对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及影像资料完整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胸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胸部X线片和CT表现,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总结.结果 6例胸内孤立性纤维瘤患者,其中良性5例,恶性1例;位于右侧胸腔3例,位于左上纵隔1例,位于左侧胸腔2例.术前影像诊断正确2例,误诊为左上纵隔胸腺瘤1例,误诊为周围型支气管肺癌3例.其相对特征性CT表现为胸腔内边缘光整的单发肿块;邻近肺组织受压;增强扫描见肿块内增强血管影;肿块与胸膜相连的"蒂"征或肿块与胸膜广基相连;不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征象.结论 胸内孤立性纤维瘤有着相对特征性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术前正确诊断还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息肉样子宫内膜异位症(PEM)影像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EM患者的影像和临床病理资料。本组病例均行CT平扫检查,观察不同部位PEM的形态、大小、边缘、构成成分的密度、强化程度,并将影像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例PEM患者中,病变部位1例位于双侧卵巢、子宫浆膜面及直肠前壁浆膜面,1例位于双侧卵巢及子宫颈,1例位于乙状结肠周围,1例位于膀胱底,1例位于左侧腹股沟。CT检查病灶可表现为囊实混杂密度影、低密度结节、肿块影,增强轻度强化,其中2例影像诊断误诊为恶性肿瘤、3例仅做描述性诊断。结论:通过分析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特征及相关辅助检查,能够初步区分病灶的良恶性,为PEM诊断提供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毅  云睿  胡贵华 《现代保健》2010,(4):152-153
目的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表现,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6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21例患者进行急诊CT扫描,分析CT表现。结果CT首诊有阳性表现并初诊为早期脑梗死者9例,且在随后的CT复查中同一部位均可见脑梗死病灶;首诊阴性12例。经CT或MRI复查,最终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16例,5例多次复查CT无阳性发现的病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初诊准确率为42.9%。结论CT对脑梗死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超急性脑梗死要仔细分析CT表现,细致观察重要结构间的变化,并及时复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