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宝尚 《重庆医学》2011,40(28):2894-2896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是各种不同病因的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研究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重要机制之一[1],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EMT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MF),进入间质,合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直接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进行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 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是各种肾脏疾病慢性进展,最后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共同机制。它以肾小管损伤,肾间质单个核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为特点,以肾间质细胞外基质沉积为主要表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tr  相似文献   

3.
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机制与治疗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间质纤维化是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s,CKD)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途径。RIF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肾间质细胞外基质累积、肾小管萎缩、肾间质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s,MF)增多等。而肾间质MF是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在间质纤维化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MF主要来源为骨髓干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化和肾间质局部成纤维细胞活化。肾小管上皮细胞失去自身的细胞特性而获得肌成纤维细胞的特性,称为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研究表明,EMT在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而抑制或逆转EMT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控制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肾脏纤维化(renal fibrosis,RF)主要表现为肾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等特征,是所有慢性肾脏病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共同途径.因此,了解导致RF的基本机制对于开发更好的慢性肾脏病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RF的发生机制多集中于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细胞外基质(extrace...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红艳  张玲 《重庆医学》2008,37(21):2487-2489
肾小管一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lbrosis,RI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其特征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r msrtrix,ECM)在肾间质积聚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已证实肾小管下皮细胞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RIF发生的重要机制,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现就EMT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是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的关键,研究其发病机制对延缓肾衰竭进展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瘦素在肾脏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JAK/STAT通路是瘦素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NF-κB作为炎症效应的主要调控和启动因子,导致肾小管EMT及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现已证实,JAK/STAT和NF-κB两条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串话机制。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及中成药可以通过干预JAK/STAT信号通路,揭示其抗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从而发挥保护肾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韩成鹏  马华  马天成 《中医学报》2019,34(8):1642-1646
缺氧是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危险因素。缺氧通过多种信号通路诱导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包括缺氧诱导因子途径、转化生长因子β途径、核因子-κB途径、Notch途径、Toll样受体/髓性分化因子-88途径、血管紧张素II/细胞活性氧途径等。中医药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调节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干预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但目前对于在缺氧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机制研究不足,且中医药抑制缺氧诱导相关信号通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多借助于动物实验,与人体的复杂病变存在差异。将基础实验应用于临床实践,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注重肾小球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动物实验;中药成分复杂,用药需兼顾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重视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机制。目前慢性肾脏病治疗所面临的挑战仍然是抗纤维化治疗,适应病因病机的差异进行个体化治疗、改进诊断方法以及中西医协同治疗是以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泛素连接酶Parkin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肾组织中的表达规律及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5-2016年我院收治的40例经肾活检确诊为2型DN患者,并取10例肾肿瘤切除后远端正常肾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DN间质损伤评分肾组织的Parkin表达水平,并与临床指标、肾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肾小管Parkin的表达分别与肾间质损伤因子IL-6、TGF-β的表达及间质纤维化标志Col-Ⅳ的表达的关系.结果 Parkin主要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细胞质中表达,并随着DN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的加重而逐渐减少.Parkin表达与肾脏结构损伤(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肾间质炎症)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肾脏功能损伤指标[尿蛋白定量、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尿素氮、血清胱抑素C、血肌酐]呈负相关关系(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肾组织Parkin阳性肾小管细胞并不表达促炎因子IL-6、促纤维化因子TGF-β及Col-Ⅳ.结论 Parkin表达降低与DN肾间质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陈超  ;武德梅  ;孙建洁 《医学综述》2014,(11):1961-1962
肾脏纤维化的特点是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积累、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重要的致纤维化因子,它参与肾脏纤维化的各个环节。TGF-β诱导足细胞凋亡、肾小球系膜细胞肥大、增殖并最终凋亡,以及ECM的合成,还可诱导内皮细胞间质转化为肾小球肌成纤维细胞,引起肾小球硬化。TGF-β促进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化,ECM生产和凋亡,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0.
于阳  张晓明  李艳  叶文玲  李雪梅  郑法雷 《北京医学》2012,34(4):275-278,337
目的探讨关木通等中药引起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可能作用。方法分析16例关木通等中药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肾病理特点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情况。对10例肾活检标本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型蛋白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检测。结果本组16例患者均在服用关木通等中药后出现肾脏病变,10例中药成分中明确含有关木通,5例就诊时已进入尿毒症期或尿毒症前期。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血压一般正常。尿常规基本无白细胞,蛋白尿较轻,尿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3000ng/ml),贫血13例,伴肾性糖尿14例、肾小管酸中毒10例。肾活检显示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大片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脱落,间质灶性或成片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大片纤维化,小叶间动脉壁可增厚。肾小球无病变或轻度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波型蛋白表达增加,肾间质Ⅲ型胶原表达增加。7例予泼尼松15~50mg/d治疗8~72个月后,4例肾功能有所好转,2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稳定,1例肾功能继续恶化。1例经过对症治疗2个月后肾功能正常,5年后肾小管酸中毒和肾性糖尿完全消失。结论关木通等中药可引起慢性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很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皮质激素可能对缓解关木通等中药所致肾小管间质病变有一定作用,其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北京医学》2012,34(4)
目的 探讨关木通等中药引起的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可能作用.方法 分析16例关木通等中药所致肾损害的临床表现、肾病理特点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化的情况.对10例肾活检标本进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型蛋白和Ⅲ型胶原表达的检测.结果 本组16例患者均在服用关木通等中药后出现肾脏病变,10例中药成分中明确含有关木通,5例就诊时已进入尿毒症期或尿毒症前期.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血压一般正常.尿常规基本无白细胞,蛋白尿较轻,尿β2微球蛋白显著升高(>3000 ng/ml),贫血13例,伴肾性糖尿14例、肾小管酸中毒10例.肾活检显示以小管间质病变为主,大片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小管上皮细胞浊肿、脱落,间质灶性或成片以单核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大片纤维化,小叶间动脉壁可增厚.肾小球无病变或轻度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波型蛋白表达增加,肾间质Ⅲ型胶原表达增加.7例予泼尼松15~50 mg/d治疗8~72个月后,4例肾功能有所好转,2例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稳定,1例肾功能继续恶化.1例经过对症治疗2个月后肾功能正常,5年后肾小管酸中毒和肾性糖尿完全消失.结论 关木通等中药可引起慢性小管间质病变,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很可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皮质激素可能对缓解关木通等中药所致肾小管间质病变有一定作用,其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小荣  沈颖 《北京医学》2003,25(2):125-126
近年来 ,人们通过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认识到肾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与肾脏疾病进展的速度密切相关[1] ,而小管间质的病变以炎性细胞渗出、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 ] 。现就肾小管间质损伤机制的研究综述如下。一、肾小管间质病变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机制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肾炎预后的决定因素是肾小管间质病变的有无和严重程度 ,病变活动性组织学指标与蛋白质的多少、肾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而肾功能减退更密切相关于间质纤维化 ,而并非肾小球的损伤。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的密度密切相关于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小管间质导致肾功能受损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纤维化是各种器官慢性损伤的共同结果。研究发现上皮-间叶转化(EMT)可能是导致多种器官纤维化的潜在机制。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诱导EMT,促进器官纤维化,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可通过拮抗TGF-β的作用,诱导间叶-上皮转化,改善多种器官纤维化。然而,至今BMP-7的抗纤维化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提供一种纤维化疾病的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转归,几乎能发生在身体的每个组织器官。纤维化以过多的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特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乃至死亡。关于器官纤维化的研究很多,但其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上皮间质转化(EMT)、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组织器官纤维化形成机制研究中备受关注。该文就EMT、TGF-β1、AngⅡ与各器官纤维化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以更全面地认识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TGF-β_1/Smad信号转导通路对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通路,以肾间质中细胞及胶原成分集聚增多、伴有肾小管萎缩或扩张、变形及肾小管和间质毛细血管的丧失为特征[1]。近年的研究发现,TGF-β1/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16.
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单位重要的组成结构之一,对维持肾脏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提示,近端小管严重损伤或多次损伤将导致不可逆的结构破坏和功能丢失,引起间质小管炎症和纤维化、肾小球硬化,以及毛细血管稀疏等慢性化表现。当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会发生适应性修复异常,具体机制包括细胞衰老、代谢紊乱和部分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等,这将导致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在大多数存活的患者中,尤其是在轻度损伤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肾小管的再生和成功的肾修复。在适应性修复中,存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经历去分化和增殖,以恢复功能。然而在严重、重复性损伤或肾脏老化的情况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能会出现适应性修复异常的情况,这会导致进行性肾脏纤维化。本文就近年来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适应性修复异常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纤维化是各种器官慢性损伤的共同结果.研究发现上皮-间叶转化(EMT)可能是导致多种器官纤维化的潜在机制.目前认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能诱导EMT,促进器官纤维化,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可通过拮抗TGF-β的作用,诱导间叶-上皮转化,改善多种器官纤维化.然而,至今BMP-7的抗纤维化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可能提供一种纤维化疾病的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肾小管萎缩 ,肾间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和纤维化在慢性肾脏疾病中总是伴同出现 ,三者关系密切 ,互为因果 ,称为肾脏间质纤维化 (renalinterstitialfibrosis,RIF)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 ] (tubulointerstitalfibrosis ,TIF)。肾脏间质纤维化是多种肾脏疾病走向终末期肾衰的共同途径[2 ,3 ] ,近年研究发现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 (fibroblastspecificprotein ,FSP1 )和肾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在RIF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此…  相似文献   

