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应用自制微粒子活履炭指导胃癌淋巴结清除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胃癌手术时彻底清除引流病灶的转移淋巴结而保留不引流病灶未发生转移的正常淋巴结,是所期望的术式。我们于胃癌术中在癌周所属淋巴结内注入自制微粒子活性炭下称自制炭,以黑染淋巴结为导向进行清除,减少了以往手术中在淋巴结清除上的盲1 材料与方法目性。1.1 病例选择 自1998年3月~1999年1月间我科共收治胃癌患者139例,行根治切除者98例。选其中68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下称注墨组38例,对照组30例。以上两组病例根治度均为B级以上。病期、术式及淋巴结清除范围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2.
术中放疗是对手术能切除的病灶尽量切除,对不能切除的残留病灶在手术当中进行直接照射给以破坏,是手术和放射同时进行的互补不足的综合方法.本法因能避开正常组织脏器,直接照射病灶,可给以大剂量放疗.本文著者以胃癌为主对术中放疗进行研究.胃癌极易转移到肤腔动脉周围淋巴结,手术完全廓清是有  相似文献   

3.
进展期胃癌选择性根治Ⅲ式手术及其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从1981年开始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合理的淋巴结清除范围。据此,我们提出了选择性根治Ⅲ式手术(简称选择性R_3)方法,明显提高了生存率。选择性R_3切除范围,除与一般根治术相同需彻底切除胃原发病灶、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胃近旁淋巴结(第1站及个别组第2站)外,尚需常规清除第1、2站的全部及第3、4站中转移率高的几组淋巴结,如11、12、13、14、15、16组等。如需要,应行联合脏器切除。我科1978年~1980年间,共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230例,其中根治切除组术式为一般根治术,共140例(未行第2站以远淋巴结清除);1981年~1984年间共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369例,其中根治切除组术式为选  相似文献   

4.
微粒子活性炭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除彻底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微粒子活性炭术中注入法能清楚显示胃周淋巴结及其淋巴相流情况,从而指导手术清除。吸附抗癌药的微粒子活性炭能对无法清除的转移淋巴结进行化疗,作为手术补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 16)转移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实施的26例胃癌No 16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均行胃癌No 16(16a2区及16b1区)淋巴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乳糜腹1例,术中大出血1例,共切除No 16淋巴结79枚,平均3枚/例,发现肿瘤转移12枚,转移度为15.1%;4例患者发现No 16转移,转移率为15%.结论:No 16淋巴结作为胃癌区域淋巴液引流的终末汇聚地,有较高的转移率.不论是为了手术后正确分期还是提高治疗效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都是必要的,而且手术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中有近半数原发肿瘤属T1期胃癌。虽然对累及粘膜下层的胃癌建议采用标准淋巴清扫的胃切除术 ,但在 80 %以上的患者中未能发现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对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患者采用哨兵淋巴结活检判断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并发症少 ,且准确性与进行淋巴结清除术结果相当 ,故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前瞻性对胃癌患者进行术中胃淋巴结染色 ,评价在胃癌手术中哨兵淋巴结概念的应用价值。收集 1980~ 1999年间治疗的 119例癌肿直径≤5cm且有 1~ 2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资料 ,并在 1998~ 2 0 0…  相似文献   

7.
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有否转移及转移的程度,是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合理而适当的淋巴结清除,应尽可能清除受侵的淋巴结。又尽量保持病人的生理及免疫功能不受过分损害,不增加手术死亡率而提高五年生存率。本文以胃癌根治切除62例的临床资料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分析探讨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并结合文献对清除范围进行讨论。材料和方法自1980年9月至1982年4月共作胃癌切除73例。手术切除范围按全国胃癌协作方案“胃癌根治性切除术的范围(暂定)”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对12例消化道癌症病人行术前动脉灌注美蓝染色标记,其中胃癌7例,贲门癌5例。除1例胃癌患者,因癌广泛转移未能手术外,其余11例均行根治手术,术中共清扫淋巴结84组计191个,癌转移淋巴结68个,占清扫淋巴结的35.6%,癌转移淋巴结染色率100%。病灶及淋巴结染色后呈鲜艳水蓝色,本法可清楚显示病灶范围和所在区域淋巴结,可验证术中是否彻底切除病灶,也为清扫范围提供了依据。除以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展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绝大多数,对相当部分进展期胃癌以原发病灶切除伴随D2清扫的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应根据胃癌进展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对胃的淋巴流向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表明,胃腹腔内淋巴最后引流到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是胃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的最终淋巴结群,也是淋巴转移进入胸导管的最后屏障。这个部位即使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病例获得长期生存;若未发生转移,进行预防性清扫对提高进展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转移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实施的26例胃癌No.16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均行胃癌No.16(16a2区及16b1区)淋巴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乳糜腹1例,术中大出血1例。共切除No.16淋巴结79枚,平均3枚/例,发现肿瘤转移12枚,转移度为15.19%;4例患者发现No.16转移,转移率为15%。结论:No.16淋巴结作为胃癌区域淋巴液引流的终末汇聚地,有较高的转移率。不论是为了手术后正确分期还是提高治疗效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都是必要的,而且手术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13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该组病例术前胃镜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查的诊断率达84.8%(117/138),全部病例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无死亡病例.随访5年以上的109例中,33例行D1或D1+第7、8a号淋巴结清除术,76例行根治性D2手术.两组死于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别占12.9 %(4/31)、8.8%(6/68),其中死于淋巴结和残胃转移复发的分别占6.4%(2/31)、4.4%(3/68),死于淋巴结转移者原病灶均为直径3 cm以上的凹陷型病灶.术后是否行辅助性治疗对5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不同类型的早期胃癌其手术方式不同,术后生存率不同.癌灶最长径>3cm的凹陷型癌可选择标准根治性D2术,≤3 cm的凹陷型或>3 cm的隆起型癌可行D1+第7、8a号淋巴结清除术,既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又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VEGF-D)在胃癌和相关淋巴结的表达,并评价其预后意义.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45例胃癌患者原发病灶和转移淋巴结中VEGF-C和VEGF-D mRNA的表达水平;并检测转移及非转移淋巴结中VEGF-C和VEGF-D mRNA表达差异.结果:71%和62.2%的胃癌原发病灶可见VEGF-C和VEGF-D mRNA表达,原发病灶阳性者,相应的淋巴结转移病灶都可见VEGF-C和VEGF-D mRNA表达,55.6%和51.1%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病灶VEGF-C和VEGF-D mRNA表达水平高于原发病灶,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淋巴管生成表达水平的差异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胃癌癌细胞转移至淋巴结后淋巴管生成因子表达可能进一步提高,以进一步增强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究竟如何切除才能提高五年治愈率是目前大家讨论的主要课题。我们对五十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的是为了研究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确定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高术后生存期,探讨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予后的判定等。资料与方法五十例胃癌系我院住院病人根治切除的标本。研究的标准是按着1978年全国胃癌会议制定的方案。胃周淋巴结是根据日本胃癌研究会的规定为十六组,并且按着病灶的不同部位分成相应的ⅠⅡⅢ站。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放入有  相似文献   

