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目前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中存在的监管控制、医疗质量、医患矛盾、信息安全风险,建议通过制定互联网医院制度标准规范、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体系、构建互联网医疗信息安全体系,推动互联网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疗机构间的信息沟通壁垒,也为化解有限医疗资源与保障公民健康权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但在“互联网+医疗”服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存在的监管问题也随之凸显。系统性分析了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存在的患者隐私权难以保障、立法滞后、监管主体及责任不明确等现实问题,针对性提出了对患者身份信息“去标识化”、严格“互联网+医疗”行业准入以及明确监管主体责任等措施,以期促进“互联网+医疗”领域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不断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互联网技术运用日益成熟。以四川省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医疗监管模式存在的针对性不强、监管局限以及监管滞后等问题,从设计监管理念、监管模式、平台服务以及监管要点等方面对政府监管方式进行了阐述。同时,对未来监管平台建设提出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强化医疗平台责任、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打造统一的卫生行政执法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医疗作为当前热门领域之一,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成为推动医疗服务体系创新的新兴力量。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尚不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一现状不仅存在着潜在的医疗服务风险,也为互联网医疗自身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本文从服务体系、技术产品体系、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支付体系4个方面出发,对互联网医疗的监管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的互联网医疗监管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我国互联网医疗合法、有序发展提出完善意见。方法:基于3家医疗机构实地调研,分析我国互联网医疗的运行机制,并就当前互联网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结果:互联网医疗服务在技术上已逐步实现,能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对分级诊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前互联网医疗在医保报销、服务区域分配、电子处方审核、电子病历及病案档案保管、运营监管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建议:出台有关互联网医疗的法律法规、逐步完成互联网医疗与医保报销制度的接轨、由政府统筹进行服务区域划分、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  相似文献   

6.
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3种模式出发,针对"互联网+"对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促进和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适合"互联网+"特点的医疗服务模式,阐述了建立数据资源安全可控、数字身份可信、多边协同可达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技术基础,探讨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利用多种方式融合的互联网+医疗监管架构等建议,为完成相关协同和监管职能提供了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快速发展,政府要求各主管部门建立省级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以管理辖区内开展互联网医院业务的医疗机构。根据目前各省(区、市)的监管情况,针对现行平台的不足,设计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存储系统。系统采用基础平台+应用服务的模式,引入新的信息存储与审查机制,建立可拓展、可融合的医疗信息管理系统架构,使互联网医疗活动的监管更加隐私、安全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医疗服务是我国“互联网+”战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布局,也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为促进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良好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支付政策,文章梳理并分析了美国Medicare关于互联网+医疗服务支付的地理条件、服务范围、支付方式与利益分配,并从准入和监管两方面提出了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医保支付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9.
聚焦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医联体的医疗质量管理,归纳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区域医联体的医疗质量管理存在的矛盾问题,提出了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机制,组建内部融合新体系,开发医疗质量管理举措,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多渠道引进发展资金等共5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同时,展望了医疗质量管理一体同质、医疗质量监管实时可控、医疗服务流程快捷安全、医疗数据信息共享可知的互联网+区域医联体医疗质量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医务人员视角探讨“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风险,提出应对措施,以更好的为公众健康服务。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关键知情人访谈法和比较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 “互联网+”上门医疗服务模式存在人身安全、特殊医疗和信息安全等风险。结论 建议开发专项医疗意外险和交通意外险,建立准入和监管体系,推广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在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在地区层面搭建线上公示和纠纷处理平台,同时针对性开展医务人员法制知识和信息安全培训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匿名标准化病人的方法,设计4种测试场景,选择8家互联网医疗第三方平台,对《银川市互联网诊疗服务规范(试行)》12项合规要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平台存在违规提供线上首诊服务、药事服务不规范、问诊过程和质量存在漏洞、未能严格执行患者实名制等问题。对此,建议加强行业自律,统一监管规范,打通数据壁垒,鼓励创新,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建立适应互联网行业特征的互联网医疗监管机制,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专家访谈、实地观察、类比推理,发现问题,研究监管机制。结果互联网医疗存在机构、人员、患者、病症、技术、信息、信用、救济等问题,互联网医疗监管应将事前引导与准入监管并重;事中检查与整改自纠并重;事后惩戒与教育指引并重。结论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要坚守医疗质量安全底线,强化行业自律规范运营,使监管手段与行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医院的建设与发展,有助于盘活存量医疗资源,提高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难点问题。作者简要描述了我国互联网医院建设和运营现况,详细分析了现阶段互联网医院在运营管理、配套政策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建设主体、监管主体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为互联网医院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医疗"作为新生事物,近年来出现快速发展态势,正在改变公众的就医体验,也必将带来医疗体制的变革。但是由于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模式还并不完善,实践中面临许多现实挑战,因此也存在许多争议。本文对我国"互联网+医疗"的发展现状、监管法律和政策体系、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尝试提出完善"互联网+医疗"监管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大步进军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颠覆式地改变我们的医疗保健方式。与此同时,互联网医疗所引发的相关问题不少。当医学技术遇到互联网技术,这种跨领域的相遇势必会震动到医学、法律学和伦理学的许多方面。例如,互联网医疗应当如何规范监管;互联网医疗服务是否仍应坚持传统医疗"以患者为中心"原则;互联网医疗服务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问题;互联网医疗如何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远程医疗服务管理规范(试行)》3个文件,对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形式、治疗规范、监管方式和法律责任界定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营造了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开启了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新阶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充分响应政策要求,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模式与内容,按照四川省互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一套支撑互联网医疗应用的医院共享交互服务管控平台,为医疗机构在开展互联网医疗实践中安全规范地开放医疗数据接口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医院数据库资产进行治理,构建以医疗健康服务资产为基础的平台,有效管理互联网医疗应用接入的认证、配置、授权、监管、预警和分析,辅助医院高效、安全、可控地满足互联网医疗应用接入需求.结...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的政策落地,互联网医保基金的监管是互联网医疗与互联网医保衔接所面临的监管核心问题.由于我国医保基金监管较为薄弱,互联网医保基金的监管也应给予更高的关注.文章从分析完善互联网医保基金监管的必要性出发,结合互联网医保基金监管存在的困境,从立法试点先行、完善医保患者身份识别、提高互联网医生准入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卫生》2020,(1):89-89
为了适应新挑战、新要求,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工作”,由省级牵头研究推动“互联网医疗”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工作。各市卫生行政监督执法机构从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中小型医疗机构、医养结合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中心、口腔诊疗机构等医疗机构中,结合区域特点,自主选择一项开展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推动各级卫生行政监督执法机构继续深化全省医疗美容行业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并要求各地各级按照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的现状。方法 利用数据分析法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相关试点医院的互联网纳保支付服务量整体呈增长趋势,满足了患者线上医疗服务的需求,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部分情况有待解决。结论 建议完善相关政策及规范,理顺互联网纳保支付的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同时对于大数据互联互通以及医保智能监管的建设也需尽早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