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消法,一般是指运用有消导或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气、血、痰、食、水、热、寒等所结成的病邪,使之渐消缓散的治疗方法。《伤寒论》中的消法,主要用于痞证、小结胸证、气滞腹胀等证。现归纳于下,以供临症参考。 一、清热消痞法 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本法适用于热痞证。症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或兼烦渴,苔黄,脉数。痞证与小结胸证病变部位均在心下(胃脘部),鉴别要  相似文献   

2.
临床多从肝胆、脾胃论治痞满、反酸等脾胃系统疾患,在门诊跟师过程中发现此类病人多伴见夜卧不安,导师常以黄连、远志、石菖蒲、合欢皮等养心安神改善睡眠。在《伤寒杂病论》中太阳病变证之痞证篇中,张仲景用泻心汤及其加减治疗诸"痞",其"泻心治脾胃"实为"泻心而治肝之郁热",是"实则泻其子"五行制化理论的临床运用。临证运用"泻心"之法治疗脾胃病,需要谨慎审察辨别,切不可滥用。"泻心"以助调肝,进而治疗脾胃疾病,需辨明其为肝气犯胃、郁久化火的实证方可运用。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痞证"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痞证"的概念及形成原因作了简要论述,探讨了<伤寒论>"痞证"的类证鉴别,分别从热痞、寒痞、寒热痞3方面重点讨论了痞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痞证的分类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仲景《伤寒论》对痞证的论述, 将痞证分为热痞、热痞兼表阳虚、呕利痞、水饮食滞痞、胃虚痞、痰痞、气痞等七类。并根据其共同发病机理,探讨其治疗方法。着重探讨半夏泻心汤对各类痞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系汉·张仲景治疗痞证的主方之一.《伤寒论》149条(赵本)云:“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云:“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由于原文叙证简单,未言病机,故后世医家对此阐发,各有见解,以致后学者临证时莫衷一是,难以把握。本文试从以下两方面谈谈  相似文献   

6.
文章将胸痹伴有痞满证候者命名为"心痞证",并对胸痹与痞满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中医方面,寒邪凝滞、饮食不节、正气耗伤及思虑过度为其常见病因;西医方面则与非甾体类抗炎药、寒凉败胃的中成药及部分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有一定相关性。病机上,中医方面与心脾相关、心胃相关理论密切联系,心与脾胃在位置上毗邻、并有经络相连,阴阳相乘、五行相关,藏象方面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情志相关;西医方面胃心综合征等的提出也提示心与脾胃联系。在临证过程中以顾护脾胃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多种措施保护脾胃,如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西药、时间医学的应用、顾护脾胃之品的使用等,并运用自拟宁心消痞方治疗"心痞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慢性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吕文亮教授从事脾胃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胃痞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吕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可为脾虚、肝郁等,但湿热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之一。临床从湿热论治胃痞,以清热化湿法为基础,兼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8.
失眠从胃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的治疗方法较多,笔者依据《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结合临证经验,列举了食滞胃脘、痰热中阻、中焦痞结、中焦虚寒、胃阴亏虚等5种“胃不和”而导致失眠的证型,并提出临证当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全理遣方,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劳绍贤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的临证用药经验,并加以推广。[方法]通过日常跟诊、记录典型病例、查阅相关文献,从经验方药方面论述劳教授运用岭南道地药材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其用药经验和自拟良方进行总结,并附验案加以佐证。[结果]劳绍贤教授根据岭南地理环境及岭南人体质特点,以传统中医药辨证与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临证善用岭南中草药治疗内外科疾病。湿热与毒互结所致慢性肝炎,当治以疏肝健脾、清热解毒,选用田基黄;湿热与瘀滞搏结所致慢性前列腺炎,当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选用广东王不留行;湿热气滞互结所致胃脘痛,当治以清热祛湿、理气止痛,选用救必应;湿温发热当治以透热解表、芳香化湿,选用土茵陈;热毒互结所致实热肿痛,当治以清热凉血解毒,选用肿节风;瘀滞所致胸胁痛,当治以疏肝和络止痛,选用铁包金配穿破石。验案一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胁痛(气滞血瘀证),治宜清热化湿、理气通瘀,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菖志"加减,方中重用铁包金和穿破石。验案二诊断为胃痞(脾胃湿热证)、牙痛(胃火炽盛证),治宜清热化湿、泻火消肿,方用"清浊安中汤合藿香"加减,其中重用肿节风治疗后均获得良效。[结论]劳绍贤教授针对岭南地域气候特点及人群体质,提出"湿热与滞、瘀、毒互结"之病机,因地制宜采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内外科杂病,临床疗效显著,其经验及验方值得推广以造福更多患者。  相似文献   

