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上,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OR=1.44,P0.01)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性独立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提示炎症反应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并为其独立危险因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浓度测定可作为判断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预后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反应蛋白在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临床分析及对比研究.方法 测定263例冠心病(CAD)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142例,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37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AMI)患者84例,以及健康对照组230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结果 血清hs-CRP水平ACS患者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AMI组升高尤为明显.结论 hs-CRP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关,而且乙能提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进展及不良预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超敏C反应蛋白和脑钠素在心力衰竭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作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血管疾病的晚期临床表现。脑钠素(BNP)作为CHF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已得到广泛认同[1,2]。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使得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的预测和防治中应用的报道较多[3-4]。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合血浆BNP浓度及静息左室射血分数与心功能分级作对比分析,探讨两者在心力衰竭诊断和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1临床资料2003~2004年上半年于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病人中,选取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NACS)患者比较。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各组与非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各组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升高(P〈0.01),ACS组中急性心梗(AM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组(P〈0.05);冠脉造影(PCI)术后24~48h间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P〈0.01);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心肌酶谱峰值水平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程度,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可作为ACS临床诊断、预后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超敏C-反应蛋白的测定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互关系。方法本文选择健康人群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45例,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其血浆中hsCRP的水平,以观察其相关性。结果结论hsCRP的检测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血浆脑钠肽前体N末梢片段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中脑肭肽前体N末端片断(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水平变化,研究其对AMI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评价。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单纯AMI患者112例,同期健康对照78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根据患者心功能状况(killip分级)分为Ⅰ~Ⅳ组,并按轻重归分为死亡组和非死亡组,比较组间Nt-ProBNP和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 (1)AMI患者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AMI患者治疗前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3)AMI组中killipⅡ~Ⅳ组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高于killipⅠ组;(4)AMI患者死亡组Nt-ProBNP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死亡组;(5)AMI患者中的Nt-ProBNP和hs-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和hs-CRP水平的联合监测有助于AMI病情及预后的评估,对AMI的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脑钠素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缺血损伤是血浆脑钠素 (BNP)释放的重要触发因素之一。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浆BNP和氮端前体BNP(NT -proBNP)水平升高是患者危险分层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独立于传统的临床症状及其他生化指标如肌钙蛋白和C反应蛋白 (CRP)。血浆BNP和NT -proBNP水平越高 ,患者的心力衰竭的程度越重 ,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ACS患者84例,其中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44例,不稳定心绞痛(UA)40例;健康体检者46例。采血分离受检者血清,胶乳增强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UA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ACS与炎症反应相关,血清hs-CRP的浓度检测可作为监测ACS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CS患者共45例(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者26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者19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作为SAP组,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所有入选对象的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CS组和SAP组患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和UAP组患者hs-CRP水平亦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是ACS的独立危险因子和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能够快速、准确地对ACS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危险分层、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反应蛋白(CRP)等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测脂,CRP等参数浓度,并与常规治疗119例作为定119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1个月后测定血对照组。结果119例ACS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个月后CRP等测定值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1个月后上述各项参数改变更加明显,与常规治疗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脂、抗炎等机制对防治ACS早期动脉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髓过氧化物酶(MPO)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以ELISA法检测51例ACS患者、2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23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PAPP-A、MPO和CRP含量。结果ACS患者血清中PAPP-A、MPO和CR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1);SAP患者血清PAPP-A、MPO和CRP含量稍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AM 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PAPP-A、MPO与CRP呈线性相关(PAPP-A与CRP,r=0.71,P<0.01;MPO与CRP,r=0.74,P<0.01)。结论PAPP-A、MPO和CRP在ACS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增高,可作为ACS患者的诊断敏感性指标之一,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TM)与普通裸支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6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6例和B组32例。A组置入Partner^TM支架.B组置入普通裸支架。两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2、24h取肘静脉血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A组术前CRP水平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hCRP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Partner^TM)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CRP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可能有抑制介入术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刘健冰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2):94-95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分别测定本院在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的62例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与8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反应蛋白值,观察两种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C-反应蛋白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临床鉴别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致病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致病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及其意义。方法:对107例行冠脉造影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其它类型冠心病的血管阻塞积分进行计算,将其血糖、血脂等进行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家族史和(或)伴高血压、糖尿病者48例(62.3%)。其C反应蛋白(CRP)、血糖、血脂紊乱情况均较其它型冠心病更为明显。在急性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组中,血管阻塞积分与年龄明显相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吸烟者的发病年龄与HDL明显低于不吸烟者,而红细胞压积则明显高于不吸烟者。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遗传、吸烟、血糖、血脂代谢以及CRP的异常等因素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普罗布考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高教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n=60,辛伐他汀20mg/d)和联合治疗组(n=60,辛伐他汀20mg/d+普罗布考500mg/d)。于入院或就诊24小时内和治疗后4周、8周时检测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差异。结果治疗8周后联合治疗组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较单药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提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高敏c反应蛋白之间具有相关性(r=0.55,P〈0.01)。结论抗氧化剂普罗布考与辛伐他汀联合应用能更进一步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脂、OX—LDL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可能通过上述机制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治疗颁域增加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ACS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临床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ACS患者66例,测定症状发作后24h内BNP和CRP水平,随访住院7d、14d病死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源性猝死、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继发性心力衰竭)发生率。结果在ACS患者中BNP阳性(67%)多于阴性,且与BNP阴性组相比,BNP阳性组中,TNT和CRP数值均居高(P〈0.01),LVD增大,LVEF降低(P〈0.01),病死率及MACE阳性组亦明显多于阴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NP(OR2.225,95%Ch 1.602~2.892)可独立预测ACS患者近期预后]。结论BNP和CRP能较好地对ACS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预测近期病死率和MACE发生率,并且各参数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m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AMI患者76例分为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组,n=53)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组,n=23),并以健康者对照(c组,n=20),就诊时立即检测血浆hs-CRP浓度和NT—proBNP水平。结果:STEMI组血浆hs—CRP、NT-proBNP均显著高于NSTEMI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AMI患者血浆hs—CRP和NT—proBNP水平在急性期显著升高,并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TOAST分型标准,纳入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患者114例为病例组,同时随机抽取门诊体检人群中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者130例为对照组;记录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及影响hsCRP的潜在危险因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比较两组间基线hsCRP水平,并将hsCRP水平进行分层(<3mg/mL,3~10mg/mL,>10mg/mL),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sCRP水平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病例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血清hsCRP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21);以hsCRP水平以<3mg/mL为基准,未校正任何危险因素,不同水平的hsCRP预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的OR值依次为1.000、2.429、5.634(P<0.05),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OR值依次为1.000、2.005、4.277(P<0.05)。结论:hsCRP水平越高,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发生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