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与浓缩红细胞(concentrated red blood cells,CRBC)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大量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FFP与CRBC输注比例为1:1(比例单位为100 mL:1U)的49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时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抽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来我院生产后出现产后大出血的患者180例,患者的产前凝血功能、血常规比较无差异,将1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按照输入新鲜冰冻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分为低血浆组(FFP:RBC=1:2.5)、中血浆组(FFP:RBC=1:1)和高血浆组(FFP:RBC=1.5:1),对比分析三组患者输血后24h的凝血功能和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患者的悬浮RBC和冷沉淀输入量无明显差异;大量输血24 h后,低血浆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Fbg)含量降低,中血浆组和高血浆组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红蛋白(Hb)均降低,中血浆组优于低血浆组和高血浆组;三组患者在24 h内输注的RBC和冷沉淀的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输血时,血浆(FFP)和红细胞(RBC)的比例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以1:1的比例输注,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还能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比例在创伤大输血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37例创伤大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比例不同分为A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27例,B组(1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1.5)41例,C组(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24例以及D组(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45例,比较四组患者输血后效果以及对预后影响。结果:经过观察四组患者输血情况看出,输血前四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别(P0.05),输血后发现D组患者PT、APTT以及INR水平均高于A组与B组(P0.05);四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别(P0.05);D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量明显比其他三组低,SOFA评分高于其他三组(P0.05);A组输注浓缩红细胞量比其他三组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大输血患者采取合适输血比例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水平,其中1.5浓缩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2比例效果更好,提高预后效果,促进疾病稳定。  相似文献   

4.
林新梅  刘红  王洪远 《重庆医学》2017,(30):4252-425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量输血时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凝血功能正常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2015年内输注红细胞大于10 U且输血前凝血功能正常的患者90例,根据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比例,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5;B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0:1.0;C组30例,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为1.5:1.0.比较3组患者大量输血前后血常规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以及住院时间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3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病死率最低.(2)3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中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升高,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3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比较:A组患者输血后的PT、APT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患者输血后PT、APTT较输血前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凝血功能正常的大量输血患者,按红细胞和血浆的输注比例1.0:1.5进行输注,将有利于预防发生凝血功能障碍,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大量输血治疗患者给予血浆与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对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7年1月~与浓缩红细胞(cRBC)输注治疗,按照FFP、cRBC输注比例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输注FFP:cRBC=1:1,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输血后,丙组患者的a PTT、PT明显短于甲乙两组患者,Fbg水平明显高于甲乙两组患者,甲、乙组与丙组对应凝血指标水平两两相比差异明显(P及住院时间每两组对应指标相比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 05)。甲、乙、丙三组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 05)。结论 以FFP:cRBC=1:1的比例输注对大量输血患者效果最佳,有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合理使用新鲜冰冻血浆(以下简称FFP),节约血源;减少不良输血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发生。方法通过对我院2007年11月1日-2008年4月30日成分输血及FFP输血合理性的统计分析,并与三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强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找出目前我院成分输血中存在的问题。结果FFP使用率28.69%,远远高于先进国家,不合理使用率高达88.83%。结论加强FFP输血管理,降低FFP使用辛,防止FFP滥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估高/低比例(≥1∶2/<1∶2)输注血浆及红细胞对创伤后需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的疗效。方法系统性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时间为2009年1月~2016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患者24 h及30 d死亡率、24 h生存率。结果纳入5篇文献,共计1024例患者,两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显示,高比例组患者24 h死亡率明显降低(OR0.35,95%CI[0.25,0.48],P<0.00001);高比例组患者30 d死亡率仍明显低于低比例组(OR0.55,95%CI[0.41,0.75],P=0.0001);高比例组患者24 h生存率也显著提高(HR2.34,95%CI[1.46,3.73],P=0.00001)。结论输注高比例血浆及红细胞可显著降低创伤后需要大量输血救治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提高患者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对产后大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血浆组、中血浆组、高血浆组),每组30例。比较三组患者血液制品输入量及凝血功能指标。结果:三组冷沉淀及红细胞输入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三组凝血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h后,低血浆组PT值、APTT值均高于中血浆组与高血浆组,Fbg值低于中、高血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在输血时,血浆及红细胞比例过低,易促使血液稀释性降低,应以1∶1的比例输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血浆、浓缩红细胞不同比例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2例大量输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C组各31例。A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B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C组采用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比较三组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后,A组APTT、PT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IL-10、TNF-α水平低于B组和C组,且B组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短于B组、C组,且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浓缩红细胞1∶1输注应用于大量输血患者可降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和炎性因子水平,以及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和血浆、浓缩红细胞1∶3输注效果,且血浆、浓缩红细胞1∶2输注效果优于血浆、浓缩红细胞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与红细胞(RBC)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70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按FFP∶RBC为1∶2.5比例输血,观察组按FFP∶RBC为1∶1比例输血,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小板(PLT)水平、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高于输血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低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P与RBC按1∶1比例输注用于产后出血患者可改善其凝血功能指标、PLT水平,降低炎性因子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失血患者输入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的临床效果.方法 按照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输入比例的不同,将45例创伤性失血患者分成3组,每组15例,A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B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1~1∶2,C组输入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观察三组患者输血前后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输血前三组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后24 h,A组Hb、Plt、APTT、PT-INR无明显变化,FIB水平高于输血前,且明显高于B、C组输血后(P<0.05);B组APTT、PT-INR较输血前明显延长(P<0.05),C组输血后较输血前Plt降低,APTT、PT-INR延长,FIB水平降低(P<0.05).三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高比例输入救治创伤性大失血患者,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84-86
