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与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数(EOS%),探究二者与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方法收集六安市人民医院呼吸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住入院被诊断为AECOPD的患者,依据入院时查血常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分为EOS2%组(阳性组)和EOS≤2%组(阴性组)。测定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天数等指标比较并分析。结果阳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显著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呈正相关(r=0.401,0.356,0.304,P0.05)。阳性组患者的外周血EOS%与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呈正相关(r=0.362,0.376,P0.05)。阴性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住院天数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人数等指标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ECOPD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与外周血EOS%在评估AECOPD患者气道炎症方面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两者正相关,对于判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炎症情况、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及预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的相关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收住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入院24 h内血常规、CRP、PCT、ESR、肺功能相关指标、住院天数等,并随访记录其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和1年病死率。分别据入院时EOS百分比是否大于2%分为两组,EOS百分比>2%为EOS阳性组,EOS百分比≤2%为EOS阴性组。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共入选AECOPD患者209例、健康体检志愿者20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的EOS百分比及EOS计数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P=0.258)。EOS阳性组100例,EOS阴性组109例,两组间在入院前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BMI、吸烟情况、COPD病程、FEV_1/FVC%、FEV_1%pre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OS阳性组住院天数较EOS阴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患者出院后的1年随访中,EOS阳性组出现AECOPD的次数高于EOS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EOS阳性组1年病死率低于EOS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OS阴性组较EOS阳性的AECOPD患者感染重、住院时间延长,后续1年内EOS阳性组的急性加重次数高于EOS阴性组。AECOPD患者外周血EOS能够帮助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外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其临床转归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入住的5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以其入院时血清嗜酸性粒细胞2%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非嗜酸性粒细胞组(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低于2%)与嗜酸性粒细胞组(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并等于2%)。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以及激素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为(11.4±0.8)mg/L,明显低于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29.2±1.7)mg/L(P0.05);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0.00%,略低于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的2.86%(P0.05);非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3±0.7)d,长于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组患者的(8.6±0.3)d(P0.05)。结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较高的AECOPD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提示血清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作为评判AECOPD病症预后的一项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陈星如  朱涛  王导新 《四川医学》2020,41(12):1249-1255
目的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型AECOPD患者(EOS-AECOPD)与非嗜酸性粒细胞型AECOPD患者(NEOS-AECOPD)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AE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是否≥3%和/或≥0.3×109个/L分为两组,即EOS-AECOPD组和NEOS-AECOPD组。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单因素统计方法明确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指标,对差异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9例AECOPD患者,其中EOS-AECOPD组122例,NEOS-AECOPD组18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发热、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中性粒细胞比例(NS%)、中性粒细胞计数(NS)、淋巴细胞比例(Lymphocytes%)、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s)、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沉(ESR)、血浆白蛋白(ALB)、住院时间(LH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S%和Lymphocytes%与AECOPD患者血EOS水平具有独立相关性。结论 NS%和Lymphocytes%是影响AECOPD患者血EOS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与NEOS-AECOPD患者相比较,EOS-AECOPD患者NS%明显下降,Lymphocytes%明显升高。这些数据表明气道病毒感染可能是嗜酸性AECOPD的主要病因。非嗜酸性AECOPD与气道细菌感染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张森  刘华  闫立萍  罗天雯 《医学研究杂志》2022,51(8):121-125,60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percentage of eosinophils,EOS%)与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FeNO)及气道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甘肃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16例AECOPD患者,收集患者病史、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指数、体重指数)并检测血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及FeNO。以EOS%≥2%为界值,将血EOS%≥2%的患者设为A组(嗜酸型AECOPD),血EOS%<2%的患者设为B组(非嗜酸型AECOPD)。首先用t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比较A组与B组患者一般资料、FeNO、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根据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描述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血EOS%的关系。结果 A组与B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FeNO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EOS%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水平呈负相关(r=-0.425、rs=-0.376、rs=-0.342,P均<0.001);血EOS%与FeNO水平呈正相关 (rs=0.399, P<0.001)。结论 AECOPD患者血EOS%与 FeNO呈正相关,EOS%升高可能会导致气道嗜酸性炎性反应增强,使得FeNO水平也显著升高;血EOS%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呈负相关,血EOS%与气道细菌感染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后的症状缓解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科技城医院AECOPD加重患者140例。