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间质瘤等)。消化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病,部分息肉可发生恶变,被视为癌前病变。研究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消化道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目前认为内镜下消化道息肉切除是最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已被临床推广应用,但对消化道息肉尤其巨大及无蒂息肉内镜下治疗仍有一定风险,一年来我们据消化道不同部位及息肉大小、形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进行可行性及安全性的研究。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6年2月~2006年12月间接受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0例EMR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0例患者共计156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67例,炎症性息肉48例,其他15例.术后并发症:即时出血8例,迟发性出血2例,透壁性灼伤综合征1例,均经内镜下治疗和综合治疗后痊愈,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作为一种内镜微创技术治疗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具有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朱晓蕾  陈志坦 《海南医学》2012,23(23):58-6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含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南京明基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发现的18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行ESD治疗。术前行超声内镜确认病灶的深度。结果手术全部一次性切除成功。病变长径0.8~5cm(平均1.63cm),ESD手术时间40~120min(平均75min),术后1例出血,2例穿孔,皆保守治疗后治愈。术后病理提示间质瘤2例,息肉2例,1例异位胰腺,7例上皮内瘤变,6例早癌。所有ESD切除病变全部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学资料。ESD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消化道黏膜病变(息肉、上皮内瘤变及恶性肿瘤等)及黏膜下病变(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及脂肪瘤等)。大多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内镜检查时意外发现,内镜下表现大致相似,多表现为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武  蹇贻  陈曦  吴晓英 《西部医学》2010,22(5):869-870,873
目的总结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的经验。方法72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并明确病变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确定患者无手术禁忌证后,择期选择单独直接圈套切除或EMR—L或EPMR或联合以上方法切除病变。病变标本固定、标注后送病理检查。结果EMR耗费时间为15~70分钟,平均为(30±3.1)分钟。病理结果为:息肉、粘膜肌层来源的平滑肌瘤、黄斑瘤、Peutz—Jeghers综合征、低\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异住胰腺、LST、类癌、纤维瘤。所有高级别上皮内或粘膜内瘤变的病理标本均未发现离切缘2mm内范围内存在瘤变灶。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急性和1例延迟出血,相应止血治疗后出血停止。术后无穿孔或管腔狭窄出现。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隆起型病变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吴荣深  韩冰 《四川医学》2013,34(1):89-91
目的 探讨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原因.方法利用结肠镜检查对226例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因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常见原因为息肉108例,脂肪瘤26例,平滑肌瘤12例,肠外肿块压迫12例,类癌6例,假息肉4例,腺瘤6例,癌40例,其他12例.结论 结肠镜检查对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02年12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895例,男556例,女339例,年龄7~90岁(平均52.3岁)?均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胃肠道隆起性病变,分别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处理情况?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结果:895例患者共计1 356个病灶均完整切除回收,术后病理诊断:腺瘤型息肉456例,增生性息肉252例,炎症性息肉149例,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其他病变38例?术后并发症:出血12例,内镜或血管介入治疗后缓解?发热9例,药物治疗后缓解?无1例发生穿孔?狭窄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90例行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以治疗性沟通系统的模式进行护理干预。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疼痛情况及术后镇痛剂的使用进行测评,并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不同方案进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因子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水平及术后镇痛剂的使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内镜粘膜剥离术联合治疗性沟通系统能有效改善消化道粘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的术后心理状态,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上值得继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通过内镜诊断41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病变直径在06cm~12cm。对41例病例行皮圈结扎治疗。