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前来就诊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9例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分组治疗,急性期(n=29)、静止期(n=30)和恢复期(n=30),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的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 3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急性期针灸组评分为(24.8±5.1)分,静止期针灸组评分为(25.1±4.8)分,恢复期针灸组评分为(25.0±5.3)分;治疗后急性期针灸组评分为(48.2±4.7)分,静止期针灸组评分为(45.6±3.2)分,恢复期针灸组评分为(41.9±5.2)分,两组之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急性期痊愈率为79.31%,显著高于静止期(70.00%)与恢复期(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止期痊愈率明显优于恢复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显著,且越早进行针灸治疗,患者的预后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芳  邱泽亮  林彬 《广东医学》2005,26(1):118-119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应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5 3例 (观察组 ) ,与同期采用以激素为主的西药疗法患者 4 9例 (对照组 )进行比较 ,观察疗程与疗效。结果 观察组愈显率为 96 2 % ,对照组愈显率为 71 4 % ,两组的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疗程疗效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针灸治疗明显优于以激素为主的西药疗法 ,且病程越短 ,疗效越佳。  相似文献   

3.
王敏 《右江医学》1995,23(2):79-79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5例疗效观察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附院针灸科王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眼斜”,属中风症的中经络,笔者从1986年以来采用针与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男26人,女19人。年龄...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针灸科常见病,笔者从2003年3月~2005年6月,选择在本院门诊治疗的89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中医辨证为风寒袭络),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与针刺配电磁波谱治疗仪对照组(下简称对照组)进行疗效与疗程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选择 1 0 8例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 ,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临床实践表明 ,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选择108例患,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对照观察。结果,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组。临床实践表明,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显疗效。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发病较急,单侧受累,于数小时或1~3d内达高峰。究其原因,西医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如果受冷、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可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水肿、脱髓鞘乃至轴突变性,从而出现相应面神经失支配的各种症状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络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犤1犦。病延日久,气血不足,气虚不能上承于面,阴血难以灌注阳明、少阳经脉,致面肌失却濡养而枯槁萎缩,终至口眼歪斜,难以恢复犤2犦。本病病位在阳明经筋…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通常发病较急,单侧受累,于数小时或1~3 d内达高峰.究其原因,西医认为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如果受冷、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可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水肿、脱髓鞘乃至轴突变性,从而出现相应面神经失支配的各种症状表现.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面神经麻痹亦称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神经内科多用激素、抗病毒、扩血管及神经营养药为主进行治疗,但疗效并不甚理想。本人自2000~2004年问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42例,其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重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1.
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采用牵正散加减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40例单纯用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20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7.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牵正散加减配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偏振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8例患者,针灸配合偏振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痊愈20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9.5%;结论:针灸配合偏振光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作“口僻”,又称为“口眼歪斜”,是临床常见病,治疗方法多样,但对于久治不愈、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的陈旧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治疗较为棘手。针灸疗法对于陈旧期面瘫具有独特疗效,笔者搜集了近十年来关于针灸治疗陈旧期面瘫的临床资料归类分析以供探讨。1单一方法治疗1.1针刺治疗田青乐[1]取患侧攒竹、太阳、迎香、四白、地仓、夹承浆等穴,持毫针快速反复散在浅刺上述穴位皮肤,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将毫针快速刺入穴位内2mm~3mm。留针30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31例患者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3例。路…  相似文献   

14.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歪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较多见,男性多于女性,通常呈急性起病,往往在晨起洗漱时发现口角漏水,或进食时食物存积于齿龈间,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下或耳后处疼痛,一侧额部面颊有木僵感额纹消失,患侧眼睑闭合不全,露齿,吹口哨,皱额,蹙眉均不能,病侧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鼓气时病侧口角漏气,鼻唇沟平坦。治疗上采用中药口服与针刺疗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资料与方法 诊断标准突然发病,临床表现为一侧口眼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少数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头面部疼痛,严重时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  相似文献   

16.
<正>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我们采用尼莫地平配合针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特总结6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口癖”。临床资料分析 1.性别:男70例,女30例。年龄:7岁至57岁,其中7岁l例;25至40岁89例;45岁3例;46至57岁7例。 2.病程:l至7天的80例,8天至1月的15例,1月以上者5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4%和8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腹针疗法(治疗组)和针刺疗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1.2%,对照组痊愈率68.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疗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期患侧腹针有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痊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20.
腹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针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作用。方法将6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腹针疗法(治疗组)和针刺疗法(对照组)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1.2%,对照组痊愈率68.7%,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痊愈病例疗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急性期患侧腹针有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提高痊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