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时段内诊疗的90例肝硬化患者予以回顾分析,统计患者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状况。结果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出血率(65.71%)较高于阴性出血率(34.29%),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阳性率(64.29%)较高于阴性率(35.71%),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和幽门螺杆菌感染间呈现正相关,即根除感染是预防出血的关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108例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源性糖尿病等状况与Hp感染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无相关性。Hp感染所致的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Hp感染使肝硬化患者血糖升高明显,易于并发糖尿病。结论:根除Hp可预防肝性脑病和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但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不必进行积极的Hp根除治疗,而应注重肝脏本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160例AMI患者(AMI组)及50例无明确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史患者(对照组)的HP感染率,观察AM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并分析HP感染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同时对160例AMI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结果 AMI组90例(56%,90/160)患者检出HP阳性,明显高于对照组(42%,21/50)(P<0.05)。HP感染与AMI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等冠心病危险因素无关(P>0.05),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等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8/160)AMI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了上消化道出血。HP阳性与HP阴性AMI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和上消化道出血事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冠心病相关,但HP感染不能预测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HP感染与AMI患者3个月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致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3月~2010年3月就诊于葛洲坝中心医院的3398例口服阿司匹林的冠心病患者采用C-14尿素呼吸试验(C-14-UBT)进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入选对象分为Hp阳性组及Hp阴性组,随访1年,观察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对Hp阳性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除Hp治疗后,另选取112例Hp阳性患者与之对照,两组继续服用阿司匹林,随访观察1年。结果 Hp阳性组1902例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103例(5.42%),Hp阴性组1496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42例(2.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03例出血患者抗Hp治疗后,101例根除Hp,再服用阿司匹林,上消化道再出血3例(2.97%),而对照组112例Hp阳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为6例(5.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p感染可增加冠心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根除Hp治疗能有效降低该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状况以及与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关联。方法:肝硬化患者406例,采用ELISA法检测HBV—M及抗HCV,PCR法查HBV—DNA和HCV—RNA,金标法查Hp—cagA。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TY1001HP测试仪,如≥0.1dpm/molCo2判定为有Hp活动性感染;血氨采用比色法。胃镜下取胃窦及胃体黏膜组织2块,行HP的组织学涂片检查。选117例HP感染的肝硬化高氨血症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4例,给予枸缘酸铋钾、克拉霉素及替硝唑进行根除治疗。对照组53例用乳果糖治疗。用PCR法对肝组织进行HpDNA扩增分析。结果:Hp在慢性肝病中的感染率(47.2%)明显高于对照组(24.7%,P〈0.01)。Hp阳性组中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6.4%(4/11例),对照组为60.0%(6/10例),对照组肝性脑病的发生率高于治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行Hp根除治疗后,治疗组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Hp阳性组出血率为40.2%(47/117例),阴性组出血率为13.7%(18/131例),两组出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非静脉曲张破裂出血Hp阳性率60.5%(26/43例)高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Hp阳性率53.8%(35/65例)。肝源性溃疡组Hp的感染率为60.9%(39/64例)与非肝源性溃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3例患者肝组织中扩增出Hp的16SrRNA基因。结论: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中Hp阳性率明显增高;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源性溃疡的发生与Hp感染有关,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存在Hp感染。慢性肝病并有Hp感染的患者根除治疗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肝病及其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已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的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P<0 .01);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对有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行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感染后果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国内报道尚少[1].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与肝硬化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并初步阐述其发生机制,为肝硬化患者感染Hp后是否进行常规根除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儿童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组和65例非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组同时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和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Hp抗体来判断Hp感染情况,所有患儿均行电子胃镜检查。结果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组和非上消化道出血患儿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59.18%、18.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上消化道出血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64-1665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将收治的15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记录入院后第一次血氨结果,根据胃镜了解静脉曲张和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发病情况,对所有患者进行胃黏膜尿素酶试验和13 C尿素呼气试验,两者均阳性为HP感染,分析HP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PHG的关系,对不同Child分级血氨的影响。