目的探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输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50例,依据新鲜冰冻血浆与红细胞悬液输注比例分为低比例血浆组17例、中比例血浆组21例、高比例血浆组12例。监测输血前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不同比例血浆-红细胞悬液输注组患者输血前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量输注血浆和红细胞悬液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APTT、PT均显著延长,Fbg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血浆组APTT和PT也有所延长,但延长时间短于低比例血浆组,Fbg浓度也有所降低,同样减少幅度低于低比例血浆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比例血浆组患者其APTT、PT和Fbg与输血前相比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临床输血时,应避免血浆和红细胞悬液比例失调,低比例血浆可诱发血液低凝现象产生,以血浆∶红细胞悬液为1∶1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和红细胞比例输注对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科因手术需要大量输血的91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输注的血浆和红细胞比例的高低分为高比例组15例,中比例组32例,低比例组44例。比较三组患者输注24 h后的血常规、凝血功能指标,患者预后情况,血液制品的输注总量。结果三组患者输注前后血红蛋白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LT)计数,与输注前相比,输注后中比例组和低比例组均显著降低(P<0.05),低比例组输注后PLT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65.2±36.2)×10~9/L比(94.2±53.4)×10~9/L、(92.5±40.3)×10~9/L](P<0.05)。输注后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凝血酶原时间均较输注前显著延长(P<0.05),中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低比例组[(15.2±5.3)s比(21.5±9.2)s,(20.4±10.3)s,P<0.05];输注后低比例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输注前显著升高(P<0.05),低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中比例组[(50.6±9.2)s比(37.5±10.5)s、(42.6±10.1)s,P<0.05];输注后低比例组国际标准化比值较输注前显著升高,低比例组显著低于高比例组和中比例组[(1.66±0.51)s比(1.10±0.16)s,(1.23±0.16)s,P<0.05]。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红细胞输注量、血小板输注量以及冷沉淀的输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比例组血浆的输注量显著高于中比例组、低比例组[(2 544±651)m L比(1 395±432)m L、(310±29)m L,P<0.05],中比例组显著低比例组(P<0.05)。结论对于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按照中比例输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输注血液成分的总量,而且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而且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方法与与特征。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站成分科接收并进行获取血液标本120例,并采用标准化流程获得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探究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制备方法与要点。结果研究中通过对获得标本、离心操作以及分离观察,分析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制备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操作要点。结果显示,制备准确率为100%,离心破碎率为1.66%,明显优于常规制备离心操作的破碎率。结论针对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的制备需要优化其操作流程和制备方法,提高制备的准确率,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为后期患者病情的诊断提供帮助和检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时,确保离心、分离、速冻及储存条件符合国家标准。方法控制离心转速、离心力、刹车时间及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储存条件,使其各项指标符合标准。结果本人自调入成分供血科至今所制备的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结论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是确保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的血浆、冷沉淀、红细胞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需大量输血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24h内输注血浆、冷沉淀、红细胞比例分为3组,高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中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和低比例组28例(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观察两组患者输血后凝血功能变化、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记录死亡率。结果低比例组、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后FIB均显著低于输血前,低比例组输血后24 h FIB为(1.28±0.31)g/L低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PT、APTT、TT分别为(18.76±5.34)s、(42.39±7.59)s、(38.06±6.18)s高于中比例组和高比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24 h后PLT为(67.52±43.69)×109、(89.68±42.54)×109显著低于治疗前,中比例组、高比例组输血24 h PLT分别为(89.68±42.54)×109、(96.63±52.10)×109均显著高于低比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期间可按照血浆/冷沉淀/红细胞≥1:1:1输注比例行输血治疗,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单采新鲜冰冻血浆(FFP)与手工FFP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判断比较适合的方式制备冷沉淀。方法随机抽取该站32份单采FFP与32份手工FFP进行冷沉淀,在凝血法的基础上,检测两种血浆的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以及合格率。结果单采FFP的平均凝血因子Ⅷ含量为(142.0±0.2)IU/ml,手工FFP的平均凝血因子Ⅷ含量为(96.0±0.8)IU/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采FFP中凝血因子Ⅷ合格有30份,不合格2份,合格率为93.75%;手工FFP中凝血因子Ⅷ合格有28份,不合格4份,合格率为87.50%,两组间的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采FFP更适合于制备冷沉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如何对严重创伤患者更加科学、有效地实施大量输血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患者长期的生存状态,一直是备受全球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理想的输血比例和输血模式在不断发展,并在许多方面存在争论,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解决。当前对严重创伤复苏的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创伤患者大量出血有其显著特点,应当重视早期改善凝血功能障碍,并按循证医学所能提供的目前最好的证据进行创伤复苏。  相似文献   

20.
林嘉  何屹 《四川医学》2007,28(7):766-767
目的研究现代新鲜冷冻血浆(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对严重创伤大出血患者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5~2006年收治的严重创伤输注红细胞悬液(RBC)患者,根据是否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回顾性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FFP用量、RBC用量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结果非控制组FFP用量(6.3±4.0)U、RBC用量(25.1±7.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2.8%,感染率59.6%;控制组FFP用量(2.7±5.1)U、RBC用量(21.5±8.4)U,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9%,感染率4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组病死率13.2%,非控制组病死率14.9%,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现代FFP输注适应证标准,不仅直接减少FFP用量,而且由于有效纠正了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从而减少了RBC制品用量,并显著降低严重创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