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变化,探讨二者在高血压性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79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7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和晨尿β2-MG水平。计算观察组血清HCY和尿β2-MG阳性率。结果观察组男性患者血清HCY水平为(19.8±14.9)μmmol/L、女性为(16.9±8.7)μmmol/L,均高于对照组男性的(9.6±8.0)μmmol/L和女性的(8.6±6.2)μmmol/L,P均〈0.05。观察组男性患者尿β2-MG水平为(0.76±0.38)mg/L、女性为(0.73±0.44)mg/L,均高于对照组男性的(0.42±0.26)mg/L和女性的(0.34±0.12)mg/L,P均〈0.05。观察组患者血清HCY阳性率男性84.2%、女性72.7%,β2-MG阳性率男性93.0%,女性为100%。结论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血清HCY和尿β2-MG升高。检测血清HCY和尿β2-MG水平有助于诊断高血压性肾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76例经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证实具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50例为伊贝沙坦组,给予伊贝沙坦150~300 mg/d口服,26例为依那普利组,给予依那普利5~10 mg/d口服,观察12月,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和血、尿β2微球蛋白、超声多普勒了解肾血流量及肾血管重构情况;另外,选择同期检查的健康志愿者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加;肾血流阻力指数(RI)、肾搏动指数(PI)、平均流速(Vm)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β2-微球蛋白从(3.7±0.7)mg/L降到(2.4±0.3)mg/L(P<0.01),尿β2-微球蛋白从(561±71)μg/L降到(148±6)μg/L(P<0.01);RI、PI、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肾血管管壁厚度及肾动脉内径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与依那普利组比较伊贝沙坦组治疗后RI、PI、Vm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伊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肾血流量和肾血管重构,降低血、尿β2-微球蛋白,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并发早期肾损害患者肾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血浆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根据血α1-微球蛋白及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将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早期肾损害组(45例)和无早期肾损害组(45例),另选择健康志愿者43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对各组血浆ET-1、CGRP水平进行测定,同时用彩色超声多谱勒技术测量双侧主肾动脉(MRA)、叶段动脉(SRA)、叶间动脉(IRA)的血流收缩期峰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峰速加速时间(AT)、脉冲指数(PI)、阻力指数(RI),以上各血流参数均取左右肾动脉平均值.结果: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MRA、SRA、IRA的Vs、Vd、Vm显著降低(P<0.05),PI、RI明显增高(P<0.05)、AT无明显延长(P>0.05);且Vs、Vd、Vm随血压分级的增加而降低,AT随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延长,PI、RI随血压分级的增加而升高.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组与无早期肾损害组比较,SRA、IRA的Vs、Vd、Vm显著降低(P<0.05),AT明显延长(P<0.05),PI和RI明显增高(P<0.05).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ET-1水平明显增高(P<0.01),CGRP显著降低(P<0.01).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组与无早期肾损害组比较,血浆ET-1水平明显增高(P<0.001),CGRP显著降低(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T-1与MRA、SRA、IRA的Vs、Vd、Vm负相关(P<0.01),与PI、RI、AT正相关(P<0.01);CGRP与MRA、SRA、IRA的PI、RI、AT负相关(P<0.01),与Vs、Vd、Vm正相关(P<0.01),均以IRA的Vd、RI相关性最好.结论:在高血压早期肾损害阶段,存在肾内血流动力学异常;而ET-1水平升高和CGRP水平下降可能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肾内血流力学异常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6例经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证实具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50例为伊贝沙坦组,给予伊贝沙坦150~300mg/d口服,26例为依那普利组,给予依那普利5~10mg/d口服,观察12月,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和血、尿β2微球蛋白、超声多普勒了解肾血流量及肾血管重构情况;另外,选择同期检查的健康志愿者3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患者血、尿β2微球蛋白明显增加;肾血流阻力指数(RI)、肾搏动指数(PI)、平均流速(Vm)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伊贝沙坦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β2微球蛋白从(37±07)mg/L降到(24±03)mg/L(P<001),尿β2微球蛋白从(561±71)μg/L降到(148±6)μg/L(P<001);RI、PI、Vm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肾血管管壁厚度及肾动脉内径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与依那普利组比较伊贝沙坦组治疗后RI、PI、Vm也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伊贝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改善肾血流量和肾血管重构,降低血、尿β2微球蛋白,对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效果优于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前列地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1月在肇庆医专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伴早期肾损害患者120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58例,年龄33~78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予缬沙坦降压治疗,A组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B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C组同时给予丹参川芎嗪和前列地尔静脉滴注。