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且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各类菌群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共生关系,同时,胃肠道与肝脏之间通过门脉循环形成紧密的解剖、功能双向联通网络,进而相互维持稳态。“肠-肝轴”理论在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具有深远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肝脏疾病密切相关,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通路影响肝脏病理生理学进程。在病理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菌群生态失调、功能紊乱时,肠道菌群则会与宿主免疫系统及其他类型细胞产生多种相互作用,进而导致肝脏脂肪变性、炎症、纤维化,继而引发各类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肝衰竭、肝细胞癌等。 越来越多关于益生元/益生菌改善肝病的报道逐渐打开了以菌治病的新世界。因此,肠道微生物群落里隐藏的潜在信息和价值是无穷的。为了更加全面地探究各类复杂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我们仍需继续深入了解某些特定的肠道微生物在参与肝脏损伤进程、改善疾病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找寻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奠定基础。现有综述报道很少同时阐述肠道菌群与急性及慢性肝脏疾病的密切关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近年来关于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肝脏的解剖结构促成其与肠道菌群形成彼此沟通的紧密网络,而肠道菌群则是调节肝脏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参与者。  相似文献   

2.
半个世纪前就有学者认识到肠道、肝脏、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肝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近年来这一观念重新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肠道菌群的改变及其相关的内毒素血症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2]。当前益生菌已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其中也包括肝脏疾病。益生菌对肠道健康及肠肝轴的影响有很多机制,包括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3.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参与NAFLD的疾病过程。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导致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加剧了NAFLD的发展。目前,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在胃肠道中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通过影响菌群的生理功能、免疫调节、菌群代谢等对肠道菌群进行调节,使肠道微生态趋于平衡,减少细菌易位和内毒素的增加,从而减轻NAFLD的程度,这可能是中药防治NAFLD新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肝脏是与肠道接触最密切的器官,接触大量的细菌成分和代谢物。各种肝脏疾病如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肝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的改变相关。这种菌群变化可能通过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相互作用影响肝脂肪变性程度、炎症和纤维化。尽管临床上大量肝脏疾病的基因组研究结果很少,但有证据表明,在肝硬化中,口腔微生物在肠道中过表达,这可能有助于疾病进展。研究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如肝性脑病等严重肝病的并发症)能够通过各种益生元,益生菌和抗生素进行有效的治疗。因此更好地了解肠道菌群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地位,可能会对这些复杂疾病提供更全面的了解,也是新疗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江荣林 《浙江医学》2021,43(13):1372-1376,1394
肠道微生态显著影响机体全身免疫系统及各脏器功能,尤其是与邻近的肝脏更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肝脏疾病影响肠道微生态,肠道微生态更是明显影响肝脏疾病的进程,当微生态失衡时可进一步加重肝脏的损伤。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将改善肠道微生态作为治疗肝脏疾病的靶点之一,本文就肠道微生态改变对各类肝脏疾病的影响及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以治疗肝脏疾病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6.
钟立萍  谢旦立  楼永良 《浙江医学》2022,44(12):1276-1280
目的研究高脂饮食对遗传易感小鼠肠肝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高脂或正常饮食喂饲野生型(WT)小鼠和肝脏特异性PTEN基因缺失(PtenCKO)小鼠10周,构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获取不同小鼠肝脏组织进行组织病理染色,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紧密连接蛋白基因Claudin-1、ZO-1的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D-乳酸(D-LA)的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调节性T细胞(Tregs)并分析其比例,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检测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结构。结果高脂饮食下,PtenCKO小鼠肝脏呈典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病理表现,肝细胞脂肪变性、小叶内炎症及肝细胞气球样变;回肠绒毛损伤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下调,ZO-1异常上调,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D-LA上调。肝脏、肠系膜淋巴结Tregs比例均上调;肠道菌群丰富度及多样性降低,肠道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肠道有益菌丰度减少,总体表现为肠道菌群失调;相同饮食组的小鼠肠道菌群构成较为相似。结论高脂饮食加重PtenCKO小鼠的肝脏损伤,引起肠道屏障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和免疫细胞Tregs比例失衡,加剧遗传易感小鼠肝脏炎症反应,加快NASH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7.
