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副反应与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渠慎稳  袁兰侠  闫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680-1681
目的:了解全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WPDT)和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APDT)接种后的反应情况。方法:2002-2004年在济宁市卫生防疫站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单盲法将2576名3个月至2岁儿童分成2组。其中1534名接种APDT,1042名接种WPDT,观察局部与全身反应。结果:接种WPDT和APDT者,总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50%、3.19%;发热、局部红肿、硬结反应发生率WPDT组分别为21.21%、21.02%、9.88%,APDT组分别为3.13%、3.19%、0.65%。以上反应发生率均为WPDT组高于APD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针次增加,接种反应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PDT的接种反应较WPDT低、安全性好,针次增加,接种反应率增加。  相似文献   

2.
无细胞和全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琼芳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28-1229
目的 比较无细胞百白破疫苗(APDT)与全细胞百白破疫苗(WPDT)接种反应差异。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8月在咸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门诊接种的3个月以上,2岁以内的985名儿童。向家长介绍2种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让家长自愿选择其中一种疫苗接种。接种后24、48h观察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结果 670名接种APDT儿童局部反应36例,全身反应27例,反应率9.4%;315名接种WPDT儿童局部反应49例,全身反应43例,反应率29.2%;2组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37,P〈0.01)。结论 接种APDT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均低于WPDT,APDT具有接种反应轻微安全性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无细胞与全菌体百白破疫苗免疫接种反应对比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比较无细胞百白破疫苗 (ADPT)和全菌体百白破疫苗 (WPDT)的接种反应差异。 方法 对满 3个月以上的儿童分别按家长意愿接种其中一种疫苗 ,接种后 6h、 2 4h、 4 8h分别观察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PDT接种反应 (5 93% )比WPDT(38 34% )显著降低、减轻 ;接种WPDT的发热、红肿、硬结发生率分别为 11 4 7%、 19 89%、 16 10 % ,而接种APDT的发生率分别为 3 33%、 3 4 3%、 1 0 4 % ;APDT的反应强度 (4 4 7% )明显低于WPDT(35 99% ) ,但APDT和WPDT一样仍具有接种针次增加反应率逐步增高的特性 ;2种疫苗都显示2 4h的反应率最高 ,未发现无菌性化脓。结论 APDT在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上均低于WPDT。  相似文献   

4.
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WPDT)在我区广泛应用以来,有效地控制了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的发病。但就接种反应来看,它是计划免疫现用疫苗中接种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疫苗。为了减少接种反应,我区已开始使用新型制剂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PDT),并对318例使用两种疫苗后的接种反应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制剂配方 APDT:百日咳抗原15~18μg  相似文献   

5.
两种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琦  王孟杰  王飞 《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86-1987
目的 了解全细胞百白破疫苗(DTwP)与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在婴儿群体中接种后的安全性. 方法对 3~6月龄的婴儿及18~24月龄的幼儿进行了两种疫苗接种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结果 基础免疫接种DTwP后全身反应发生率17.65%,局部反应发生率 18.74%;接种DTaP全身、局部反应发生率均为2.05%.加强免疫接种DTwP后全身反应发生率为35.52%,局部反应发生率为30.36%;接种DTaP后全身反应发生率5.15%,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6.24%.结论 表明DTaP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两种百白破疫苗接种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附百白破混合制剂(WPDT)副反应(如红肿、硬结、无菌性化脓)发生率较高[1,2].为此我们选择使用了一部分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APDT),同时就两种疫苗的副反应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wPT)和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aPT)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防治和处置经验。方法按照国家规定的免疫程序和方法将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于健康适龄儿童,观察其临床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DaPT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3.81%(57/1497)明显低于DwPT的23.46%(672/2865),两者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百白破联合疫苗随着接种次数的增多,发生不良反应情况也同样增多。结论 DaPT比DwPT接种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接种前充分摇匀,深部肌肉注射,再次接种时更换接种位置,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及预防对策。方法:根据我院预防接种门诊2007年10月~2010年10月期间对接种吸附百白破联合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对象12124例,月龄为3月龄~24月龄,发生接种不良反应162例(占1.33%),其中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125例(占总数77.2%),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发生37例(占总数22.8%)。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率高于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不良反应集中在7~10月份(占100%),夏秋季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冬春季。结论:推荐使用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代替吸附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疫苗时要注意充分摇匀药液,选择正确的接种部位,进行深部肌肉注射,经常更换接种部位,严格消毒接种部位,并做好接种前后的卫生宣教工作;遇高温天气可适当推迟接种。  相似文献   