3组患者连续治疗2周。检测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血清α1-微球蛋白和血清、尿β2-微球蛋白,血管指数和阻力指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A组、B组和C组连续治疗2 w后,血清α1-微球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和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C组治疗后血清α1-微球蛋白[(21.3±3.97)mg/L vs.(16.7±3.49)mg/L]、血清β2-微球蛋白[(3136.5±310)μg/L vs.(2557.6±275.8)μg/L]和尿β2-微球蛋白[(138.2±13.8)μg/L vs.(109.7±13.6)μg/L]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B组治疗后比较,C组治疗后血清α1-微球蛋白[(21.9±3.88)mg/L vs.(16.7±3.49)mg/L]、血清β2-微球蛋白[(3188.6±298.7)μg/L vs.(2557.6±275.8)μg/L]和尿β2-微球蛋白[(139.3±14.2)μg/L vs.(109.7±13.6)μg/L]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A组治疗后比较,C组治疗后血管指数[(31.3±7.07)vs.(35.7±7.26)]升高,阻力指数[(0.60±0.05)vs.(0.51±0.04)]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B组治疗后比较,C组治疗后血管指数[(31.1±7.12)vs.(35.7±7.26)]升高,阻力指数[(0.61±0.05)vs.(0.51±0.04)]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前列地尔均能减轻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两者联用,效果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高血压合并尿微量白蛋白(MAU)阳性者204例,随机分为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组(观察组)与贝那普利组(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并口服贝那普利,对照组单纯给予贝那普利口服。观察治疗4周后MAU、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MAU、血β2-MG、尿β2-MG、尿NAGE、AngⅡ较对照组减少更为明显,分别为(95.02±38.98)mg/dvs(126.95±34.31)mg/d,(2.99±1.30)mg/dvs(3.34±0.98)mg/d,(151.38±1.27)mg/dvs(190.19±2.6)mg/d,(20.47±4.17)U/Lvs(22.15±3.79)U/L,(54.41±24.11)ng/Lvs(55.78±6.90)ng/L,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功能(肌酐)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早期肾损害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贝那普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伊贝沙坦合用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110例经血、尿中β2微球蛋白(β2-MG)检测证实具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 即伊贝沙坦组(A组,50例):口服伊贝沙坦150~300 mg/d;依那普利组(B组,26例):口服依那普利5~10 mg/d及伊贝沙坦加依那普利组(C组,34例)。所有入选病例均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量血压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尿中β2-MG的水平;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查肾血流量及肾血管重构的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12周后3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血、尿中β2-MG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平均流速(Vm)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肾血管管壁的厚度及肾动脉的内径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组与单用伊贝沙坦或依那普利治疗组比较,血、尿中β2-MG的水平及肾血管重构指标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 结论: 伊贝沙坦与依那普利联用对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高血压患者,不仅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而且有明显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探讨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与脉压、脉压指数的关系。方法:100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检测血、尿β_2-MG及尿白蛋白,同时计算脉压、脉压指数,根据有、无肾损害分组比较脉压、脉压指数差异;根据脉压、脉压指数分组比较血、尿β_2-MG及尿白蛋白含量。结果:高血压患者脉压>60mmHg组血β_2-MG 4.24±1.18 mg/L,尿β_2-MG 1.17±0.88 mg/L,尿白蛋白24.8±7.3 mg/L;脉压<60mmHg组血β_2-MG 2.56±1.34 mg/L,尿β_2-MG 0.42±0.10 mg/L,尿白蛋白18.3±4.7 mg/L,两组比较 P<0.05;脉压指数>0.6组血β_2-MG 4.56±1.23 mg/L,尿β_2-MG 1.09±0.56 mg/L,尿白蛋白25.3±4.5 mg/L;脉压指数<0.6组血β_2-MG2.49±1.09 mg/L,尿β_2-MG0.33±0.09 mg/L,尿白蛋白17.4±3.3 mg/L,两组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大而出现肾损害的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该科室将2016年1月—2021年4月该院接诊的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接受厄贝沙坦治疗患者为对照组,26例接受百令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关注血糖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经治疗,患者空腹血糖(6.64±1.11)mmol/L、餐后2 h血糖(7.48±1.04)mmol/L,血糖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经诊治,患者血尿素氮(BUN)(18.35±3.76)mmol/L、血肌酐(Scr)(852.32±9.13)μmol/L、尿酸(UA)(487.52±10.37)μmol/L、血β2-微球蛋白(β2-MG)(21.34±2.89)mmol/L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6.15%与69.