10.
周勇  魏盼  周小康 《中医学报》2019,34(2):248-251
《伤寒论》所称"心下痞"即患者自觉心下痞满不舒,按之濡或硬,无疼痛症状。痞证之根本病机为中焦气机壅滞,脾胃升降失和。《伤寒论》中关于心下痞的"泻心汤"有五种,分别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及附子泻心汤。五方均主治痞证,然各方所治主证之病机有所差异: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生姜泻心汤主治太阳少阳并病之胃虚不化水热痞;甘草泻心汤主治少阳阳明并病之胃虚痞;大黄黄连泻心汤主治寒郁化热,热邪壅聚之热痞;附子泻心汤主治热痞兼阳虚之证。五证虽均以痞为患,但病机不同,立法处方也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11.
吴滇主任中医师系杭州市名中医,临证40余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CAG是一种以胃黏膜萎缩变薄、腺体减少或消失,黏膜肌层增厚,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与饮食不洁、精神过度紧张、幽门螺杆菌感染、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免疫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隐痛、饱胀、不适、口干、腹泻、便秘等.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可归属中医"胃痞"、"胃脘痛"范畴.吴老师临证,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采用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之法治疗CAG,取效良好.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现将吴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胃痞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内经》中称为"痞"、"痞塞"、"痞隔"等,临床常见饮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六型,而其中以痰湿中阻型最为多见,本病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患者表现为病情反复,缠绵难愈,鉴于此,冯全生教授认为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职是本病主要机理,并认为"通法"是治疗本病的大法,在临床治疗上屡见奇效,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痞证辨治原文16条,方剂10首,其理法方药一直为临诊者所遵循。笔者认为,欲更好地掌握运用这一理论方法,必须深究其病机、治疗之奥义。“清”“浊”二字,实贯穿于痞证的因证辨治理论之中。现略作分析,供同道参考。病机要点:清浊相干痞,临床证候以心下满硬而不舒,按之濡软而不痛为特征。“心下”乃胃脘之部位,中焦之分野。脾与胃,一脏一腑,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为用,转运枢机。一旦脾胃受伤,或邪气阻  相似文献   

14.
对张仲景治疗痞证(心下痞)方进行分析归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治疗痞证的配伍规律及加减方法.泻心汤类方的配伍方法主要有配伍清热化湿药、温里祛寒药、降逆止呕药、泻火通便药、补气健脾药等;临床治疗慢性胃肠病可加理气止痛药、健胃消导药、制酸药、活血化瘀药、补气养血药等.与西医药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药在治疗痞证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研读、分析《伤寒论》中与痞证相关条文,厘清痞证的病因病机、类证鉴别及辨证治疗,并进一步探究张仲景遣方用药特点,以裨益临床。  相似文献   

16.
何天有教授在近40年的临证实践中注重经典,不断继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临证思想和学术特点.强调针灸临证应重视和恰当应用中医辩证思维方法,并灵活确立针灸理、法、方、穴、技;在气机气化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形成了"微通、温通、强通"的"中医通法"治疗思想;继承古代灸法思想,强调针灸与中药并重并用,创立何氏药物铺灸疗法和"留灸"理论,丰富了针灸临证思想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7.
以心下痞、失眠为切入点,从引起原因、诊断、防治、预后等多方面分析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找出慢性胃炎在预防、诊断、治疗中的优化策略。从病症统一的角度分析中西医慢性胃炎的优化治疗思路。心下痞且失眠症患者中患有慢性胃炎的概率为99%,从心下痞及失眠的角度防治慢性胃炎有很强的实践及指导意义。诊断上,因为慢性胃炎与失眠、心下痞有高度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心下痞或者失眠症状的概率为99%,所以从失眠、心下痞入手,判断慢性胃炎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治疗上,以中医失眠、心下痞症为抓手,可以将慢性胃炎分成痰湿中阻证、湿热阻胃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5个证型,可以适当地运用加减变化对应的方剂进行治疗;预防上,因慢性胃炎发病与情志、饮食、饮酒等高发因素关系密切,饮食的合理化、情志中和化、运动适当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降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王克穷主任医师,谙熟经典,临证善用经方。其临床应用大柴胡汤具有以下使用指征:①小柴胡汤证兼见便秘者;②按之心下满痛者;③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④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临证中具备上述任一条,即可应用本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疾病的理论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收集病案,从病因病机、脉诊、用药探讨连建伟教授治疗肝郁脾虚证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并附胃痞、腹胀、失眠、血精属肝郁脾虚证的病案以佐证。[结果]连建伟教授认为肝郁脾虚证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证型,依据四诊合参,只要病机符合,均可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连教授善于通过左右关脉诊断肝郁脾虚证,肝郁多为左关弦、小弦,脾虚多为右关虚、缓;用药轻灵,如疏肝之柴胡多不过6g,若肝郁甚,则加香附、佛手等;健脾多以白术、茯苓,用量的多少视肝郁与脾虚病机的轻重,法度严谨。所选胃痞、腹胀、失眠、血精等四则病案,皆辨证为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法,方以逍遥散灵活化裁,取得较好疗效。[结论]连建伟教授运用疏肝健脾的临床经验丰富,临证以患者情志以及左、右关脉为依据,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者,皆可运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方以逍遥散化裁。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痞证、奔豚、蓄血三则病证与现代临床联系紧密.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病理变化为邪犯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等疾病,临证当与胸痹(如心梗)、结胸(如急腹症)、脏结(如胃肠道肿瘤)等鉴别;奔豚的病因包括被寒、惊恐、肾虚、忧思,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与现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脏功能不全、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脑血管栓塞及脑神经功能障碍等疾病十分相似,治疗时当从心、肝、肾等相关脏腑入手;蓄血是瘀血的一种,是外感病过程中瘀热互结的病变,病变部位不限于下焦,可涉及三焦、全身经脉及其相对应、相络属的脏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