结果:无静脉曲张的HP感染率54%,轻度静脉曲张的HP感染率52.4%,中度静脉曲张的HP感染率45.5%,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静脉曲张的HP感染率76.5%,与前三组比较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PHG的HP感染率46.7%,轻度PHG的HP感染率48.1%,重度PHG的HP感染率72.1%,重度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不同Child分级之间血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不同Child分级之间血氨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增加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HGB)及肝性脑病(HE)发生风险,因此,针对肝硬化伴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PHG或血氨升高患者,检测HP,感染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除HP,有利于降低上消化道出血(HGB)及肝性脑病(H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现状及与消化性溃疡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内镜表现及Hp感染情况.结果 H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性别、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的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Hp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Hp现症感染检出率为59.1% (65/110),Hp阳性组消化性溃疡的检出率为73.8% (48/65),高于Hp阴性组(55.6%,2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A、B、C级患者的Hp阳性率分别为54.4%、61.5%、64.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门脉高压性胃病均无关,但是为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分为观察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2例和对照组(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6例。对患者进行抽样检验,取腹水、血、尿、咽位置样品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检验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液感染、咽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腹水感染,尿感染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总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的机率显著高于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提示临床可通过预防感染降低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陈浩  郑君杰 《安徽医学》2003,24(3):36-37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明确诊断为肝硬化的 82例患者的消化性溃疡、肝功能、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病因等状况与HP感染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HP感染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及肝硬化病因无相关性。随着肝功能损害的加重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加重 ,HP感染率逐渐下降。结论 对伴有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不必进行积极的根除HP治疗而应该关注于肝脏病变本身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观察肝硬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性及其对病情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肝功能的减退,ChildA组,ChildB组,ChildC组HP的感染率逐步升高,CagA、VacA阳性率也逐步升高,ChildC与各组比较HP的感染率,CagA、VacA的阳性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排空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提示肝硬变患者与对照组比较HP的感染率及其菌株无显著差异,胃的排空与HP的感染无关,肝脏功能状况与HP感染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苍南地区部分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 ,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对苍南沿海地区部分上消化道疾病患者Hp感染率的分析 ,以期了解该地区Hp感染的特点 ,为根除Hp作参考。1.1对象对1999年7月1日~2001年4月1日因上消化道症状在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的胃病患者 (1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铋剂和抑酸剂者 )1559例进行了Hp检测。1.2检查方法患者作胃镜检查当天空腹接受14C -尿素呼气试验 (14C -UBT) ,并同时取胃窦粘膜做快速尿素酶试验。两项同时阳性者为阳性。14C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茵(Hp)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对26075例接受纤维胃镜检查的患者作胃黏膜Hp现症感染检测。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Hp现症感染检出率达94.95%,其中以十二指肠溃疡检出率最高(99.84%);其次为慢性胃炎(94.71%)和胃溃疡(92.36%);胃癌阳性率也达76.95%。结论 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关系极为密切。与胃癌之间也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7.
近年研究发现HP与慢性肝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特别是在肝性脑病、高氨血症、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作用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也有认为HP感染与门脉高压性胃病无明显关联,对肝硬化并有HP感染者不需作常规HP根除治疗。为证实HP与上述疾病的关系,我们对慢性肝病中HP感染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进行了如下观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对536例60岁以上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出血后24~72h内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活检组织作病理诊断和HP检测。并分别与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和59岁以下组做对比。结果胃镜所见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的536例中,十二指肠溃疡186例,居于首位,其次为胃溃疡132例、急性胃粘膜病变53例、胃癌45例。本组HP阳性率为33.9%,与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及59岁以下组(不分出血与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人上消化道出血仍以消化性溃疡为多见,且消化道肿瘤相对较多,值得重视。本组HP阳性率比同期60岁以上非出血组和59岁以下组均低,其原因未明。急诊胃镜检查对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既可快速明确诊断,又可配合内科治疗,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方法对148例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和130例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做对照组进行HP检测。结果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组HP感染率58.10%,对照组HP感染率50.00%,P<0.0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非静脉性上消化道出血时,不能忽视对HP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