19.
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娅  陈楠 《上海医学》2001,24(2):121-123
肾小管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与肾脏疾病预后有密切联系,即小管间质损害的程度与血肌酐上升速度显著相关。肾间质纤维化是由于基质蛋白合成增加、降解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浸润,以及致纤维化的细胞因子表达上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病理主要表现为间质内大量基质蛋白积聚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间质纤维化是各种炎症、非炎症性肾脏疾病进展的最终结局,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水平密切相关。有证据表明,肾小管上皮细胞在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细胞因子,血浆蛋白及缺血、低氧可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紊乱,加重…  相似文献   

20.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人肾间质纤维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间质中ILK的表达和其在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各型慢性肾脏病患者49例,按肾间质病理损伤程度对肾组织标本进行分组:正常对照组4例,轻度损伤组17例,中度损伤组16例,重度损伤组12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检测肾间质的ILK、TGFβ1、E-cadherin和FN表达面积,并将ILK表达水平与患者血清肌酐(SCr)进行比较.结果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间质中ILK的主要来源,ILK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1).此外,ILK与TGFβ1和FN的表达量呈正相关(P均<0.01),而与E-cadherin的表达量呈负相关(P<0.01);ILK还与患者SCr升高水平呈正相关(P<0.01). 结论随着慢性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加重,ILK的表达显著增加,因此它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ILK作为TGFβ1的下游因子, 可能通过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分化(EMT)和细胞外基质(ECM), 如FN等的合成增加,参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