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聚核苷酸(AS ODN)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试做探讨.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NS组予生理盐水20μL,每日1次.Mor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以建立吗啡耐受模型.MA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同时予PSD-93 AS DON 5μg鞘内注射,每日1次.MM组予吗啡40μg鞘内注射,每日2次,同时予PSD-93误义寡聚核苷酸(MS DON)5μg鞘内注射,每日1次,连续6 d.于第6天注药后1 h处死,取腰段脊髓用于nNOS及NMDAR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NS组、MA组NMDAR1、nNOS平均灰度均小于Mor组、MM组,NS组NMDAR1、nNOS平均灰度小于MA组.结论 5μg PSD-93 AS ODN可减弱大鼠吗啡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2.
陈绍洋  王强  熊利泽  金卫林  董辉  刘艳红 《医学争鸣》2002,23(12):1150-1152
应用神经行为学评估、脑梗死容积测量和Western blot分析,探讨研究阿魏酸钠(SF)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时突轴后致密物质-95(PSD-95)活性的影响,证实SF明显改善再灌注24 h神经功能缺陷和减少脑梗死容积,显著增强再灌注后PSD-95表达,表明SF可能通过加强PSD-95活性来改善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预缺血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磷酸化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 制备SD 大鼠大脑四动脉结扎模型及预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等技术,检测各实验组中nNOS与突触后致密体95(PSD95)的结合体及nNOS(Ser847)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预缺血组nNOS与PSD95的结合体及nNOS(Ser847)磷酸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预缺血通过增强nNOS与PSD95的结合从而促进nNOS(Ser847)的磷酸化发挥其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PSD-93反义寡核苷酸(AS ODN)对慢性缩窄性神经损伤(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n=6),分别为假手术组(F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PSD-93误义寡核苷酸对照组(MS组)和PSD-93反义寡核苷酸组(AS组).F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还原,其余3组做CCI模型.各组于术后第4天、CCI大鼠出现热、痛敏阁下降后开始鞘内给药.F组、NS组予生理盐水(20μL,1次/d),MS组予PSD-93 MS ODN(5μg/20μL,1次/日),AS组予PSD-93 AS ODN(5μg/2μL,1次/d),连续3 d.于CCI术前1 d,术后1,3,4,5和6 d(T1~T6)选择注药后1 h现察大鼠热敏、痛敏阈值.观察完毕后处死,取腰段脊髓用于nNOS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CCI术后第1~3天,各组大鼠的热敏,痛敏阈值差异无显著性.CCI术后第4~6天,NS组和MS组大鼠的热敏和痛敏阈值较前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F组(P<0.05),AS组热敏和痛敏阚值高于NS组和MS组(p<0.05),但低于F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nNOS阳性细胞平均灰度:NS组、MS组和AS组表达高于F组.结论 在大鼠CCl模型中,PSD-93 AS ODN对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突触后致密物(PSD)95多肽疫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效应。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制备保留性神经损伤(SNI)模型,7d后选取SNI模型制备成功的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 n=6):NP1组、NP2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匙孔虫戚血蓝蛋白(KLH)组及PSD-95组。 PSD-95组沿背部两侧皮下多点注射PSD-95多肽疫苗50μl(含PSD-95100μg)3次,每隔2周注射1次;PBS组和KLH组分别给予PBS 50μl和KLH 100μg,均用弗氏佐剂稀释至100μl。分别于制备SNI前1d、第1次免疫前1d及第3次免疫后14d(T0-2)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1时处死NP2组大鼠,于T2时处死其余各组大鼠,取L3~5脊髓背角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脊髓背角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结果与T0时比较,T1时各组机械痛阈均降低(P<0.05)。与T1时比较,PSD-95组T2时机械痛阈升高,BDNF表达下调(P<0.05);PBS组和KLH组T2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1组比较,PSD-95组T2时机械痛阈升高,BDNF表达下调(P<0.05);PBS组和KLH组T2时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SD-95多肽疫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脊髓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脑缺血性损伤后的皮层突触再生与运动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翠玲  刘立  任宇虹  周永清 《医学争鸣》2001,22(12):1144-1147
