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115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7例)。2组患者均给予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神经及调节血压、血脂、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丙二醛(MDA)、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及治疗后7、15 d,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 d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后1 d(P <0. 05);治疗后1、7 d,观察组患者血清NSE、S100B、MDA及8-OHd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 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后1 d(P <0. 05);治疗后1、7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7、15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 <0. 05),2组患者治疗后15 d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后7 d(P <0. 05);治疗后7、15 d,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溶栓和非溶栓人群的情况.方法 收治发病在0~4.5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79例,其中175例接受了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组),104例拒绝溶栓治疗(非溶栓组).分析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入院24 h、7 d NIHSS评分、24 h内出血风险,主要考量的临床结果为90 d mRS评分,定义0~1分为预后良好.结果 时间窗内接受溶栓的比例为62.7%.65%的溶栓患者DNT时间控制在60 min内,在90 d mRS评分中,溶栓组获得良好预后的比例要大于非溶栓组,OR值为1.776(95%可信区间为1.088~2.901).但是24 h出血比例,溶栓组要大于非溶栓组(7.4%vs 0,P=0.002).结论 尽管使用阿替普酶溶栓会增加出血风险,但是在时间窗内的溶栓能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的临床预后.基层医院在建立溶栓绿色通道及缩短DNT时间需要继续优化改革,普及溶栓知识、正确认识溶栓获益及风险能使更多人群接受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阿替普酶使用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0.9mg/kg)和观察组(0.6mg/kg),每组7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及治疗后的颅内出血情况、不良反应及出血时间。结果:两组各时点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对比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14d,观察组的颅内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发生比例及出血平均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剂量的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率及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管新生相关指标变化,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结果:治疗14 d后,观察组的NHISS评分为(6.23±0.97)分,低于对照组的(10.36±3.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DL评分为(75.48±2.01)分,高于对照组的(67.92±2.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MP-2(217.52±24.58)pg/mL、MMP-9(193.67±22.47)pg/mL、VEGF(348.57±39.75)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144.25±18.15)pg/mL、(113.62±14.05)pg/mL、(195.64±22.54)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调节血管新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使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NIHSS评分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率分别83.3%、96.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NIHS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护理体会,改进护理措施。方法: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收治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早期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前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肢体功能情况,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及护理。结果:38例患者平均治疗25.6 d,存活37例,其中日常生活能自理的28例,死亡1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治疗前后给予精心的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为静脉溶栓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析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本院2017年06月到2018年0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20例,设定其为试验组,并对其采用阿替普酶开展静脉溶栓治疗,另选取往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以作参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卒中量表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的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用药治疗措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0.
急性脑梗死最重要的治疗措施是尽早再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改善临床预后。而溶栓疗法是当今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和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可迅速恢复梗死区的脑血流、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我院于2010年10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伴脑水肿患者加用甘油果糖静滴及20%甘露醇;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以耐受。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阿替普酶在基层医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共100例,在发病4.5h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结果治愈47例,显效+有效48例,合并出血好转3例,合并脑疝拒绝治疗离院1例,死亡1例。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影响预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对实施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将兴国县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作为观察对象,对91例患者均实施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采用双盲分组法将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两组,针对4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46例试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D-二聚体(D-D)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急性脑梗死患者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血浆凝血酶时间(PT)水平、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INR水平相对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显著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的过程中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能强化溶栓治疗的效果,增进护患沟通,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溶栓后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比较护理前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情况、生命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0%(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0%(23/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00%(1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应用在阿替普酶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姚小兵 《黑龙江医学》2021,45(5):523-524
目的:对比巴曲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洛阳市第十一人民医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收治的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将采用巴曲酶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A组,将采用阿替普酶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B组.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指标、生活自理能力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总有效率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SE、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低,且B组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高,且B组较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巴曲酶,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机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研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0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26例给予瑞替普酶,24例给予阿替普酶溶栓。分别观察溶栓前及溶栓4h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率、血气分析、3d后螺旋CT肺动脉成像的变化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比较二者的溶栓效果。结果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溶栓后有较好的疗效,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应用瑞替普酶对急性肺动脉栓塞进行溶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等同于阿替普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组间的NIHSS评分、M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对于研究组而言,其NIHSS评分(9.21±1.33分)、MRS评分(2.22±0.33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2.00%、牙龈出血率:4.00%)指标均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分别:11.22±1.56分、4.32±1.56分、12.00%、14.00%),P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提高其预后效果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42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21例)、非溶栓治疗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非溶栓治疗组患者(P<0.05);溶栓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后24h、7d、14d及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且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药物选择阿替普酶,对照组选择尿激酶,分析对比阿替普酶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脑血管再通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尿激酶,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缓解疾病给患者未来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