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参芪柔脉合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参芪柔脉合剂,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白细胞介素-6水平进行对比。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血清白细胞介素-6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中,应用参芪柔脉合剂治疗具有显著疗效,治疗总有效率更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三院心内二科患者60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提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20 mg/d 30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30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血脂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颈动脉IMT以及血脂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未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以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组对于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未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服药12个月或以上可减轻心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同时能够稳定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估测其稳定性,及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特点。结果声像图特点是管腔内探及低、中、强及混合回声斑块,CDFI血流信号变细或无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血流速度局部增快或慢及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助于提早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国航天某基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流行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在贵州航天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5 622名20~60岁航天职工进行血压、血脂、血糖、超重/肥胖、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 622名航天某基地职工发生CAS者1 028名,发出率为18.28%,其中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出率分别为20.85%、27.12%、11.28%。其中正常工职2 291名发生CAS为95名(4.14%),出现1项以上升高者发生CAS为933名(28.11%)。出现1项以上升高者发生CAS是正常人群发生CAS的6.78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航天某基地职工CAS发生情况应引起重视与干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超重/肥胖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孙永珉  王艳  赵斌 《海南医学》2013,24(22):3399-340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5例经超声检查并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超声表现.结果 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283例,占65.05%,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22例,占28.04%,颈总动脉主干30例,占6.90%,其中,软斑144例(33.10%),硬斑157例(36.09%),混合斑134例(30.80%).结论 超声检查颈动脉可准确确定病变位置,观察血管形态和血流速度,有助于临床判定适当和有效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编辑同志: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颈动脉粥样硬化并多发斑块形成患者持续上升,当患者得知"斑块脱落有可能会引起脑梗死"时,常常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类患者会因此产生焦虑,天天担心斑块脱落造成脑梗,而盲目相信各种广告,寄希望于保健品或药品,认为这样可以彻底清除斑块;而另一类患者或许看到周围检查的人都有斑块,就自我安慰说,"年龄大了都会有斑块,医生说它会引起脑梗死是危言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及酗酒等易患因素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0例脑梗死患者和123例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结合血压,血脂,血糖以及其吸烟,酗酒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非梗死组,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的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较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显著相关,特别是易损斑块的形成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梗死的常见原因,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研究其病理机制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早期发现、早期药物干预对减少或延缓脑梗死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强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发现高危患者并行血管重建干预治疗仍是目前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9.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华锋  莫鸿辉 《广东医学》2007,28(4):648-649
目的 评估中成药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探索简便廉价且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将80例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7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4个月,综合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安全性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通心络胶囊具有明显调节血脂、减小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临床使用中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 通心络胶囊是一种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良药.  相似文献   

10.
董春红 《包头医学》2018,42(1):16-18
目的: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患者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Acuson 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西门子公司)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诊断,将100例患者分为无斑块组(n=31)、斑块组(n=69)、易损斑块组(n=28)、非易损斑块组(n=19)和混合斑块组(n=22),采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控制情况.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患者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无斑块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低于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发现斑块组复发率(23.19%)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5%),复发时间(10.12±2.28)月显著短于无斑块组(11.61±2.38)月(P<0.05);易损斑块组复发率(39.29%)显著高于非易损斑块组(10.53%),复发时间(9.51±1.27)月显著短于非易损斑块组(11.31±2.36)月(P<0.05);混合斑块组复发率(22.73%)和复发时间(10.22±1.23)月与易损斑块组和非易损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的脑梗死患者更易复发,尤其是易损斑块患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进行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观察。结果:二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模糊,硬斑分叉处斑块显示不清楚,混合斑边界形态比较清晰。而三维超声显示软斑为边界清晰,硬斑清晰,混合斑形态显示全面。二维超声检出斑块56例,检出率为70.0%;三维超声检出斑块64例,检出率为80.0%,三维超声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意义重大,而三维超声的应用更加有利于进行斑块检出与鉴别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块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进展,从而达到防治脑血管疾病(CVD)的目的。方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75mg/次,1次/d),治疗组在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三精制药厂生产,20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彩超,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等。结果比较两组软斑块消退、软斑块数目减少、斑块稳定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能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2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维持原冠心病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钙20 mg/d ,持续1年,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年后,实验组患者在TC、TG、LDL-C、HCY等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IMT平均为(1.02±0.13) mm,斑块积分平均为(3.35±0.32),对照组患者的IMT平均为(1.33±0.24)mm,斑块积分平均为(3.84±0.38),两组在IMT、斑块积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但一定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预防患者血清中HDL-C的升高。  相似文献   

14.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予通心络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予阿司匹林75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期为1年。2组均随访1年,在治疗初始和随访1年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与颈动脉狭窄率,对疗效进行评价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斑块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颈动脉内径、血流阻力、斑块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率及斑块积分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谷海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30):4211-4212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病情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28例脑梗死患者,研究组(69例)为有斑块者,对照组(59例)为无斑块者,对比2组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糖尿病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不同时间点NIHSS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远期复发情况均可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易损斑块患者,临床需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王新成 《当代医学》2013,(31):82-83
目的通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结果及原因来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2012午郑州币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10例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其他非脑血管病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通过血管外超声手段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原因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检验血压、空腹血糟、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尿酸等。将所有患者进行分组给予不同治疗方式,一组用阿司匹林及辛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另一组单用阿司匹林(对照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并对比两种治疗效果。结果经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而对照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大小变化不明显。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较高,其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比较,得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有着密切联系,脑梗死组的动脉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超声可作为检测动脉斑块的无创敏感性指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时进行干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性质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11年1~10月22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CT血管造影资料,其中脑梗死组134例,无脑梗死组65例。采用256层螺旋C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性质。结果脑梗死组发现斑块267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56.9%、22.5%和20.6%;无脑梗死组发现斑块86个,其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分别占26.7%、20.9%和52-3%;三类斑块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溃疡斑块分别为14.9%和4.6%,溃疡斑块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组中,脂肪、纤维及钙化斑块出现中度以上血管狭窄比例分别为48.7%、18.3%和7.3%,中度以上血管狭窄在三组斑块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排螺旋CT能够评价颈动脉斑块形态、性质,脂肪斑块、斑块溃疡具有不稳定性,易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263例,使用超声检测仪对所有患者颈部血管进行扫查,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及性质。结果斑块组年龄显著高于无斑块组[(64.46±10.18)岁vs(55.86±10.20)岁,P<0.05]。斑块组112例患者共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36处,其中颈总动脉膨大处最多(126处,占53.4%),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居多(123处,占5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高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无高血压者(73.7%vs 26.3%,P<0.05)。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颈总动脉膨大处为斑块好发部位,斑块以混合斑居多。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斑块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84例存在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31例)和稳定性斑块组(53例),比较2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C)等危险因素,并分析上述因素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Hcy、CyC、CRP和LDL-C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Hcy、CyC均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CRP、Hcy、CyC是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因素。目前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手段越来越多,除了颈部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传统影像技术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分子影像学也逐渐应用到临床。分子影像学依靠不同的显像剂,从分子水平对斑块进行监测,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