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参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心室重构、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C反应蛋白(C-response protein,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2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治疗组(n=62),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参胶囊4粒,每日3次(口服)。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同时测定BNP、CRP浓度和肝、肾功能、血脂和血糖等指标。结果与治疗组治疗前相比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LVEF升高(P〈0.01)而LVESd和LVEDd缩小(P〈0.05);血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浓度降低(P〈0.01)、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P〈0.01);同时BNP、CRP浓度降低(P〈0.01)。结论芪参胶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改善ACS患者的左室重构,降低血脂和炎症反应,同时对改善心功能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参桂胶囊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113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扩冠、抗凝药物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桂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两组心绞痛改善程度、心电图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两组对心绞痛严重度分级改善均有疗效,其中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优于对照组的81.40%(P〈0.01);在心电图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桂胶囊的辅助治疗能明显改善病人的心绞痛严重度分级,对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各45例,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症状改善程度及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4.4%(P〈0.01),心电图改变总有效率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注射液可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芍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9.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7.0%,均优于对照组的86.8%,78.9%(P<0.05)。结论常规治疗加参芍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稳心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变化。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阳气亏虚、痰瘀阻络型病人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鲁南欣康)、关托洛尔(倍他乐克)、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稳心汤。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临床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和66%,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4%和44%,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hs—CRP、DD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相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稳心汤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绞痛症状及缺血心电图,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浆hs—CRP、DD水平。  相似文献   

6.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并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15 d后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临床症状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P<0.05),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P<0.05).结论疏血通能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总疗效,降低血脂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可舒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血脂影响。方法将63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和心可舒片治疗组(治疗组,32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24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采集12导联心电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对照组的74.2%(P〈0.05)。治疗12周、24周后,两组血清TG水平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血清TC和LDL-C较治疗前亦有明显降低(P〈0.05),12周、24周后治疗组LDL-C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心可舒片能有效协助降脂,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永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伴高脂血症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服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心绞痛、血脂疗效及总疗效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缓解心绞痛总有效率为90.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6%(P〈0.05)。治疗组在降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LDL—C)水平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张继红 《内科》2012,7(6):596-59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预后的影响,为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阿司匹林、关托洛尔、硝酸甘油、钙拮抗剂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及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前后hs.CRP、IL-6水平及6个月后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症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98,P=0.0042);心电图疗效评价,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1.948,P=0.007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20.0%)(P〈0.05)。结论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能降低hs-CRP、IL-6水平,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明显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利舒康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利舒康组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利舒康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利舒康胶囊,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全血肌钙蛋白Ⅰ(cTnI)、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等。结果利舒康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6个月后两组hs-CRP、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利舒康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hs-CRP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利舒康胶囊可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临床疗效,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血脂、炎性反应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UAP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疗程均为12周。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并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观察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HDL-C、血清hs-CRP、HCY及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TG、LDL-C、血清hs-CRP、HCY及NT-pro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51/60),高于对照组的52.8%(17/36)(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UAP患者炎性反应、血脂、HCY水平及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疏肝益心汤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单硝酸异山梨酯胶囊、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益心汤,两次口服150mL,2次/日,分别于早餐及晚餐半小时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心电图、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等情况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显效率、临时服用硝酸甘油停减量及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益心汤是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痰瘀证)的安全有效方剂之一,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兰 《内科》2010,5(3):241-242
目的观察阿魏酸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均常规使用硝酸甘油制剂、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丁、肝素。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用阿魏酸钠注射液3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共用14 d。对照组使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250 ml或0.9%氯化钠250 ml中静滴,1次/d,共用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魏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栓通注射液(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组(A组)和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均进行UAP的常规治疗,A组加用血栓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2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中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抑制物(PAI)、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①A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B组(P<0.05);②治疗后A组tPA水平明显升高,PAI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而B组tPA、PAI治疗前、后无明显的变化;③两组的SICAM-1、CRP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A组降低的幅度较B组更显著(P均<0.01)。结论:血栓通注射液治疗UAP疗效肯定,且可以改善纤溶活性及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稳定型心绞痛行择期PCI治疗患者101例,入院后随机分为芪参益气滴丸组(芪参组,n=51)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50)。对照组予以冠心病常规治疗,芪参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0.5g,每日3次,入院后即开始服用。3~7(5.5±1.5)天后行PCI治疗。入院后次日晨及PCI术后次日晨测定血浆肌钙蛋白I(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观察PCI前后血浆TnI和CK-MB水平的变化。结果 PCI术前芪参组和对照组TnI和CK-MB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对照组TnI和CK-MB浓度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芪参组TnI和CK-MB浓度虽有升高趋势,但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芪参组术后TnI和CK-MB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能减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396例UAP患者为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成联合用药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和阿司匹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的差异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和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联合用药组:(4.1±1.2)次/d比(1.8±0.6)次/d,阿司匹林组:(4.0±1.4)次/d比(2.5±3.1)次/d,P<0.05或<0.01]和持续时间[联合用药组:(23.2±4.7)min比(3.3±2.6)min,阿司匹林组:(24.9±2.4)min比(7.3±1.6)min]均明显降低,P均<0.01;但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较阿司匹林组降低更为明显(t=5.36、6.03,P均<0.05);同时联合用药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8.48%)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85.35%),χ2=22.98,P=0.002。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安全,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芪参益气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炎症因子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复发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心病死亡)影响.方法纳入60例行PCI的AC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30)和芪参益气滴丸联合常规治疗组(芪参组,n=30),采用酶联反应吸附法(ELISA法)比较两组术后24h和术后6个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6个月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24h两组血清hs-CRP、sCD40L和MMP-9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两组hs-CRP、sCD40L和MMP-9水平分别是3.18±0.71mg/l、5.86±2.01 ng/dl和240.56±60.6 ng/dl.与对照组相比,芪参组血清hs-CRP、sCD40L及MMP-9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芪参组MACE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13.33% vs.26.67%,P<0.0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芪参益气滴丸可降低介入术后炎症因子hs-CRP、SCD40L和MMP-9的水平,同时降低MACE近期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60例):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麝香保心丸组(6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粒,每日3次口服,发作时2粒舌下含化,疗程8周。结果: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麝香保心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93.33%比80.00%,P<0.05),麝香保心丸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2.62±1.26)min比(3.19±1.73)min,P<0.05];在心电图疗效,麝香保心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6.67%比70.00%,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苦碟子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苦碟子注射液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作用。方法: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予标准方案治疗);苦碟子组(在标准方案基础上加用苦碟子注射液),连续治疗14d。随访并记录两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率和1年内心肌梗死率。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苦碟子组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生率(22.9%比10.0%)、一年内心肌梗死率(10.0%比1.4%)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苦碟子注射液对于患者短期症状缓解和延缓病情进展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