根据入组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B-Eos)分为两组。A组为B-Eos≥2%的患者,B组为B-Eos<2%的患者。入组时收集相关资料,对AECOPD患者予以相应治疗,随访治疗后的1周、 1、3及6个月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及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后mMRC评分和急性发作变化。结果 140例患者经1年随访共98例患者完成本项研究。这些患者中基线B-Eos≥2%的患者占45.1%。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mMRC评分整体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时间点、分组与时点间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示在1周、1个月这2个时间点mMRC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再住院率分别为41.6%和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Eos≥2%的AECOPD患者经治疗后mMRC评分下降较快。表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能预测AECOPD患者短期内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诱导痰细胞分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不同组群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共选取84例慢阻肺患者,根据诱导痰细胞计数分为嗜酸粒细胞炎症组(A组)和非嗜酸粒细胞炎症组(B组),A组EOS%≥3%,B组EOS%3%,给予信必可都保320 ug/9 ug 1吸,12小时一次。疗程半年。分别记录患者治疗起始、治疗8周、治疗半年的肺通气功能、CAT评分等数据。结果诱导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患者肺功能、CAT评分明显相关。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的A组患者FEV_1(1.20±0.23 VS 1.35±0.32)、FEV_1%pre(65.32±8.3 VS69.52±5.3)、CAT评分(27.1±3.5 VS 18.4±3.6)均显著好转,并能保持稳定状态,而B组患者中,虽然肺功能、CAT评分也有一定的改善,但P 0.05,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型气道炎症的慢阻肺患者具有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指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50例。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值分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的患者为阳性组2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住院疗程,治疗7天后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C反应蛋白(CRP)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血氧饱和度,疾病的严重程度(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阳性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C反应蛋白(CRP),住院天数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的患者的住院疗程短,动脉血气及CRP改善快,临床疗效好,提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对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陈炜  毛玉  邱昌明  周林路  童敏   《四川医学》2018,39(2):169-172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与手术预后的关系,以及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77例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伴有鼻息肉的患者,根据术后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程度,将其分为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复查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嗜酸性粒细胞组和非嗜酸性粒细胞组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型患者较非嗜酸性粒细胞型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差,易复发,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可作为判断术后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许丽瑶  安金  付冬琴 《当代医学》2022,28(10):35-37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在不同病理分型中的比率差异。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变应原阳性皮肤测试及病理检查,根据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含量分为中性粒细胞型组(n=25)和嗜酸性粒细胞型组(n=47),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各指标与细胞水平、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情况。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主要症状和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型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中性粒细胞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体组织病理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占比会影响局部组织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程度,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局部组织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唐先发  沈颂科  王红艳  李卉 《安徽医学》2019,40(12):1350-1352
目的探讨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药疹临床特征、肝酶的关联性。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收治住院的60例药疹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健康管理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以0.5×10~9/L为界,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正常患者(23例)与升高患者(37例)。检测两组对象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评估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肝酶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的患者中,病程≥7 d、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比例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升高患者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高于正常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疹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R~2=0.346、R~2=0.295,P<0.05)。结论药疹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疾病临床病程较长、黏膜受累和肝功能损害相关,且与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谷草转氨酶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型和中性粒细胞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临床特点及病死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慢阻肺急性加重作为第一诊断的51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至2020年1月1日。根据外周血细胞计数将患者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2%)、中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5%或白细细胞计数11×10~9/L)和寡细胞组急性加重组(不满足上述两种情况)。进行三组临床特征的比较,并对影响患者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510例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180例,中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273例,寡细胞急性加重组57例。与中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相比,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发病时间短,心力衰竭比例低,机械通气、抗生素联合使用、静脉糖皮质激素应用比例低,住院时间短,住院病死率低(均P0.05)。共有485例患者完成随访,中位随访41个月。以嗜酸性粒细胞急性加重组作为参照组,中性粒细胞急性加重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更高(HR=1.691,95%CI1.205~2.373,P=0.002)。结论同嗜酸性粒细胞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有更为严重的临床特征,且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3.
