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方法以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消化系统不适、肌肉毒性、肝毒性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辛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他汀类药物(P0.05);抗心肌药、降压药与他汀类药物联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P0.05)。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与抗心肌、降压等药物联合应用,较易出现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肌肉毒性、肝毒性,因此,临床在为患者实施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机体素质、治疗情况等,为患者合理制定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用药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尽量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的1208例患者进行观察统计,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共110例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得出他汀类降脂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超过50岁的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大,其中51-60岁、61-70岁较其他年龄组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要高。男性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为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与其他药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选择为10mg/d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20mg/d、30mg/d剂量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及不同药物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差异。在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92例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所致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具体表现、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种类及其作用、联合用药类型。结果:92例患者中,肌肉毒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38.04%,其次是肝毒性为21.74%;易引起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是辛伐他汀片为48.68%,其次是阿托伐他汀钙片为26.32%;联合用药中,与降压药或抗心律失常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为41.30%,其次是降脂药为21.74%。结论:他汀类药物,特别是辛伐他汀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降压、降脂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连用时,容易出现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以他汀类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以及可能的原因与机制.方法 对收集到的单独或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11例患者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在骨骼肌不良反应肌酸激酶(CK)升高方面,女性与男性患者发生率分别为67%和20%;患者总体平均年龄超过65岁,多同时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73%)、糖尿病(55%);患者同时与他汀类伍用的药物种类平均多迭5.6种.结论 女性、老龄、多种药物伍用致药物间相互作用,是以他汀类为基础的降脂药物联合应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可能为其他伍用药物对共通代谢途径的竞争性抑制导致他汀类暴露增加继发肝脏与骨骼肌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均为本院收治的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患者,时间段为2018年全年,共计选择患者100例,应用回顾性分析法归类分析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用药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发生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肌肉毒性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横纹肌溶解症。其次为肝毒性患者22例,消化系统不适2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肝脏不适与消化不良。再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例,皮肤不适患者6例,呼吸系统症状4例与泌尿系统症状4例。最后为其他不良反应,有4例患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高热。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他汀类药物主要包括:辛伐他汀的有46例患者;其次为阿托伐他汀28例;再次为普伐他汀14例,洛伐他汀8例;最后为氟伐他汀4例。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联合用药主要为抗心肌药物或降压药物,主要有32例患者,其中主要为卡托普利;其次为贝特类调脂药物、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分别有20例、18例,主要分别为氯贝特、氯吡格雷;再次为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或注射剂,分别有8例,主要分别为克拉霉素、利托那韦、丹参;最后为抗糖尿病药物为6例,其中主要为格列本脲。结论他汀类药与其他药物联用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用药时要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4):96-98
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脂药物和其他药物联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他汀类降脂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所致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8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形式记录数据,分析结果。结果①86例患者中,肌肉毒性发生率可达48.84%,其次为肝毒性和消化系统,比例分别为31.39%、10.47%;②86例患者中,辛伐他汀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8.84%,其次阿托伐他汀的比例较高,30.23%;③86例患者中,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抗心肌缺血或降压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40.70%;其次与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例可达27.91%。结论他汀类降脂药物(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联合抗心肌缺血、降压、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有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特征以肝毒性和肌肉毒性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时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采用他汀类与其他药物联用导致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常见种类、临床表现及引发不良反应的常见药物等情况。结果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肌肉毒性,有20例(33.33%);其次为肝毒性,有14例(23.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药物为辛伐他汀,有27例(45.00%);其次为阿托伐他汀,有17例(28.33%);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联用药物种类为降压药或抗心肌药,有20例(33.33%);其次为降脂药,有12例(20.00%)。结论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不当可引发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类型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临床上关于降脂药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合理用药策略进行分析.方法:择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开出的800张降血脂处方,对处方中降脂药的药理特征、使用剂量、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等)、贝特类药物(如非诺贝特等)以及选择性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类药物是门诊中最为常用的三种降脂药.本院在这三类药物的使用上较为合理,大多是根据患者病情与症状给予了合理应用,其中49例(6.13%)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消化道反应(16例,36.25%)、血小板减少(18例,36.73%)、肝脏损伤(6例,12.25%)、多尿(9例,18.37%),这些不良反应均在停药、调整用量或换用其他药物后消失.各降脂药的药物利用指数均等于1,所以临床用药比较合理.结论:虽然当前降脂药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合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过敏史、禁忌症等资料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确保药物可以更加合理地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9.