14.
前哨淋巴结显像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哨淋巴结是指肿瘤淋巴引流区域的第一站淋巴结 ,是区域淋巴结中最容易被肿瘤侵犯的淋巴结。通过对前哨淋巴结的病理检查 ,可以预测整个淋巴引流区域是否受到肿瘤侵犯。在黑色素瘤和乳腺癌的大量临床研究中已经肯定了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它实体瘤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 ,但也有相似的结果 ,认为前哨淋巴结病理检查未发现肿瘤转移的患者 ,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很小 ,不需要进行局部淋巴结清除术 ,使手术范围缩小 ,避免了清除术可能带来的各种并发症。对于早期肿瘤患者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有着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1 临…  相似文献   

15.
胃癌前哨淋巴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亚甲蓝术中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亚甲蓝对50例胃癌患者行术中前哨淋巴结定位及术中、术后活检.结果 在50例中有49例(98%)找到前哨淋巴结.有15例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其中9例非前哨淋巴结也存在转移,6例前哨淋巴结为胃周淋巴结惟一转移部位.有34例前哨淋巴结无转移,其中8例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结论 使用亚甲蓝术中定位胃癌前哨淋巴结是确实可行的.在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能准确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可能达到对没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使其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性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是好发转移瘤的器官。淋巴结的转移、肿瘤的大小及全身系统的转移是乳腺癌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其中,引流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存在与否是最重要的;而且,受侵的淋巴结越多,预后越差。淋巴结清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是目前外科针对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其对手术清扫范围的指导意义.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治疗的10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统计资料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orrmann分型的关系.结果:103例患者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68.9%(71/103).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度)也增高(P<0.05);临床分期中,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度)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增高,Ⅰ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度)均低于其它期 (P<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81.6%(40/49),高于其它型(P<0.05),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2.4%(161/497)最高.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随着胃癌的临床进展而增高.合理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能够及时清除肿瘤可能的转移灶,进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肿瘤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展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绝大多数,对相当部分进展期胃癌以原发病灶切除伴随D2清扫的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应根据胃癌进展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的癌胚抗原(CEA)水平变化对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68例胃癌患者术d1、d3腹腔引流液CEA浓度,分析其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CEA水平随肿瘤突破黏膜层、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增加而上升(P<0.05),在T1、N0及Ⅰ、Ⅱ期患者中较低;当肿瘤突破黏膜层和(或)淋巴结转移后明显升高,P<0.05.结论:检测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引流液CEA有助于病情估计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胃癌术后复发和转移部位及规律,为术后预防性放疗靶区设计寻找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近8年来130例胃癌根治术后复发和转移患者,所有患者均经B超、CT或MRI影像学临床诊断.其腹水28例中10例有细胞病理学诊断,所有浅表淋巴结及腹壁转移均经穿刺组织病理学证实,27例残胃和吻合口复发均由活检手术组织病理学证实.结果 130例中多部位复发和转移53例,残胃和(或)吻合口复发27例,腹膜转移28例,肝脏转移22例,胰腺转移9例,腹腔淋巴结转移60例,腹壁切口和引流口转移8例,盆腔种植5例,肺转移6例,脑转移5例,骨(主要为椎体)转移5例,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9例,其他少见转移8例.60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胃周淋巴结转移35例,胰周淋巴结转移16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9例.77例原发胃底或贲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33例,40例原发胃体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20例,13例原发胃窦部胃癌患者腹腔淋巴结转移7例.结论 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和转移的部位主要发生在残胃或吻合口、腹膜、肝脏及腹腔淋巴结,淋巴结以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多见.因此胃癌术后预防性放疗应包括贲门胃底、胃体和胃窦部,放射野应包括残胃、吻合口及胃周、胰周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区域,并且须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