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与肌电图对于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以期获得高频超声对于此类痰病诊断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0例临床疑似为CTS,且行高频超声及肌电图检查的病例,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6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运用超声对两组成员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并比较.结果 60例患者肌电图检查异常考虑为CTS 54例,与手术结果比较,灵敏度94.5%,特异度66.7%,诊断准确率89.7%;高频超声检查异常54例,考虑CTS 50例,另有4例为正中神经其他病变,与手术结果比较,灵敏度93.1%,特异度1oo.o%,诊断准确率93.1%.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S组与对照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横截面积(CS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与神经肌电图检查联合应用可以提高CTS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对腕管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8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38只手腕和40例无腕管综合征志愿者的80只手腕行动态超声检查,在腕管桡尺关节、豌豆骨及钩骨水平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及其扁平率(长径与短径之比)。结果: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正中神经在豌豆骨的截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测量正中神经的截面积是诊断腕管综合征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4):472-473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腕管综合征(CT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患侧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CTS组,健侧腕部腕管处正中神经作为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腕管处正中神经的内部结构、回声、有无局限性膨大,取横断面及纵断面测量所有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横断面积(CSA)、扁平率(FR)、肿胀率(SR)。结果:正中神经受压处变细,束状结构不清晰,腕横韧带近端即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局限性肿大,回声减低,42例CTS患者患侧正中神经与健侧正中神经比较,患侧正中神经CSA、FR、SR较健侧明显增大,并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正中神经CSA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呈负相关(γ=-0.482)。结论:超声能动态观察正中神经卡压征象及其周围结构情况,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高频超声、磁共振扩散加权神经成像技术(DW-MRN)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CTS患者14例(17只手腕,CTS组)和健康志愿者13例(正常对照组,19只手腕)。两组行DW-MRN扫描,由2位阅片者独立测量腕管内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并同时行高频超声测量横截面积(CSA)。采用Student t检验检测CTS组和正常对照组腕管内正中神经CSA 和ADC值的差异,并进行ROC分析。 结果 CTS组与正常对照组腕管内正中神经CSA 和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CTS组CSA的ROC曲线下面积较ADC值高(AUC>0.8),两者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W-MRN对CTS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与目前临床公认的高频超声诊断效能相当。  相似文献   

5.
程跃跃  余方芳  马列  邹春鹏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1):114-117,126, 126
目的 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CTS患者53例(80个腕部)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42例(84个腕部)为对照组。应用SWE技术测量两组正中神经(豌豆骨水平、钩骨钩水平)以及腕横韧带(豌豆骨水平、钩骨钩水平)的剪切波速度(SWV),比较两组间差异。绘制ROC曲线,对SWE技术的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比较轻型及中重型CTS患者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正中神经剪切波速度、腕横韧带剪切波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豌豆骨水平、钩骨钩水平)、腕横韧带(豌豆骨平面、钩骨钩平面)剪切波速度诊断CTS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48、5.19、5.00、5.48m/s,AUC为0.813、0.866、0.751、0.837,敏感度为71.3%、77.5%、67.5%、81.3%,特异性为73.8%、85.7%、73.8%、79.8%。中重型CTS患者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剪切波速度均高于轻型CTS患者。结论 应用SWE技术检测正中神经及腕横韧带剪切波速度在CTS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SWE技术能对腕管综合征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对诊断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48例(单侧)CTS患者,用高频超声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所有病例均行腕管切开减压术,术中直视下采用游标卡尺测量钩骨钩水平的腕横韧带厚度,评价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的准确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其测定腕横韧带厚度的诊断阈值,计算敏感性与特异性,探讨超声检测CTS患者腕横韧带于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的厚度与神经传导检测的相关性。结果:在钩骨钩采用超声和术中测量CTS患者的腕横韧带,分别为(0.42±0.08) cm和(0.41±0.06) 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2, P>0.05),表明超声可准确测量腕横韧带。钩状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与神经传导取最佳截点0.385 cm,灵敏度为0.775,特异度为0.788。豌豆骨水平腕横韧带厚度的最佳截点为0.315 cm,灵敏度为0.950,特异度1.000。豌豆骨及钩状骨位置处腕横韧带的厚度与腕-示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 SCV)、腕-中指SCV均呈负相关性。结论:高频超声测量腕横韧带厚度协助诊断腕管综合征可能是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2):180-182
目的:分析对比高频超声与肌电图在腕管综合征(CTS)诊断中的优缺点,减少漏诊,为临床诊断CTS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对临床怀疑有CTS的48例病人(95只手),采用高频超声对腕管处(选取3点,即:腕横纹上方4 cm处、腕横纹中点处、腕管出口处,必要时加测病变神经)正中神经进行扫查,测量截面积,以>9 mm2为阳性,并与常规肌电图结果进行对比,找出高频超声与肌电图在诊断CTS中的优缺点。结果:高频超声对CTS的诊断基本与肌电图相符合,但高频超声对CTS急性期的诊断较常规肌电图敏感,在明确CTS的具体卡压部位时较肌电图有明显优势。结论:高频超声诊断CTS方便、有效、可以明确卡压部位,而且与常规肌电图相互验证、互为补充,可减少CTS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8.