目的:研究大鼠缺血后,损伤区域及相关部位神经再塑与运动行为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术后7,14,21,28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突触素(SYN)及突触后致密物质-95(PSD-95)在大鼠皮层缺血灶的内侧、外侧、对侧的表达,触觉刺激试验作行为测试。结果:SYN及PSD-95的免疫反应产物于术后7d在3个观察部位都显减少,在14d以后明显增加,与此相对应的肢体活动在21d明显恢复。结论:缺血损伤后的大鼠皮层梗塞区的同人侧、外侧、对侧的神经再塑、突触重建与其肢体的功能恢复有着明确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外周神经切断后初级感觉神经元内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表达的改变。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显示背根节内NMDAR1(NMDAR1-LI)阳性细胞数。结果 坐骨神经切断后大鼠腰段背根节内NMDAR1的表达显著下调。结论 外周神经损伤后,初级感觉神经元NMDA受体发生可塑性改变,提示脊髓内谷氨酸递质活动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俞强  高贵 《河北医学》1999,5(10):9-11
目的:研究瓦勒变性期修复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20只SD大鼠均分为两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A组在神经损伤后两周修复,B组在神经损伤时就修复。术后3个对比两组再生神经的功能,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结果:A组大鼠再生神经的功能,电生理和形态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9.
周围神经损伤后病理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因素:神经再生速度缓慢、术后神经粘连卡压、神经肌肉萎缩,均影响着损伤神经的修复及靶器官的功能恢复,修复后肢体功能恢复不够理想。近年来,显微修复技术不断的提高,组织工程、基因工程相继崛起并且不断的完善,周围神经修复的质量大大提高,新的修复方法也不断的被提出,现将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及突触后膜致密物质95(postsynaptic density material 95,PSD-95)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血管性痴呆模型组(VD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预处理组(3-MA组)和自噬激动剂雷帕霉素预处理组(Rap组).每组又分为模型制备成功后1、2、4、8周4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大鼠.应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血管性痴呆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Syn、PSD-95蛋白表达.结果 (1)与Sham组比较,VD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增加,Syn、PSD-95蛋白表达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VD组比较,3-MA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减少,Syn、PSD-95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Rap组各时间点LC3-Ⅱ/LC3-Ⅰ比值增加,Syn、PSD-95蛋白表达降低(P均<0.01).(2)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与Syn、PSD-95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均<0.01).结论 自噬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Syn、PSD-95表达具有抑制作用,抑制自噬有利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突触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突触后致密体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在大鼠前额叶皮质发育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出生后第1,7,14,21,30,50天的Wistar大鼠前额叶皮质PSD-95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大鼠在出生后不同时间,其前额叶皮质PSD-95 mRNA及其蛋白表达量有一定的特点。在出生后第1-7天,PSD-95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弱;出生后第14-30天,PSD-95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强(P<0.01);出生后第50天继续表达在较高水平(P<0.05),但较出生后第14-30天已有所减弱。结论 PSD-95在前额叶皮质中的表达变化具有时间特异性,此模式可能与突触的发育及成熟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突触后致密物(PSD)是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后膜的特殊结构,它是由一系列细胞骨架蛋白与受体、激酶等传递突触信号相关分子结合形成,包括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作为PSD中一种重要的结构蛋白——PSD蛋白95(PSD-95)通过与NMDA受体、n NOS的相互作用参与了疼痛信息的处理过程。特异性针对PSD-95的抑制剂可表现出显著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无镁细胞外液处理后惊厥样放电对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PSD-95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原代培养的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无镁诱导的反复惊厥样放电为模型,根据对培养6d皮层神经元的不同处理分为三组:正常Neurobasal/B27培养液组(CONT组)、正常细胞外液组(PS组)和无镁细胞外液组(MGF组)。神经元分别在上述三种液体中孵育3h,然后换为正常Neurobasal/B27培养液继续培养,在处理后6,24,72h及处理后第6天时应用实时定量PCR测定PSD-95 mRNA的表达。结果与CONT组和PS组相比,MGF组PSD-95 mRNA表达在处理后24h明显增高(P〈0.05)。处理后6h,72h及第6天的皮层神经元PSD-95 mRNA表达三组中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育中大鼠皮层神经元惊厥样放电可以导致神经元PSD-95 mRNA表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患诊Ⅰ期神经外膜缝合修复上肢周围神经损伤78例。结果 34例共47条神经得到9个月至3年随访,优良率达76.6%。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对外周神经损伤进行修复,神经断端的精确对合和及早修复可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率。  相似文献   

15.