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7,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与46.1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2,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百令胶囊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血糖、肾功能改善效果好,临床疗效优于厄贝沙坦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0年7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尿素氮(BUN)、胆固醇(TC)、尿蛋白排泄率(UAER)、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血肌酐(Scr)指标为:(5.0±1.9)mmol/L、(3.4±1.1)mmol/L、(65±22)mg/24 h、(2.7±1.0)mmol/L和(66±10)umol/L,而对照组治疗后为:(5.1±1.8)mmol/L、(6.1±1.3)mmol/L、(126±20)mg/24h、(3.5±1.5)mmol/L和(67±9)umol/L,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厄贝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联合治疗,具有较好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肾炎康复片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肾小管标志性蛋白/酶的影响.方法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糖尿病适宜的饮食、运动方案,在控制血糖、血脂等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肾炎康复片5片,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24 h尿总蛋白、白蛋白、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血hs-CRP由(4.52±2.01) mg/L降至(3.09±0.85) mg/L,尿NAG由(19.28±7.04) U/L降至(13.70±6.61) U/L,β2-MG由(0.56±0.13) mg/L降至(0.35±0.20) mg/L,RBP由(2.83±1.21) mg/L降至(1.40 ± 0.69) mg/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08,4.523,3.418,3.977,P <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均>0.05).治疗组治疗后24h尿总蛋白由(0.40±0.12) g/24h降至(0.28±0.15) g/24h,ALB由(105.91±41.50) mg/24h降至(65.05±42.52) mg/24 h,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726,4.234,P均<0.05),对照组24 h尿总蛋白和ALB也均下降(t值分别为2.325,1.701,P均<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 肾炎康复片可减少肾小球性尿白蛋白排泄,减轻肾小管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应用对慢性肾病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肾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9例:在慢性肾病常规治疗基础上,缬沙坦对照组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联合用药组在缬沙坦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mg1次/d口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24h尿蛋白定量以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血压、Scr、BUN、24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P0.01),肾功能明显改善,联合用药组Scr[(286.37±84.72):(327.52±92.63)μmol/L]、BUN[(8.35±5.24):(9.46±6.14)mmol/L]、24h尿蛋白[(0.89±0.71):(1.52±0.84)g/L]、血脂均较缬沙坦对照组显著下降(P均0.05)结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有效减轻肾病高血压患者的肾脏损害,其疗效优于单用缬沙坦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在早期糖尿病性肾脏疾病(DKD)不同阶段的疗效。方法87例DKD早期患者按其不同阶段随机分为A、B两组,将A、B两组患者分别随机分为ACEI组、ARB组、ACEI+ARB组,ACEI组服用洛丁新10mg/d、ARB组服用厄贝沙坦150mg/d、ACEI+ARB组服用洛丁新5mg/d+厄贝沙坦75mg/d,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血压、血尿素氮、肌酐、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HbA1c、肾小球滤过率(GFR)等的变化。结果在早期DKD不同阶段,A、B两组治疗前后UAER均明显下降(P〈0.01),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单用组(P〈0.01)。A组达标时间(d)小于B组(13.9±4.2vsS46.9±19.8,P〈0.01);治疗后UAER(mg/24h)A组较B组低(17.4±8.2vs21.2±5.1)。结论对于DKD患者半量ARB联合半量ACEI治疗疗效优于单药治疗;UAER20-70μg/min组疗效优于UAER71-200μg/min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单用及联用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颈动脉重构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表达的影响。方法 8~12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30只。建立"两肾一夹"RHR模型,设立模型组、假手术组、依那普利组[10mg/(kg·d)]、厄贝沙坦组[50mg/(kg·d)]、联合用药组[厄贝沙坦25mg/(kg·d)+依那普利5mg/(kg·d)],每组6只大鼠。药物连续干预6周。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法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颈动脉中膜形态及结构变化并测量中膜厚度、中膜厚度/腔径以及颈动脉中膜α肌动蛋白(α-acti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GF-β1、磷酸化Smad2/3(p-Smad2/3)、Smad7的表达水平。结果 RHR模型组颈动脉中膜明显肥厚,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中膜厚度、中膜厚度/腔径、颈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及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假手术组[中膜厚度(91.28±11.17)比(52.15±7.18)μm,中膜厚度/腔径(20.75±3.07)%比(9.94±1.52)%,增殖指数(35.31±12.97)%比(1.84±0.52)%,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67.53±7.68)%比(15.35±4.47)%,均P<0.01];TGF-β1和p-Smad2/3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均增多(均P<0.05),Smad7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1)。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均能改善颈动脉平滑肌肥大和胶原沉积,减小RHR颈动脉中膜厚度、中膜厚度/腔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指数、胶原纤维面积百分比及TGF-β1和p-Smad2/3的表达(P<0.05),增加Smad7表达(P<0.01),且两药联用较单用更能改善颈动脉重构,降低TGF-β1和p-Smad2/3的表达(P<0.05),增加Smad7表达(P<0.05)。