9.
两种百白破联合疫苗接种后安全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比较全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TwP)与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 (DTaP)在婴幼儿群体中接种后的安全性 ,对 3~ 6个月的婴儿及 18~ 2 4个月的幼儿进行了两种疫苗接种后安全性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 :基础免疫接种DTwP后全身反应发生率为 18 0 9% ,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18 4 8% ;接种DTaP后全身、局部反应发生率均为1 97%。加强免疫接种DTwP后全身反应发生率为 34 87% ,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2 9 89% ;接种DPaT后全身反应发生率为 4 93% ,局部反应发生率为 5 80 %。表明DTaP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无锡市无细胞百白破疫苗(DTaP)和无细胞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 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 - IPV - Hib)的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 分别通过中国AEFI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无锡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AEFI监测数据和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 - 2017年无锡市的DTaP和DTaP - IPV - Hib接种后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2015 - 2017年无锡市接种DTaP 、DTaP - IPV - Hib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327.67/10万、268.23/10万,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19.79/10万、15.58/10万。DTaP和DTaP - IPV - Hib 的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均以加强免疫为主,集中在接种后0~1 d。一般反应均主要表现为红肿(80.73%,65.31%)、硬结(45.14%,33.33%)和发热(22.69%,44.22%),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均以过敏性皮疹为主(58.11%,50%)。结论 DTaP和DTaP - IPV - Hib的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无差别,均主要发生在加强免疫期间,具有良好的预防接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无细胞百白破三联疫苗(DTaP)免疫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2010年4~5月,对周口市川汇区所辖城区接种门诊3~6月龄健康婴儿接种DTaP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接种DTaP儿童391名,合计接种1 039针次,发生不良反应的59例次,发生率为5.68%。不良反应发生率,基础免疫第1针、第2针、第3针分别为8.95%、5.56%、3.09%,加强免疫为2.99%(P<0.01);局部、全身反应分别为2.50%、3.18%,弱、中、强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1.07%、0.19%。[结论]DTaP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朱金雷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412-2413,2416
目的通过对17例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ADR)的分析,了解疫苗ADR的发生率、ADR表现和有关特征,为其安全接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疫苗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56‰;均为一般不良反应,无异常反应;愈后良好;性别无差异;2岁以下儿童多。ADR表现多为皮疹、红肿、发热等,发生时间多在24 h内,吸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第4针次发生的有3例;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可能和很可能。结论疫苗的ADR发生率低,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低,无性别差异。疫苗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应综合考虑质量、运输和贮存污染、医务人员使用方法、受种者机体因素、偶合症、并用药等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静脉肾盂造影中减少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258例行静脉肾盂造影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30例)和对照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认知、心理、行为干预。结果干预组轻度不良反应57例(43.8%),中度不良反应1例(0.8),重度不良反应为0;对照组轻度不良反应86例(67.1%),中度不良反应3例(2.3%),重度不良反应为2(1.6%)。含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避免和降低碘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使病人能更为顺利地完成静脉肾盂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4.
王军  邱德山  卢永欣 《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81-2382,2385
目的了解潍坊市坊子区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情况,探讨有效的管理方法。方法收集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现场查验和疫苗补种资料,采用Excel和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该区托幼机构、学校预防接种证查验率、普及率均为100%,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持证率为95.30%。疫苗漏缺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白喉破伤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含麻疹成分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疫苗补种率91.15%~98.12%,入托、入学儿童持证率、疫苗补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35、21.04,均P0.01)。结论坊子区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教育,卫生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促进入托入学接种证查验和疫苗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福州市2009年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杨伟  林风华  郑霄雁 《职业与健康》2010,26(15):1735-1737
目的分析福州市各种疫苗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情况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系统的运行状况,为评价疫苗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所收集的AEFI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AEFI 43例,其中一般反应22例(51.16%),异常反应11例(25.58%),偶合症2例(4.65%),不明原因8例(18.60%)。报告发生不良反应的疫苗有6种,报告的总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为1.56/10万,以卡介苗的发生率最高。在报告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为发热、局部红肿和局部硬结。结论要提高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必须加强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增加人员配备和规范预防接种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不同滴度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联合减毒活疫苗(MMR)的安全性,为疫苗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选择8~15月龄儿童各300名接种高滴度沪MMR、低滴度沪MMR,同时选择8~15月龄儿童150名接种北京生物所MMR疫苗作对照,进行安全性观察。[结果]8~15儿童接种高滴度沪MMR疫苗、低滴度沪MMR疫苗、京MMR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7.33%、21.33%、17.33%。发热反应发生率分别依次为:15.33%,15.67%,14.67%。其中京MMR全部为中轻度发热反应,高滴度沪MMR接种后发生3例发热强反应,低滴度MMR接种后发生1例发热强反应。高、低滴度沪MMR与对照疫苗比较各项接种异常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滴度沪MMR疫苗具有与目前使用MMR疫苗相同的免疫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的安全性。[方法]2010年10~11月对215名到济南市中心医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者,年龄为3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进行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沛儿prevenar)接种后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分别于接种疫苗后30min和12、24、48、72h观察不良反应,直至不良反应消失。[结果]共观察215名婴幼儿,19人(占8.84%)发生不良反应,共23例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4%。3个月至1岁11个月组接种112人,发生不良反应的10人,不良反应发生率8.93%;2~3岁组接种103人,发生不良反应的9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4%,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反应为14例次,全身反应为9例次,均于对症治疗3日内缓解、消失。[结论]临床观察证明接种七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市售的吸附无细胞百日咳一白喉一破伤风联合疫苗(Absorbed Diphtheria,Tetanus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P),在儿童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在浙江省4个县(市、区),选择3235名3~5月龄的初次免疫儿童和3198名18~23月龄加强免疫儿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此次观察的DTaP,进行接种后安全性观察。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ndirect Hemagglutination Test,IHA)测定白喉、破伤风抗体(Antibodyto Diphtheria,Anti—D;Antibody to Tetanus,Anti—T),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抗百日咳毒素抗体(Antibody to Pertussis Toxin,Anti—PT)、抗丝状血凝素抗体(Antibodyto Filamentous Hemagglutinin,Anti—FHA),计算抗体阳转率。结果此次DTaP基础免疫共观察9560剂次,加强免疫3198剂次。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1%和14.57%,以轻度反应最多,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及新的、罕见的不良反应。基础免疫3剂后,Anti-D、Anti—T阳转率均达100%,Anti-FHA和Anti-PT阳转率分别为46.02%和95.58%;加强免疫后Anti—D、Anti-T阳性率100%,Anti-FHA和Anti-PT阳性率分别为80.53%和90.27%。结论此次观察的DTaP有良好的安全性;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后,Anti-D、Anti—T阳转率和Anti—PT阳转率均达到较高水平,但Anti—F-HA阳转率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