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2.
刘小明  张志光  苏凯  贺小春 《海南医学》2007,18(11):157-158
目的 用骨支持式牵张器扩宽狗下颌骨,进行骨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探讨牵张成骨时新骨生成情况.方法 手术离断狗下颌骨颏部连接,安装骨支持式牵张器.间歇期4天,牵张速度0.8mm/day,每天1次,连续8天.实验过程中进行病理检查,观察新骨生成情况.结果 HE染色和Masson三色观察,牵开间隙中有新骨形成,一月组为编辑骨,排列杂乱,可见骨新生线.三月组骨开始成熟.结论 骨支持式牵张器能牵张生成新骨,有效扩宽狗下颌骨弓.  相似文献   

3.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建立兔下颌双侧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于下颌右侧骨断端间植入含有rhBMP-2的可吸收胶原海绵(absorbable collagen sponge,ACS),左侧单纯应用ACS作为对照。分别于固定期第3、5周末处死动物。取标本行X线及组织学观察。结果:应用rhBMP-2侧新骨形成的速度以及骨小梁的密度均高于对照。结论:局部应用rhBMP-2能够提高牵张区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对下颌牵张成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应彬彬  胡静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5):437-439,F0002,F0003
目的 观察下颌三焦点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组织骨形成蛋白的分布表达及影像学特征. 方法 选取4只成年恒河猴,通过下颌前分骨截除术形成颏部正中联合骨缺损.在两侧下颌体部各制备一个输送盘,用自行研制的多平面牵张装簧使双侧输送盘向前内方向缓慢移动并在颏部正中对接以修复颏部骨缺损.在牵张结束的第2、4、8与16周分别行X线或CT检查后处死,标本以抗骨形成蛋白(BMP)单抗免疫组化方法染色观察. 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牵张结束的第2周BMP广泛表达于牵开问隙的成骨细胞内,第4周成骨活跃,第8~16周BMP表达渐趋减弱.X线及CT影像显示新骨组织的钙化成熟是沿牵张方向逐渐发展,二者具有时相相关性. 结论 BMP在牵张成骨的早期起重要作用.X线及CT亦证明,在牵张弧形轨迹上,新骨组织从无到有,最终实现骨连续性及结构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黄旋平  周诺 《广西医学》2006,28(4):538-540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源于矫形外科的一种全新的治疗观念[1],是通过牵张装置给予离断的骨段一定张力,来促进骨形成从而达到娇治畸形或缺损的一项技术.自1992年McCarthy等[2]成功利用口外牵引治疗颜面发育不全中下颌骨畸形以来,DO已经成为矫治牙颌面发育不足及整复颌骨缺损畸形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牵张成骨的某些局限性如牵张速度受限、治疗周期长、牵张过快过长导致新骨形成不良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因此,寻找一种加速新骨形成、缩短牵张成骨治疗周期的方法正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而基因治疗在这方面的前景显示了其独有的魅力,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肢指体残损术后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笔者收治急诊肢指体残损和术后残端痛、皮溃残肢动力差病例338例,行神经高位切断封闭、骨髓腔封堵、肌腱止点重建包裹骨残端,修整肢指体残端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3年,未发生严重感染及组织坏死,术后外形功能及安装假肢顺利。结论:残肢神经高位封闭切断或残腱肌肉内植入,骨髓腔封堵,肌肉止点重建固定,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肢指体残损术后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笔者收治急诊肢指体残损和术后残端痛、皮渍残肢动力差病例338例,行神经高位切断封闭、骨髓腔封堵、肌腱止点重建包裹骨残端、修整肢指体残端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1-3年,未发生严重感染及组织坏死,术后外形功能及安装假肢顺利.结论 残肢神经高位封闭切断或残腱肌肉内植入,骨髓腔封堵,肌肉止点重建固定,能有效减少或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一次手术成功率,预防术后前房形成延缓或不形成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我们对常规手术稍作改良,并在术终时重建前房,取得了良好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将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在我院住院需作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100例100眼,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重建组)50例50眼采用深层巩膜切除联合前房重建的显微手术法;第M组(对照组)50例50眼按常规手术作为对照。术后观察前房与滤过泡形成情况、前房炎症反应、角膜反应及眼压情况等,并将两组结果作统计学处理,以评价疗效。1.2方法①调整好…  相似文献   

9.
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已广泛应用于骨感染、骨缺损、骨肿瘤节段性截肢术后肢体畸形及肢体形态和功能重建,但该技术存在治疗周期过长、成骨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牵张成骨技术推广应用的首要原因。已有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三七、骨碎补、杜仲等活血化瘀、补肾强骨中药能通过调控牵张成骨中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加速牵张成骨区微循环和骨质钙化,最终促进新骨形成,具有提高牵张成骨的成骨质量、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成骨的效能;认为中药有望成为促进牵张成骨技术在临床推广应用的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在为失去拇指或其它手指的病人恢复运动、感觉和外形兼备的功能重建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对拇指的缺失,过去曾有许多重建方法,包括残端提升法、手指或残指移位法、食指带拇指方法,皮指植骨法等。目前拇手指再造,除以上外还包括拇趾甲瓣和足趾游离移植与部分再造。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由Nicoladoni 1898年提出,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外科医生在为失去拇指或其它手指的病人恢复运动、感觉和外形兼备的功能重建方面,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特别是对拇指的缺失,过去曾有许多重建方法,包括残端提升法、手指或残指移位法、食指带拇指方法,皮指植骨法等。目前拇手指再造,除以上外还包括拇趾甲瓣和足趾游离移植与部分再造。足趾移植再造拇指由Nicoladoni 1898年提出,  相似文献   

