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医学对肺间质纤维化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不能根治。近年来传统中医治疗该病展现了一定的优势。文章从五脏传变角度研究,认为肺肾之间的病理传变为该病的关键。在中医五行学说中,肺金与肾水是相互滋生之脏。故提出从"金水相生"角度论治肺间质纤维化,掌握其中的内在联系,研究其传变过程。治疗上则根据传统医学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判断其是否已累及肾脏,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现代中医的一个学门,主要以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模式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为主。最早提出温病学的中医学者,形成温病学派。但是传统的伤寒学派,则主要以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观点来解释温病,形成温病学的两大研究取向。由于伤寒学派的影响力较大,不少人对于温病学派理论仍存在着不小的质疑,因此本文以太阴为线索,系统阐述温病从发病到传变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文章总结了石寿棠治疗温病的学术思想,从辨析温病伤寒、否认伏邪发病、温病的传变、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治法等方面展开论述。石氏认为,伤寒与温病无论在病因和感受途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并否认伏邪发病;在温病的传变认识上,亦本着吴有性之"九传"之说,并为之详作解释,认为虽有九传,但要认定三焦表里,传表者轻,传里者重;石氏推崇三焦辨证方法,重视鉴别诊断,在治法上强调使邪外解、切勿伤阴,老少应异治,明辨妇儿,其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值得深入挖掘传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EB病毒性肝炎是具有独特临床表现与诊疗规律的肝炎类型,目前临床诊疗规律及中医研究均较少。[方法] 本研究以2011年1月—2013年1月间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成人EB病毒性肝炎为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总计筛查患者149名,符合纳入标准者44名,平均年龄24.5岁,男女比例23:21,发病时间规律不明显。发热、咽痛、扁桃体肿大、乏力、淋巴结肿大等是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抗EB-IgM是诊断EB病毒感染的最常用病原检查,敏感性高于传统嗜异凝集实验。EB病毒性肝炎的肝损害特征与常见病毒性肝炎相似,均为肝实质炎症损害,但乳酸脱氢酶(LDH)的升高更为突出,同时多伴有轻度胆汁淤积;异形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及CD8+T细胞升高是主要的血细胞变化特征。肝脾增大,尤其是脾脏增大较为常见(31/44)。支持治疗及保肝治疗是基础治疗,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部分患者可以出现病毒感染的慢性化及重型化。本组患者痊愈5例,好转37例,未愈1例,恶化1例。该组患者平均病程24 d,平均住院时间15 d。[结论] EBV是值得重视的肝损害病原。本组成人EB病毒性肝炎缺乏季节特征。除肝功能异常外,发热、淋巴结(或扁桃体、脾脏)肿大、淋巴及单核细胞异常升高是常见表现。其中,异形淋巴细胞升高与乳酸脱氢酶(LDH)升高具有特殊提示价值。EB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适应症、疗程及中远期疗效仍欠明确,重症倾向患者使用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EB病毒性肝炎中存在慢性化病例,其长期预后仍不明确。EB病毒性肝炎具有典型的中医温病传变特征,可参照卫气营血传变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开展治疗。中医药在改善消化道症状,加快肝功能的恢复并稳定退热方面显示出一定疗效。EB病毒性肝炎的诊疗规律仍欠清晰,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动态思维是温病辨治的特色之一,古人云“走马治温病”。温邪致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液。温病袭人无一刻静止,时刻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其致病因素的特异性、病理演变的规律性、临床表现的特殊性,以及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无不突出“动”与“变”。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抢占先机,药在病先,使邪无可传之机。所谓用药如用兵者,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6.
据《内经》、《难经》之旨,归纳心病影响肝脾肺肾四脏的母子相及、乘侮胜复的五行病机模式以及预后转归。提出“心病及四脏”及“四脏及心脏”的正反五行病机传变模式。从而丰富了中医脏腑病机学说,以便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和作用,期望更好发挥中医药防治效果。[方法]回顾中医疫病的历史,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位、传变规律等发病特点,总结中医治疗原则在防治中的独特作用。[结果]中医在治疗疫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以湿毒为主,治疗当注意芳香化湿、辟秽解毒;病位主要在肺,当注意宣肺化痰,健脾通腑;该病传变迅速,当注意截断,随证治之。中医在本病防治的全过程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结论]把握温病传变规律与特点,坚持辨证施治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原则,中医药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将会发挥其独特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讨中医伏邪理论及其发展规律,综合分析EB病毒感染者的发病病因、证候特征及免疫功能特点,提出"EB病毒感染乃中医伏邪致病"观点,及非特异性的系统干预原则即整体治疗用于指导EB病毒感染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感冒是临床最普通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学外感病范畴。目前中医临床上治疗该病主要遵从“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进行辨证论治。“伤寒”和“温病”的辨证体系是古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现在人们所生活的气候环境、人的体质、发病因素较古代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照搬古人的经验来治疗现在的疾病。目前的感冒临床特点与古代的“伤寒”和“温病”不同,其临床主要症状为发烧、头痛、周身酸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等,整个发病过程其症状无显著的变化,并没有“伤寒”的六经传变和“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过程。病人之…  相似文献   