辛伐他汀对脉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正规药物治疗下他汀类降脂药对高血压患者的脉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高血压患者在正规治疗基础上加或不加用他汀类降脂药治疗3个月后的脉压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脉压均有改变,但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而治疗组差异存在显著性;在血脂紊乱亚组中,其差异更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在正规降压治疗基础上使用他汀类降脂药,能更好地改善其脉压.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上可供选用的降脂药有6类(即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其他),如何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用药,使疗效达标而又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一直是困扰我们多数临床医生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研究和临床实践,选择药物时若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别与程度进行危险分层及确定治疗的目标值进行治疗,针对性强,获益大。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典型病例来看一下如何根据分型合理选择降脂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联用治疗冠心病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入我院治疗的66例冠心病患者,将单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的33例设为A组,将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联用治疗的33例设为B组,对A、B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96%,A组为81.81%,对比可知B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0%,A组为24.24%,对比可知,B组不良应率明显更低,P0.05,差异明显。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同时给予他汀类与心血管药物联合治疗临床效果理想,且用药后患者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具有在临床上积极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谷二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6,(16):2219-2220
目的:观察分析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C、HDL-C等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血脂指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老年病心血管门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使用现状。 方法 连续纳入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心血管门诊就诊的240例65岁以上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他汀类降脂药的用药人群、以及服药情况和停药原因。结果 随年龄增加,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增加(P<0.05);男性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较女性高(P<0.05);随年龄增加,坚持服药时间缩短。停药的主要原因为血脂水平正常自行停药。 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他汀类用药情况尚不十分理想,其规范化用药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常规单纯的心血管药物疗法与使用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本研究所需,对本院2016年9月至2019年3月间收治的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记录进行收集整理,选择其中接受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另外91例接受了他汀类联合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的心血管患者作为观察组。整理记录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治疗方式后,各组患者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及发生心血管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例数,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统计数据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相比对照组,其临床总有效率更高;接受他汀类药物联合常规心血管药物的治疗后,观察组临床出现急性血栓、复发心绞痛、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其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得到显著的降低。相关指标数据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常规心血管药物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临床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是对心血管病患者的一种临床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姜国攀 《吉林医学》2013,34(7):1246-1247
目的:观察血脂干预对高血压人群血脂水平及冠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450例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采取不同的血脂干预方式:A组:控制饮食、运动、服用他汀类药物;B组:控制饮食、服用他汀类药物;C组:控制饮食,观察各组患者血脂干预前后的血脂水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3年,A组2例及B组1例因肌痛,C组2例因不能坚持退出观察。最终结果三种方式对血脂的干预各项结果较干预前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以A组加用他汀类降脂药血脂下降更为明显,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点时冠心病发生率明显降低,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饮食、运动及口服他汀类降脂药均可使高血压人群血脂降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但以控制饮食加运动联合他汀类口服降脂药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他汀类降脂药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为使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往往采用加大他汀类药物剂量的方法。但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加,肌病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本研究旨在观察化痰通脉汤联合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多种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以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多种西药而引发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并对其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肾功能损害及过敏等其他不良反应相对较低。联合用药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和多种西药联用后易使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临床应注意药物配伍禁忌,以预防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正确使用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并发生不良反应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由统计分析得知,联合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呼吸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其中皮肤、消化、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过敏反应、重要脏器损害发生较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联合使用较易导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会增加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做好防范工作,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尽量避免与利尿类药物、乙醇类药物及抗酸剂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评价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阿托伐他汀为关键词搜索的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报告80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80例阿托伐他汀所致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多于女性(P<0.05);年龄>60岁者所占比例为81.25%;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以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为主;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30 d内。结论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针对高危患者给予严密监控,积极预防,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折麦布在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疗效.方法:通过高脂血症患者单独服用依折麦布或联合服用强化他汀类降脂药,监测血浆胆固醇的改变,评价其降血脂效果.结果:依折麦布单用或联合应用均能有效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论:依折麦布是一种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它能有效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不仅具有强大的降低LDL-C作用,还可以减少他汀类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