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相关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发生中药注射剂ADR患者165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发生时间、涉及系统与临床表现、药品种类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患者中男性发病86例(52.12%),女性发病79例(47.88%);ADR的临床表现以用药部位为主,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发生ADR最多的药品为注射用七叶皂苷钠,其次是炎琥宁注射液;80例(48.48%)ADR发生的时间≤24 h。结论: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ADR,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及时、认真做好ADR预防和监测工作,可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1-114
目的 分析辽宁某医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中药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一般规律,保证患者临床用药更合理、更安全、更有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9 年辽宁某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254 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发生年度、患者年龄、性别、药品剂型、给药途径、涉及系统及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在60 岁及以上患者中多发,主要以中药注射剂为主(77.95%),中药不良反应报告中前5 位均为为中药注射剂,排名第一的药品是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结论 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陈光琴 《甘肃医药》2012,(8):607-609
目的:探讨我县近年来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方法:对我县收集到的2009年1月至12月84例中药ADR的报告。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用药情况、累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ADR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剂型以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最多。结论:应重视中药制剂,加强对中药ADR的监测工作,以降低ADR的发生率。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保障公众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13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时间、注射方式与发生不良反应的关系。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显著,与年龄有一定关联,药品不良反应在超过60岁患者中易于发生,出现时间大部分在给药1小时左右。结论: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应严格掌握药用药指征以减少不良反应现象的发生,并加强监控中药注射剂制药质量,保证药物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刘晓峰  杨晓钟 《河北医学》2013,19(3):439-441
目的:调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情况,为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表》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部3350例使用中药注射剂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到不良事件210例,发生率为6.27%,双黄连注射剂、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大,主要为用药部位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与全身性损害。用药不合理、性别、过敏性疾病、合并中药注射剂种数为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范围广、比例高等特点,集中体现在用药部位损害与胃肠部位损害,用药不合理、性别、有无过敏性疾病、合并中药注射剂种数为主要危险因素,要积极加强预防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上报的10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药物过敏史、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7例不良反应中,与抗感染用药有关的ADR最为多见,占47.66%,其次为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83例,占77.57%。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到的72例中药ADK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72例ADR所涉及的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等,中药注射剂是引起ADK的主要剂型(58.33%)。结论: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毒宁注射剂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分析其成因,为推动其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不良方法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提取我院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自发呈报的热毒宁注射液不良反应报表66例,对病例中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年龄构成比中,以儿童为主,占87.37%,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占比75.76%,其次为过敏反应,占15.15%。患者不良反应痊愈率为21.21%,好转率为78.79%,没有出现死亡病例;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多为输液开始至输液结束后30 min内。结论提高中药注射剂质量,审慎合理用药,做好临床监测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为临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月所发生中药注射荆不良反应56例病例的临床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中以变态反应为常见,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有药物自身因索、临床用药因素、患者个体因素.结论 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8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81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8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中老年患者(≥40岁)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占77.8%;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全身性损害;用药后6~60 min不良反应率高,占79.0%。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对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高危药物、高危患者、高危时间段重点观察,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针对本院2008年7月~2009年6月上报的53例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关系密切,以注射剂、静脉滴注居多;ADR的临床表现多为皮肤损害,其次为发热、头痛等。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医院对中药ADR的监测应视为重点,对静脉给药应慎重,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本院2009.01-2010.12年共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ADR报告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占65.2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41.30%),发生ADR的最多的药物剂型是注射剂.结论 开展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2008年我院8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s)报告进行分析,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我院呈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在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10岁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居首位,共16例,占25.00%;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时要严密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中药不良反应问题日益突出,其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丽水市中医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总结其发生的典型表现,并探讨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3年7月收集的中药不良反应350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中药剂型、中药品种、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针对数据结果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结果 350例中药不良反应中男性155例占44.29%,女性195例占55.71%;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例数最多为130例,占37.14%;中药不良反应剂型主要为静脉注射剂且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均为188例,占53.71%;排名前3位的中药品种依次为黄芪注射液28例(8.00%)、参麦注射液23例(6.57%)和鱼腥草注射液21例(6.00%);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共106例,占30.29%,其次为消化系统,共76例,占21.71%。结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以中药注射剂及静脉滴注发生率最高。今后应当加强对中药制剂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安全监测,对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以期提高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进行分析,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特征,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4例中药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用药时间、药物剂型和给药途径的关系,并分析不良反应累及的主要系统和器官及其主要临床表现.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患者男女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患者中药不良反应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73.4%的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1 h内,发生不良反应由中药注射制剂引起的占56.5%,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结论 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制剂的监测,重视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189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09~2010年间发生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联合用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具有多样性,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结合临床进行一些预防措施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从而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笔者所在地区药检局2008年1月。2009年2月发生中药不良反应的32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药的不良反应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青年阶段人群中;中药不良反应涉及人体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损伤和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损害所占比例最少。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以注射剂居首位,用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引发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超量使用,其次为药物自身因素、剂型因素、人为因素、个体差异。结论中药不良反应应该受到重视,加强宣传教育和中药的管理,合理使用中药,谨慎选择使用静脉注射药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0年~2012年收集的72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对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累及系统/器官、所涉中药注射剂品种及分类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人不良反应病例数最多,占26.39%;7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有70例采用静脉给药;72例不良反应是由6类17个品种所致,累及人体6大系统。结论 医院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加强合理用药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郑州市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预警信息和服务。方法:对18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发生前5位药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注射剂发生率占90.5%,静脉给药发生率占84.8%;不良反应集中在细辛脑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或注射用双黄连、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和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不良反应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紫绀、过敏性休克等。结论:提示临床要重视注射液的安全使用和过度使用问题;同样要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问题和肝肾毒性方面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眼科用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眼科临床合理用药与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统计河北省眼科医院眼科门诊与住院在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报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系统中的544例药品不良反应,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情况、药品剂型、临床表现、排名前5位药品和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分析评价,针对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制订相应防控措施。 结果 眼科临床用药中,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荧光素钠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数量最多,含激素眼用制剂、中药注射剂、糖皮质激素会引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医师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护士应密切关注用药后反应,药师应加强药学查房与医嘱点评工作,多方面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结论 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掌握眼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强化重点人群和重点药物使用监护,对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降低药源性损害具有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