张银龙  沙轲 《微创医学》2010,5(2):151-153
神经吻合方法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对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周围神经的修复关键是修复神经束本来的连续性,传统的神经吻合方法是端端神经外膜吻合法.  相似文献   

16.
杨炳勋  罗国栋 《中外医疗》2009,28(32):63-63
目的观察外固定架合用生物膜修复小腿骨折并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小腿骨折并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5例骨折复位后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治疗组57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生物膜包绕受损神经;比较2组骨折及神经受损治疗疗效。结果2组骨折均愈合良好;但对照组受损神经治疗后优良率为74.55%(41/55),治疗组神经优良率达89.47%(51/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合用生物膜修复小腿骨折并神经损伤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手术治疗7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特点及诊治经验和体会。方法:对1975年以来手术治疗并获随访的76例进行分析,按国际上通用的BMRC神经损伤修复综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平均随访5年4个月。优49例,占64.47%;良22例,占28.95%;可5例,占6.58%;无差级病例。优良率93.42%。结论:骨间背侧神经损伤修复后效果良好,无法行神经修复,采用神经肌肉植入或屈肌腱移位伸肌功能重建亦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20例415条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其疗效的好坏与神经损伤的部位,类型,年龄,修复的时机和方法有密切关系,因而,提出在行疗效评定时间注意上述因素,另外,作者强调,对周围神经损伤,应早期修复,神经缺损较多时主张行自体神经移植或非神经组织桥接来修复,在缝接神经时均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最好使用无损伤针线缝接,以减少断端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四肢创伤与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正逐日提高。周围神经损伤后有较强的再生能力;随着纤维外科器械的普及,神经损伤后缝合精确度已大大提高。但即使进行了早期精确的神经吻合仍无法达到神经功能的完全恢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近端神经再生的运动/感觉神经轴突错误地长入了远端感觉/运动神经通道内而使靶组织与器官失去了正确支配信号造成的。神经趋化的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小间隙神经桥接法为神经损伤后准确对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研究中,我们将首次联合应用神经导管、脐带Wharton胶间充质干细胞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桥接大鼠股神经并比较其在不同的条件下再生修复的效果。研究结果不仅对以后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能为神经趋化性再生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PSD-95(postsynaptic density-95)及其突变体PSD-95Y523F和PSD-95Y533F(523和533位酪氨酸分别突变成苯丙氨酸)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腺病毒颗粒对体外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的感染能力。方法双酶切将PSD-95及其突变体的基因分别从载体peDNA3.1(+)亚克隆至穿梭载体pAdTrack—CMV中;电穿孔法将穿梭重组体转化到电转感受态细胞BJ5183中,使其与腺病毒骨架载体pAdEasy-1同源重组;同源重组体经PacI酶切线性化,脂质体法转入HEK293H细胞中进行病毒包装;病毒颗粒分别感染HEK293T细胞和原代皮质神经元,荧光检测或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电泳鉴定和序列测定证明同源重组体中含序列正确的目的基因;重组腺病毒颗粒感染HEK293T细胞后,免疫印迹显示有较高水平的目的蛋白表达;重组腺病毒具有感染原代皮质神经元的能力,在未成熟神经元(体外培养5—9天)中感染率低,而在成熟神经元(体外培养13天)中感染率较高。结论成功构建了PSD-95、PSD-95Y523F、PSD-95Y533F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腺病毒颗粒,易于感染成熟的神经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