和新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32-32,72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肺功能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40例非重症成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过敏性鼻炎分为合并组(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35例)和哮喘组(单纯支气管哮喘患者105例)。将哮喘组中32例无过敏原检测结果的患者去除后,根据过敏史及过敏原检测结果将哮喘组患者分为过敏性哮喘组(38例)和非过敏性哮喘组(35例)。比较合并组、哮喘组、过敏性哮喘组及非过敏性哮喘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_1/FVC)]、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对合并组和哮喘组的FeNO、EOS%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FeNO、EOS%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价值。结果合并组FeNO和EOS%水平均高于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组FEV_1%pred、FEV_1/FVC分别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组FeNO和EOS%水平均高于过敏性哮喘组和非过敏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过敏性哮喘组FeNO和EOS%水平均高于非过敏性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合并组FeNO与EOS%水平呈正相关(r=0.551,P<0.05)。哮喘组FeNO与EOS%水平呈正相关(r=0.240,P<0.05)。FeNO诊断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最佳临界值为71.65μg·m~(-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40%、80.00%。EOS%诊断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最佳临界值为3.2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90%、71.40%。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患者FeNO和外周血EOS%明显升高,两者水平呈正相关。检测FeNO、EOS%有助于支气管哮喘合并过敏性鼻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痰细胞学检查对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AECOPD患者进行痰液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并于治疗前后完善肺功能检查。结果:AECOPD患者痰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轻度与中度COPD患者痰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淋巴细胞及嗜酸细胞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嗜酸细胞比例升高(P〈0.05),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FV1明显改善(P〈0.05)。吸烟与不吸烟患者比较未见痰细胞学差异(P〉0.05)。结论:AECOPD患者痰细胞分析以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为主.随疾病程度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升高。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的COPD患者嗜酸细胞比例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低密度粒细胞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AECOPD患者72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6例,设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完成两组外周低密度粒细胞水平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分为异常组与正常组,统计两组住院率、1年再住院率及1年病死率;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AECOPD患者外周低密度粒细胞与预后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AECOPD患者外周低密度粒细胞为(13.14±3.24)%,高于对照组(2.34±0.63)%(P0.05);观察组患者中28例不同外周低密度粒细胞表达异常,异常组住院率、1年再住院率及1年病死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AECOPD患者外周低密度粒细胞水平与预后存在负相关性(r=-0.646,P=0.023)。结论AECOPD患者外周低密度粒细胞呈高表达,且与预后存在负相关性,加强外周低密度粒细胞测定能反映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张玉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59-2360
目的:研究顺尔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对于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哮喘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布地奈德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顺尔宁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指标、疗效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肺功能检测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顺尔宁配合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小儿哮喘患者的肺部功能,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外周血细胞中嗜酸粒细胞水平与老年危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存预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到2016年9月ICU及RCU入住的318名AECOPD患者,这些患者既往明确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病合并呼吸衰竭需要入住ICU或者RCU进行治疗。根据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水平分为Eos%>2%组和Eos%≤2%组。统计一般临床特征、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并发疾病、机械通气情况、住院时间及死亡率等及各项指标差异。结果:Eos%>2%组共45人,Eos%≤2%组273人。Eos%>2%组和Eos%≤2%组住院时间为:(13.98±4.38)d vs(16.96±9.11)d,死亡率:11.1%vs 27.5%,有创通气使用率:18%vs 3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AECOPD需要入住ICU的患者,嗜酸粒细胞大于2%具有更短的住院时间,更低的有创机械通气使用率,更低的死亡率,嗜酸粒细胞水平作为生物标记物有助于判断预后及指导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外周血EOS水平分为三组,Ⅰ组(EOS计数<100个/μL)55例,Ⅱ组(200个/μL≤EOS<300个/μL)40例,Ⅲ组(EOS计数≥300个/μL)27例。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入院24 h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EOS、EOS百分比(EOS%)、C反应蛋白(CRP)、住院时间及费用、抗生素及激素使用时间。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有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WBC、NEU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NEUT%高于Ⅱ组、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NEUT%与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OS%、CRP绝对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对本地区成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08例广东地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成年人患者,收集并对比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血清变应原、鼻内镜、鼻窦CT及术后组织病理等检查结果,按照鼻息肉病理学特征分为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39例)和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69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的预测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其预测价值。【结果】广东地区成年人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36.1%,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占63.9%,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组在合并变应性鼻炎比例、合并哮喘比例、外周血IgE水平、双侧后组筛窦总分、筛窦上颌窦比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等指标较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百分比是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的独立预测因素,当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的截断值为0.275×109/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2.5%,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的截断值为4.32%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4%和73.9%,两者均具有中度的预测价值。【结论】广东地区成年人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以非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为主,与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只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