术后1周、2周、4周分别行胃镜检查观察结扎处变化,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结果41例病例均一次结扎成功,术后1周病变完全脱落的36例,3例部分脱落,2例末脱落,2例行再次结扎术,2周脱落的5例,有效率为95.1%。结论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操作简便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包括息肉、粘膜下肿瘤及消化道腔外正常器官或病变组织的压迫,通常普通内镜检查难以判断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US)兼有胃镜和超声检查的优点,在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对于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 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粘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安全性和组织学诊断。方法内镜诊断消化道SMT82例,70例(85.4%)治疗前行超声内镜(EUS)检查。SMT位于食管45例。胃29例,十二指肠和直乙状结肠各4例。除5例囊肿外,SMT大小6~20mm。53例用双活检管道内镜行粘膜切除术(EMR),把持钳剥离SMT后,将其切除,14例(SMT≤10mm)一次性用吸引法切除(10例)或用双管道内镜直接切除(4例);10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内镜套扎,5例囊肿切开引流或抽吸囊液。结果 67例实体SMT中64例(98.5%)内镜下完全切除,2例(异位胰腺和胃平滑肌瘤各1例)病变部分残留,4周时复查胃镜发现;1例直肠平滑肌瘤,未能切除。10例静脉瘤和5例囊肿均治疗有效。平均随访13.4个月未见复发。组织学诊断平滑肌瘤49例(59.8%),颗粒细胞瘤,纤维瘤、异位胰腺、脂肪瘤和类癌共13例(15.9%),5例间叶肿瘤未做特殊染色,不能确定组织来源。82例内镜治疗11例局部少量出血,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治疗SM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可获得组织学诊断,EUS对内镜治疗SMT选择适应证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余剑平  张毅 《四川医学》2001,22(3):310-311
超声内镜 ( EUS)因集普通内镜和超声检查于一体 ,自问世以来倍受推崇。文献大多认为 ,EUS诊断肠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 submucosal elevated lesion)具有很高的准确率。但对其存在的误诊很少见报道。笔者所见 2例经 EUS误诊为胃十二指肠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并就其可能的误诊原因作一分析。1 临床资料例 1,男 ,4 7岁。上腹痛、嗳气、反酸 8年。间断服雷尼替丁和吗丁啉 ,症状缓解与复发交替。后来我院行纤维胃镜检查。镜下所见 :胃体和胃窦粘膜红疹样变 ,胃窦大弯侧粘膜局限性隆起 ,约 3cm大小 ,呈半球状 ,表面光滑 ,轻度水肿、充血 ,无糜烂…  相似文献   

14.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6例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在胃镜诊断基础上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并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观察超声内镜检查的符合率及治疗效果。结果:不同类型的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各异,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92.8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消化道隆起性疾病进行定位诊断,并能指导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接受内镜粘膜剥离术中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患有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干预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综合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干预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对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接受内镜粘膜剥离术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张莹  文琴  何向阳 《安徽医学》2013,34(10):1492-1493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局部消化道病变(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29例消化道病变(食管4例、胃13例、十二指肠1例、结肠5例、直肠6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后(6例病变位于黏膜层、2例病变位于黏膜肌层、9例病变位于黏膜下层、12例位于固有肌层),应用Hook Knife和IT-2 Knife进行ESD治疗。结果 24例成功完成ESD治疗,完整切除率达83%,病变最大直径0.4~5.0cm(平均2.7cm),手术时间15~145 min(平均75.5 min)。无1例出现术中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及术后迟发性出血;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消化道瘘和胸腔腹腔继发感染;术中消化道穿孔3例(胃窦、胃底和十二指肠),转外科急症开腹手术;术中发现1例病变部分突出腔外(胃底)和1例病变已向深部浸润(胃窦),也转外科手术。所有ESD剥离病变包膜完整,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随访15例,无1例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9.
20.
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杨建民 《重庆医学》2003,32(9):1178-1180
随着内镜和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 ,已使消化道表浅、微小肿瘤的检出成为可能。对这些肿瘤外科切除标本的组织病理学分析表明 ,绝大多数病变并没有癌的转移。日益增多的研究证实 ,对这些局限性肿瘤用内镜进行局部处理可获得治愈[1~ 5]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 ,EMR)系由日本内镜医师于 1987年首先开始应用 ,主要用于消化道平坦型和息肉样型早期肿瘤的内镜治疗。这一技术作为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的重要进展 ,由于方法简便 ,创伤性小 ,并发症少 ,疗效可靠 ,10多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 ,EMR在日本已成为消化道早期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