10.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侵入可直接发病,也可先潜入体内,过时发病。在系统回顾伏邪、新感学说沿革的基础上,浅析其涵义与特点,围绕如何看待伏邪温病学说,进而提出对伏邪新感学说的研讨应结合现代临床诊治,尤其伏邪学说对于临床辨证以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温病病因学是研究温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学说。了解温病发生的原因和发病的条件,就可以设法消除这些原因和条件,进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各种温病。一、邪正关系对温病发生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任何温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由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斗争的结果所决定的。病邪可以使人发生温病,这是温病发病的外介因素。如风温犯人,最初表现肺卫症状,若治之不当,最易逆传心胞,出现神昏、痉厥、或耗损  相似文献   

12.
新感与伏邪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侵入可直接发病,也可先潜入体内,过时发病。在系统回顾伏邪、新感学说沿革的基础上,浅析其涵义与特点,围绕如何看待伏邪温病学说,进而提出对伏邪新感学说的研讨应结合现代临床诊治,尤其伏邪学说对于临床辨证以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小球肾炎初起表现与《伤寒论》少阴病经症板相类似,西医对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法,运用中医经络学说及六经传变理论,少阴病分经证,腑证、本证(脏证)及亡阳证四个阶段,病变规律是由浅及深,病情由轻及重至危的发展过程,在未传时咽痛色红、无困倦,当欲传时咽痛不红、体困、睑面浮肿,脉微细,进而邪深入腑脏而危。根据这一传变规律,能在未传之时或邪入少阴经时就给予及时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致邪深入脏,并发心肾阳衰的危重证,从而达到防疾病,减少急性肾炎的发病率,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叶桂是温病学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他吸取前人的辛凉解表、邪自口鼻而入、热入心包诸说,极大地丰富了温病理论的内涵,在医著《温热论》中确立了"倡急治""重防变""贵透泄"的温病治疗大法。其"急治"思想主张"救字当先",认为温病发病较快、传变迅速,初、中、末期均需急治;"防变"思想主张"安正为要",认为温邪致病最易耗伤津液,需护阴保津,固护正气,而其透泄之法又固存于"急治"与"防变"理念中。因此探究其"急治"与"防变"思想,有利于全面了解和掌握温病的治法特色,并对防病养生观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学说”源于《内经》,理论体系形成于《金匮要略》,其主要内容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未病学说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现将我们在温病高热中运用“治未病学说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1 卫气同治 温热病邪传变迅速,极易透卫入气形成气分炽盛证候。温热病中,卫分证多短暂,往往卫气交错,复杂多变。临床上即使温热之邪初在卫分单纯以辛凉剂恐难控制其病势。临床实践证明:温病高热截断于气分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张德超、王怀义氏亦极力推崇“卫气同治”之说,以防温热炽盛于气分。姜春华氏也强调:“温病乃以热象重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1、何谓暑温病? 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传变迅速,最易伤津耗气,多见窍闭、动风的临床特点。本病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溺赤、多汗、苔黄燥,舌质红、脉洪大或洪大而芤。前人所说的“夏暑发自阳明”,是有其实践意义的。结合发病季节及临床特点,即可定名为暑温。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可能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夏季的流行性感冒;钩端螺旋体病;中暑等疾患。 2、暑温病的性质是什么? 署为阳邪,其性酷烈,暑本火热之气,为无形之热,由于它的性质所决定,故本病伤人最速,发病急而重,病机传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中医治疗小儿丹痧.方法方药、外治法辨证结合对患儿进行治疗. 结论小儿丹痧发病急骤,传变迅速,常卫气同病或气营两燔,治宜清泄邪毒为主.  相似文献   

18.
沈卉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31(10):754-756
目的分析小儿EB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多系统损害出现机率,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对PCR检查EB病毒阳性的262例(男172例,女90例,男∶女=1.5∶1)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典型表现40.5%,非典型表现59.5%。主要症状有:发热97.7%、咽峡炎80.4%、肝脾淋巴结肿大79.4%、咳嗽45.8%、睑结膜充血38.2%、皮疹19%、头疼13%等;感染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但以呼吸道最多见,其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更昔洛韦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小儿EB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多系统,预后较好,EB病毒PCR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并减少误诊率。对小儿发热性疾病应注意EB病毒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19.
以五脏病机理论分析心力衰竭发生发展,探讨其辨治特点,指出心力衰竭发病与五脏均相关,尤以心为主,病机以心之气血阴阳俱虚为本,展现由原发病传变至心,再向他脏传变的过程;治以养心为主,阴阳并治,气血同调,顺应传变,五脏兼顾,分期侧重。心力衰竭诊治亦需中西医结合,做到整体调节,以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了1985年10月30日至12月22日收入本院附院观察室的30例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登革热符合中医温病的特点,病情按卫、气、营、血的规律由浅入深传变,并且该病传变迅速,往往卫分过程短暂,且多见卫气同病,气营(血)两燔等证候表现,其病因是感受疫病毒邪所致,治疗当以清热解毒为总的治疗原则,并须按卫气营血不同病理变化进行辨治,注意提早气分或营分或血分的用药,才能契合时机,药到病除,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