结论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通过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中TGF-β1、p-Smad2/3和Smad7的表达而改善RHR颈动脉重构,且两药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对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高血压病伴高尿酸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成伊贝沙坦组40例,给予伊贝沙坦300mg/d;常规治疗组40例,给予钙拮抗剂或B受体阻滞剂等,排除对血尿酸代谢有影响的药物ACEI及利尿剂等。治疗6周后观察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尿微量白蛋白(MA)变化。结果:伊贝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SBP、DBP和治疗前比均显著下降(P〈0.01)。伊贝沙坦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分别由治疗前(448.1±50.8)μmol/L、(10.7±1.3)mmol/L、(149.1±13.8)μmol/L、(57.1±17.4)mg/L下降至(367.9±42.9)μmol/L、(8.2±1.0)mmol/L、(120.9±11.5)μmol/L、(44.6±13.7)mg/L(P均〈0.01),而常规治疗组血UA、BUN、Cr及尿MA水平下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伊贝沙坦能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同时还具有降血尿酸及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谷茂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80-281,285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浓度水平,判断其对不同时期肝病引起的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诊断试剂测定125例不同时期(慢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肝病患者血清中CYS C、β2-MG和肌酐含量,并对这三项指标的测定结果与55例健康对照组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CYS C测定结果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β2-MG在此阶段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与重型肝炎患者的CYS C和β2-MG测定结果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酐测定结果在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在重型肝炎阶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β2-MG和血清CYS C比血清肌酐更为敏感,可更准确地反映肝病早期肾功能损害情况。β2-MG对于早期肝病导致肾损伤的检测灵敏度高于CYS C,但β2-MG浓度水平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二者的联合测定对肝病引起的肾功能损伤病程具有良好的监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状态下血管组织前纤维蛋白-1(Profilin-1)-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改变以及厄贝沙坦干预对该信号通路与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10周龄C57/B6小鼠,经血管紧张素II(Ang II)诱导为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8只,安慰剂治疗)和厄贝沙坦组(8只,每天厄贝沙坦50mg/kg治疗),另选正常血压小鼠(8只)为正常对照组。测量两周后血压水平,以Western印迹检测小鼠主动脉组织中Profilin-1表达及STAT3磷酸化水平,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小鼠血压水平明显升高[收缩压:(104±4.4)mmHg比(159±6.2)mmHg],主动脉组织中Profi-lin-1蛋白表达[(1.00±0.08)比(2.91±0.12)]、STAT3磷酸化[(1.00±0.09)比(1.95±0.11)]以及MDA[(72.8±8.5)nmol/g protein比(165.2±13.6)nmol/g protein]水平明显增加(P均<0.01),而厄贝沙坦组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130±4.8)mmHg,P<0.01],主动脉组织Profilin-1表达(1.53±0.07)和STAT3磷酸化(1.27±0.08)水平显著降低,伴有MDA含量显著下降[(103.7±10.1)nmol/g protein],P均<0.05。结论:高血压状态下存在血管Profilin-1-STAT3信号上调,伴有氧化应激增强,而厄贝沙坦干预降低高血压小鼠血管Profilin-1表达及STAT3磷酸化水平,促使血管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可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拉西地平和福辛普利对高血压肾脏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和福辛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肾功能及肾动脉结构的影响,比较拉西地平和福辛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06例高血压2—3级患者,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和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压和尿蛋白排泄量(UAER)、内生肌酐清除率(Cr-C)、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及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肾动脉管壁厚度及内径。结果拉西地平组和福辛普利组病人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2组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西地平组和福辛普利组病人血Cr、BUN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病人治疗后UAER、Cr-C、血尿β2-MG均较治疗前显著性下降(P〈0.05);拉西地平与福辛普利均能改善肾血管结构(P〈0.05)。福辛普利改善血管重构作用优于拉西地平(P〈0.01)。结论拉西地平和福辛普利均能良好降压,对高血压病人肾脏均有保护作用并能改善肾动脉重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50例,于用药前测定其CRP浓度;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口服6周后再测定其血清CRP浓度。根据治疗后血压达标与否,分为血压达标组(28例)与非达标组(22例),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P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血压达标组和非达标组患者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降低[(6.62±3.73)mg/L比(4.63±2.01)mg/L,(6.51±3.15)mg/L比(4.85±2.25)mg/L,P均〈0.05];血压达标组的血清CRP浓度低于非达标组的,但未达显著水平,P均〉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后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下降,提示厄贝沙坦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