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14日是今年医改新方案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截止日。据互联网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怎么看待新医改方案”的调查显示.1/4的被调查者反映“看不太懂”.40.8%的人表示对医改新方案实施效果不乐观,更多的网友则是抱怨向公众征求意见的一个月时限太短。 相似文献
2.
3.
“看病难看病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保障制度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三大体制分析“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社会各界非常关心的问题。关于“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和破解方法也是见仁见智。 相似文献
5.
6.
卫生部部长陈竺:辩证看待“看病难看病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病难看病贵的说法,其实很笼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看病难比较确切的意思是,病人看病就医要走很远的路、花费大量的时间、耗费很大的心血,才能来到比较满意的医院或看上比较认可的好医生。用卫生经济学的概 相似文献
7.
在短期内新建很多大医院和大量增加医护力量都不现实的情况下,北京市推出一系列措施,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潜力,提高效率,方便就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挂号难、住院难、手术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影响到农村居民实现医疗保障需求的实现,也构成束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新农合的视角,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依旧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予以分析,并就如何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出相应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期,世博园区内各参展单位及公共服务点都具备一本《病媒生物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是由上海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为保证世博会运营期间病媒生物控制保障工作,预防及降低虫媒传染病事件发生特别向世博局赠送的《指南》,并希望本书能有助于园区内各展商及公共服务单位能充分重视和做好病媒生物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处理好医疗数据中个人信息的保护和医疗数据的有序使用,是当今大数据医疗的重要使命。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化在医疗领域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然而,医疗信息化为居民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医疗数据的安全性问题也一直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大数据时代,医疗数据对于医疗科研领域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 相似文献
11.
12.
13.
老百姓常说:不怕挣得少,就怕走得早。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健康是什么?健康是躯体、心理、社会人际适应和精神道德上的良好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相似文献
14.
正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到77岁中国人筋骨强壮有力量行走在今天的中国街头,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长者比比皆是。然而,时间若是倒退70年,景象完全不同——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不足今天的一半。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综合指标。1949年,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8岁,2018年增长到77岁。节节攀升的数字,见证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飞跃。"人生七十古来稀"曾是国人对长寿的奢侈向往,如今这早已成为街巷寻常。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15.
16.
大众若能多学习一世自我保健知识,及时转变健康观念,大力增强预防意识,自觉杜绝“大检查”“大治疗”,如此“里应外合”“劲往一处使”,或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7.
根据科学方法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应不低于150岁。然而,有许多人活不到这个年龄的一半。即使是无疾而终、得以颐养天年的人,一般也只能活到八九十岁。为什么许多人的生命活动在人类自然寿命的中段就嘎然而止?当然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科学方法推算,人类的自然寿命应不低于150岁。然而,有许多人活不到这个年龄的一半。即使是无疾而终、得以颐养天年的人,一般也只能活到八九十岁。为什么许多人的生命活动在人类自然寿命的中段就嘎然而止?当然是因为疾病和衰老。人何以会衰老呢?目前科学界提出的衰老理论比较庞杂,但为人们逐步认同的一点是,人体组织细胞衰老是人的机体失去生命活力和死亡进程加快的关键因素,而组织细胞的衰老又与血液的微循环不畅有关。祖国医学认为,瘀血是“百病之始”、“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体衰老及多种衰老性疾病,一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公立医院改革”5年来首次位列各项任务之首。国务院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4张的地区,原则上不再扩大公立医院规模。这意味着,公立医院在总体规模和单体规模层面都将“瘦身”。公众最关注的是,公立医院控制规模是否会加剧“一床难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论证了不同类别“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新医改的解决举措,发现解决绝对“看病难”和客观“看病贵”切实可行,有望短期见成效,解决相对“看病难”和主观“看病贵”还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