12.
覃迪生  周诺等 《医学文选》2001,20(3):368-369
牵张性成骨术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通过骨切开后 ,应用特制的牵引装置 ,缓慢牵拉使截骨间隙中形成新骨从而达到骨骼延长的目的。这一技术最初用于四肢骨的延长 ,近年来引入口腔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领域 ,它的出现和应用为常规技术难以矫正的牙颌畸形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并取得了优于传统方法的疗效 ,世界各国学者们都在关注着这一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 牵张性成骨术的发展概况  早在 190 5年 ,意大利人 Codivilla[1 ] 首次应用牵张成骨术试图延长股骨 ,并发现截骨间隙有新生骨增生现象。 2 0世纪5 0年代 ,苏联学者 Gavri…  相似文献   

13.
普琪  张仲子  熊鹰 《西部医学》2010,22(1):106-107
目的评价骨盆肿瘤手术切除后植骨重建骨盆环稳定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手术切除结合植骨重建骨盆环的方法治疗30例骨盆骨肿瘤患者,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并发症、术后植骨愈合时间,并对功能和治疗方案进行评定。结果手术时间2.0~4.5h,平均3.0h。术中出血量为1500~6000ml,平均2500ml。随访6~36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无坐骨神经、股神经损伤症状,植骨均愈合良好,植骨愈合时间3.5~7.0个月,平均4.0个月;无排异反应,无迟发感染及内固定松动发生;肿瘤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2例,死亡4例;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骨盆肿瘤切除后行植骨骨盆环重建,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肢体功能效果满意。骨盆肿瘤切除植骨重建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骨盆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4.
牵张成骨是指在骨缝处或在截开的骨段用牵张装置按一定的速度和频率牵开,在因此产生的骨间隙中新骨形成,从而达到使骨延长或增宽的目的。虽然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使肢体延长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期,但直到50年代以后,牵张成骨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临床牵张成骨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回顾我院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36例老年颅脑损伤手术治疗方法、效果、临床分析。方法:钻孔引流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 脑室外引流术。结果:按COS治疗结果,良好12例,轻残4例,重残8例,死亡12例,其中死于并发症6例。结论:对有手术指征的病人,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是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急性硬膜下血肿368例救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救治36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总结经验,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方法。方法 非手术保守治疗采用加强脱水抗脑水肿、应用激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神经营养、支持及并发症的防治。开颅手术采取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后与保守治疗方法基本相同,病情重者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311例,非手术治疗57例。恢复良好219例,中残35例,重残68例,死亡84例。结论 手术指征明确者越早手术越好,减压需充分,而指征在可做可不做时需灵活掌握,并积极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有助于明显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组织中c—los和OPG及OPGL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机械张力作用下骨细胞将生物力学信号转变为生物学效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牵张中期(牵张第4天)、牵张末期(牵张第8天)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牵张区新生骨组织中c—los、骨保护素(OPG)、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PGL)的分布和表达。结果:在牵张中期和末期c—los的表达为强阳性,明显强于固定期2周、4周、6周的组织。牵张中、末期和固定期2周组织OPG的表达为强阳性,在固定期4周、6周组织中逐渐减弱。OPGL仅在固定期6周组织中有较弱表达,其余各时间点均无明显阳性表达。结论:在下颌骨牵张新骨形成改建过程中,c—los与机械力刺激关系密切,OPG能促进新骨形成,而OPGL则与骨改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颅骨牵引加颈前路手术治疗牵张屈曲型下颈椎脱位的疗效。方法8例C型牵张屈曲型下颈椎骨折脱位,经颅骨牵引复位,取颈前路横切口,环锯法摘除破碎椎间盘,术中牵引下进一步复位,取髂骨植骨及AO带锁钢板固定。结果8例病人植骨均愈合,颈椎曲度满意,神经功能恢复。结论颅骨牵引加颈前路手术治疗牵张屈曲型下  相似文献   

19.
牵张成骨中多种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诺 《广西医学》2005,27(1):79-83
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llizarov在用外固定装置延长膝关节以准备骨移植的过程中偶然发现到有自发的新骨形成,因此发现了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现象。自从Ilizarov法则从1981年正式介绍到西方世界后,主要应用于矫治四肢长骨缺损与畸形;在1973年,Snyder等将DO技术首先应用于头面部,发表了第一例狗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NiTiSMA)制成牵张器,利用NiTiSMA的超弹性产生的恒定的张力进行硬腭牵张成骨,达到治疗腭裂骨质缺损,封闭腭部裂隙的目的;研究牵张成骨过程中的组织学变化,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12只8周龄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两组动物均手术形成硬腭中部裂隙,建立腭裂的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动物同时放置NiTiSMA牵张器.待硬腭裂隙闭合时及4、8周时分别处死每组两只动物,取标本,组织切片观察.所有动物手术前后及处死前取上、下颌印模,灌制石膏模型,对照分析各时期的咬(牙合)关系变化.[结果]对照组动物腭部裂隙较原裂隙稍增宽,实验组动物腭部裂隙于手术后10~14d闭合,组织学分析实验组腭上颌缝区可见明显的新骨形成,牵张成骨对(牙合)关系无明显不良影响.[结论]应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牵张器可产生恒定的牵引力,刺激新骨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牵张成骨用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