超声技术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在腕管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19侧腕管综合征患行腕部超声检查,在桡骨远端、豌豆骨及钩骨平面测量正中神经轴径及截面积,计算正中神经肿胀率(MNSR)及正中神经扁平率(MNFR)。【结果】上述患中,13例15侧正中神经在进入腕管处增粗,腕管内正中神经回声模糊,而外膜回声增强。计算正中神经肿胀率为1.1~3.4:1(平均2.32:1),在钩骨钩平面,正中神经扁平率为1.5~5.4(平均3.6)。以术中所见情况为标准,超声诊断符合率79%。【结论】超声检查具有直观、无创、价廉、操作简单等优点,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明确病因及治疗方式的选择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昀  王娆  诸寅  王丽华  杨卓 《中国医刊》2012,47(10):77-78
目的 探讨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99例以上肢感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腕管综合征及颈椎病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利用肌电图检查结果分析腕管综合征以及颈椎病的诊断.结果 经过肌电图检查,有168例患者出现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显著延长,提示正中神经卡压.诊断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者31例,诊断为腕管综合征者168例,诊断为腕管综合征合并神经根型颈椎病者13例.仅从临床症状及体格检查诊断腕管综合征误诊率为7.14% (12/168),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误诊率为38.71% (12/31);腕管综合征患者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为(8.29±3.52) ms,显著长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2.14±0.73)ms.结论 肌电图可通过判断正中神经的卡压情况对腕管综合征进行诊断,同时可为腕管综合征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继红  邢威  姚颖 《现代医学》2012,40(2):216-217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常规方法对206例CTS患者行肌电图(EMG)和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共检502块肌肉,其中64例(31.1%)CTS患者EMG呈神经原性损害,表现为拇短展肌可见自发电位57例,运动单位平均时限延长62例,多相波增多59例,单纯相72例,混合相113例,干扰相21例。共检测神经1 338条,正中神经神经电图检查异常率为100%。其中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时(DML)延长214条(55.9%),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异常141条(36.8%),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325条(94.5%),诱发电位波幅降低265条(77.1%)。结论:CTS患者以中年以上女性多见,常为双侧病变,以右侧为重。神经肌电图检测诊断CTS较为敏感,表现为正中神经SCV轻度减慢或诱发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DML延长,MCV异常,拇短展肌EMG呈神经原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腕管综合征48例临床和肌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腕管综合征(CTS)是由于上肢正中神经分支在腕管处受到压迫而造成的病征,临床较常见,易误诊为颈椎病等。肌电图检查有助于CTS的早期诊断。现将我院1993年至1996年确诊的48例CT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48例,其中男17例,女3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55例CTS患者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以及小指展肌和拇短展肌的肌电图。结果:55例患者86侧神经做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率及动作电位异常率分别为87.2%和94.2%,尺神经感觉传导速率及动作电位异常率分别为5.8%和12.8%,腕部刺激小指展肌和拇短展肌的DML异常率分别为2.3%和70.9%,大鱼际肌和小鱼际肌的EMG异常率分别为41.9%和4.7%,尺神经与正中神经等各项电生理检测指标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的电生理检测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症状型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腕管综合征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组选取49例SSc患者,对照组选取30例健康人,应用高频超声分别测量腕管豌豆骨水平处的正中神经截面积(median nerve area,MNA),正中神经横径(median nerve transversal diameter,MNT)以及正中神经前后径(median nerve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MNAP),计算正中神经扁平率(median nerve flattening ratio,MNFR)同时记录病程、类型(弥漫型或局限型)及皮肤受累阶段(水肿期,纤维化期,萎缩期)。结果 SSc患者正中神经横截面积,正中神经横径,正中神经扁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中神经前后径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扁平率与病程呈正相关,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3。结论高频超声在早期诊断无症状型SSc患者腕管综合征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为支配区功能障碍的一组症状和体征,是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高频超声对手腕部神经和肌腱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肌腱的损伤、正中神经的病变,特别是腕管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更有其独到的优势。本研究对18例患者行高频超声检查,显示其腕管结构,进一步掌握对于本病的诊断方法,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腕管综合征的神经肌电图。结果52.8%的腕管综合征的病例正中神经在腕以下段感觉神经传导波幅降低或消失,90.3%的感觉传导速度减慢;84.7%的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潜伏期延长,33.3%的CMAP波幅降低;54.2%的病例拇展短肌神经源性损害表现。