肠道菌群数量庞大,其数量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对消化系统正常结构功能与稳态平衡起重要作用。同时,肠道菌群的构成对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复杂影响,影响方面包括粘膜免疫系统、免疫应答与免疫交流。肠道菌群对机体免疫的作用也可进一步导致免疫性疾病,已有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儿童I型糖尿病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8.
肠道稳态的平衡包括肠道菌群的稳定和肠道物理、免疫屏障的稳定。在药物、酗酒、饮食、肝脏疾病等因素的作用下,肠道稳态的平衡可能遭到破坏。由于肝脏和肠道通过肝肠轴相连,肠道稳态失调能够引起肠道菌群异位,使肝脏直接暴露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攻击,加重肝脏炎症反应,引起肝纤维化,甚至诱发肝癌。因此,肝脏疾病和肠道稳态失调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特点。应用微生态制剂、抗生素及胃肠动力药改善肠道稳态失调能够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特定肠道菌种的提取与相关诊治也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通过多种途径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传统中医药治疗NAFLD的疗效受到认可,中药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防治NAFLD的作用.本研究综述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中药治疗NAFLD的机制,为临床运用中药治疗NAFLD提供...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经过肝脏黄素单3氧酶3转化为三甲胺-N-氧化物,TMAO通过诱导炎症反应、影响胆固醇代谢及血小板聚集等途径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  相似文献   

11.
高媛媛  陈琦  袁莉 《重庆医学》2023,(11):1727-173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肝轴成为调节肝脏生理的关键因子。肠道菌群分解色氨酸产生吲哚类代谢物,对肠道屏障功能、肝脏糖脂代谢和炎症反应等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就吲哚及其衍生物产生和代谢途径,其如何维护肠道稳态间接产生拮抗NAFLD作用,以及通过肠-肝轴到达肝脏直接产生抗炎和抗脂肪沉积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卓程杰  蒋春明 《浙江医学》2020,(10):1092-1096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机制在神经发育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通过神经系统病理生理过程影响脑功能和个体行为。肠-脑轴是肠道和大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肠道菌群与大脑之间的双向调控受到众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免疫系统、神经内分泌、迷走神经及肠道菌群代谢物等。肠道菌群的早期定植、塑造具有动态性和阶段性特点,影响这种早期定植、塑造的因素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其中包括母体菌群定植、生产方式、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及各种疾病等,相关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物研究阶段。部分因素可影响早期肠道菌群在特定时间窗内的分布,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靶向性肠道菌群的治疗策略对部分神经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吸收过程,可加强免疫能力和抵抗力。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可能导致多种肠道疾病。近几年,肠道菌群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愈发受到关注。本文就肠道菌群的功能及其变化对肠道疾病的影响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88-192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证明膳食纤维在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有利于维持肠道菌群动态平衡。膳食纤维为肠道菌群提供生长代谢底物,且优化了菌群代谢,肠道菌群通过酵解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的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参与机体多种信号调节机制,从而影响宿主生理病理改变。本文将对近段时间关于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更有效利用膳食纤维,优化肠道菌群代谢,防治疾病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雷超  刘志华 《广西医学》2023,(9):1089-1092+1114
肠道菌群的构成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能通过代谢通路及免疫通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靶向调节肠道菌群如粪菌移植、补充益生菌/益生元有望成为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重要手段。本文对肠道菌群失调对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可能作用机制及肠道菌群调节在轻度认知障碍靶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制订新的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肠道菌群失调存在于高血压及认知障碍患者中,肠道菌群影响人体血压水平、大脑功能和宿主行为,从而与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相关.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类中药调整肠道菌群对防治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从肠道菌群与高血压以及认知障碍的关系、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高血压合并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等角度进行综述,旨在探究...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缺血性脑卒中后肠道菌群的结构及组成会发生改变,可能会对卒中后人群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肠道菌群通过增加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及肠道通透性等机制影响疾病的进展。通过菌群与卒中相关炎症反应、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菌群对脑卒中并发症的影响和目前肠道菌群用于临床治疗的可能性对肠道菌群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应考虑到肠道菌群的影响,以免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在健康状态下具有维持肠道正常结构,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调节肠道免疫应答等重要功能.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结构或数目的改变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了解肠道菌群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有助于指导临床对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及做好预防工作.目前肠道菌群在结肠癌中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本文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菌群结构变化和致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