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伤失血性休克急诊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高渗液体复苏-出血未控制前允许性低血压状态对创伤失血休克急诊早期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5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9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27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输入平衡液,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达70~90 mm Hg,限制组在止血前输入7.2%氯化钠的右旋糖酐溶液(晶:胶3:1)4 ml/kg,平均速度20 ml/min,维持MAP在50~70 mm Hg.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PT)、治愈率及死亡率.结果 与常规液体复苏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明显减少,PT明显缩短,治愈率明显升高,死亡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1-09~2013-09我院急诊科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通过对患者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治愈率、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常规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效果。结果:80例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常规性液体复苏组死亡率高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莫世军 《吉林医学》2014,(34):7613-7614
目的:观察两种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HTS)急救中的效果。方法:将110例HT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各55例,比较两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以及各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复苏前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复苏后两组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低的MAP水平,比充分液体复苏,维持相对较高的MAP水平,在改善休克期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氧供,避免干扰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总结2001年1月~2005年1月急诊收治的颅脑损伤并创伤出血性休克病人213例,对其颅脑损伤程度、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532±656)mL,治愈率为63.3%,死亡率为36.7%;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565±524)mL,治愈率为76.5%,死亡率为23.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创伤失血性休克(HTS)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效果,以提高存活率。方法总结1997年-2004年急诊收治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60例,对病人的年龄、创伤严重度评分、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输入液体量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常规液体复苏组(n=30)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0)的疗效和存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输液量为(2089±328)ml,治愈率86.4%,死亡率为13.6%;常规液体复苏组输液量(2965±524)ml,治愈率77.8%,死亡率22.2%。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出血未控制的情况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 随机取样分析2008年1月~2011年6月就诊的6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其中限制性液体复苏30例,常规液体复苏30例,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BG)、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压积(HCT) 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 常规组术前输液量(2880±497) ml,死亡率40.0%,限制性组即实验组输液量(1280±314)ml,死亡率20.0%,且两组患者间比较HBG、PLT、PT、HCT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治疗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可改善并维持重要组织器官灌注,改善预后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液体复苏及手术前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与评估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资料选择自2008年1月~2011年11月所收治的7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加确定性手术前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输液量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死亡率为11.89%,对照组死亡率31.25%,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复苏液量及其他指标差异在统计学上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和对确定性手术的前移有利于探寻复苏平衡点,改善预后,可降低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值得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加以比较,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采用充分液体复苏.结果 通过临床验证,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少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103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复苏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液量、血浆乳酸含量(blood lactic acid,BL)、剩余碱(residual alkali,BE)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凝血活酶时间(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更短,BL更小,BE更大,输液量更少(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6.00%、4.00%,均低于对照组的24.53%、24.53%(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应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可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科将针对使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颅脑损伤并创伤性休克的患者进行疗效检验,进而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科115名患者的病例,对患者的颅脑损伤性程度、失血性休克的程度,以及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开始时间,患者进行早期限制性液体的输入性程度进行统计学处理,从而分析常规性的液体复苏治疗与早期限制性的液体复苏治疗的不同。结果:常规性的液体复苏输入量是(2630±636)毫升,治愈率为61.8%,死亡率为38.2%;而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输入量是(1635±535)毫升,治愈率为78.2%,死亡率是21.8%。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提高颅脑损伤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刘勇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6):104-10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煤医疗集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98例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液体复苏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愈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死率、MODS发生率、ARD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MODS及ARDS的发生,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彭艳  彭雪刚  文刚  王俊英 《四川医学》2011,32(8):1263-1264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FR)与限制性液体复苏(LFR)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62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积极液体复苏组(n=31)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31)两种方法中治愈率、病死率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的结果。结果 AFR组输液量(2790±536)ml,治愈率71.0%,病死率29.0%。LFR组输液量(1802±313)ml,治愈率83.9%,病死率16.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C、ARDS、MODS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抢救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法优于积极液体复苏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LF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救治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疗效,探讨理想的液体复苏策略.方法 将50例符合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LFR组和AFR组,对其术前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红细胞压积及病死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FR组输液量、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及病死率低于AFR组[(1075±259)ml vs(2568±360)ml、(11.5±1.9)s vs(16.8±3.8)s、14.5%vs 35.4%](均P<0.05);LFR组术前红细胞压积高于AFR组[(33.2±4.5)%vs(23.5±3.8)%](P<0.05).结论 多发性创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术前抢救时,LFR法可能优于AFR法.  相似文献   

16.
付秀华 《吉林医学》2014,(20):4578-4578
目的:评价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8例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输液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45例)与对照组(53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快速液体复苏,给予试验组患者限制性液体复苏,比较两组的输液量、死亡率及临床满意度,评估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的输液量(950±300)ml优于对照组(2600±350)ml;治疗组的死亡率(11.32%)优于对照组(26.67%);治疗组的满意度(98.11%)优于对照组(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避免了早期大量液体复苏的危害性,并使组织灌注压维持稳定,有助于缩短恢复时间,值得临床的应用与推广,对于该治疗方法所适合的休克类型、血压数值及持续时长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1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进行救治,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以两组患者输液量、输血量、剩余碱(BE)值、血红蛋白(HBG)、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死亡率等为考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在输液量、术前剩余碱值、PT及APTT值、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且观察组PLT值、HBG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用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可有效改善预后并降低伤者死亡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急诊科救治的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国际标准化值(IN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 液体复苏后,对照组输液量、MAP及INR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动脉Lac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液体复苏后均较入院时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液体复苏后,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均较入院时明显上升,但对照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试验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8.3%,25.0%及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40.0%,41.7%及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的凝血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汲崇良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67-67
目的观察并探讨临床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液体复苏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0例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积极液体复苏(AFR),试验组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后治愈率更高,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救治多发伤创伤失血性患者过程中,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更优,并有效控制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