对8例针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正常的患者,进行了刺激环指,比较相同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的潜伏期之差值,有6例差值大于0.4ms。结论不同神经支配的相应肌肉、正中神经支配的拇展短肌肌电图、同侧正中、尺神经传导对比的神经电图检查,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刺激环指比较同等距离正中神经与尺神经潜伏期的差值是早期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检测正中神经改变对腕管综合征(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经临床和神经电生理检查诊断为CTS的患者108例作为CTS组,另取同期该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试者行超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受试者各参数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参数对CST的诊断效能。 结果?两组二维超声结果显示,CTS组正中神经DW、CSAW值高于对照组(P?<0.05)。超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结果显示,CTS组豌豆骨水平正中神经的弹性模量均值(WEmean)、前臂区距离腕横纹上5cm处正中神经弹性的弹性模量均值(FEmean)及该平面同一目标区域内正中神经与指浅屈肌的弹性模量均值比(FRatio)高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WEmean、FEmean、FRatio诊断CT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0.768和0.752,敏感性分别为83.17%(95% CI:0.798,0.907)、79.32%(95% CI:0.712,0.856)、72.38%(95% CI:0.705,0.822),特异性分别为78.33%(95% CI:0.831,0.916)、82.15%(95% CI:0.792,0.879)、67.29%(95% CI:0.710,0.813)。结论?超高频剪切波弹性超声成像可准确反映正中神经硬度,从而为CTS临床诊断提供一种无创、简便的方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肌电图检查在腕管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鉴别诊断意义。方法对39例临床诊断为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肌电图检查,包括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和针极肌电图检查。结果 39例患者中,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减慢、感觉潜伏期延长48条,正中神经感觉电位波幅下降38条,运动远端潜伏期延长34条。正中神经F波潜伏期延长12条,10条拇短展肌出现神经源性损伤。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为腕管综合征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能对正中神经肘部病变、臂丛损伤、神经根病变及周围神经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能排除上述神经病变,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2种检测方法 对腕管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0例(50只腕)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18只腕经手术治疗)分别进行高频超声和神经电生理检查,按病程长短分组,统计在病程不同阶段2种检查的阳性率,手术患者则与手术结果 相对照,通过各检测指标观察和对比2种检测手段的优越性和局限性.结果病程0.6~1年的患者中,电生理检测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患者术前超声发现腕横韧带增厚(9例)、腕管内腱鞘炎(4例)、腱鞘囊肿(3例)、正中神经有瘤样改变(2例),手术证实与超声及电生理检测相符.结论 高频超声与神经电生理检查2种检测方法相互弥补各自不足却不可互相替代,可从不同角度对CTS作出诊断和评估,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而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涛  冯泽平  梁珍玲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3):85-86,F0003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检查对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CTS确诊患者40例(59只手腕)为观察组,另取40例59只无CTS症状的手腕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日本ALOKA3500、美国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探头频率为8-13MHz,检查条件设为小器官。结果CTS患者正中神经在豌豆骨水平截面积(CSA)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观察组的扁平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高频超声检查的诊断敏感度为80.4%,不及常规的电生理诊断敏感度;超声可以动态成像,无痛无创,费用较低。结论高频超声应该结合电生理诊断CTS,并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腕管综合征(CTS)患者进行正中神经掌支纤维(PCBm)肌电图检测及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S),探讨CTS患者PCBm的电生理异常,阐明PCBm肌电图检测在CT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测确诊为CTS的50例患者为CTS组,并以30名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NCS检测。记录正中神经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Amp)、远端潜伏期(Lat)、运动传导速度(MCV);记录指3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Amp、Lat、感觉传导速度(SCV),同时进行PCBm肌电图检测,观察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TS患者(100%)均出现正中神经传导检测异常,主要表现为CMAP远端Lat延长(P<0.01),指3 SCV减慢及Lat延长(P<0.01),显示为正中神经腕部损伤;其中20例(29只手,45.3%)患者PCBm SCV减慢(P<0.01),Lat延长(P<0.01),提示PCBm损伤。结论: CTS患者常出现PCBm损伤,PCBm损伤可作为传统CTS神经电生理检测的补充,可做为CTS超出腕部损伤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