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86例采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结果:分析不同年龄段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状况,年龄超过60岁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低于60岁患者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导致患者出现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及给药方法,左氧氟沙星药物及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和给药方法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呼吸系统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科学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重视其出现的不良反应,显著提高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喹诺酮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的关系,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的强度以及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等,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主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的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累积多个组织系统。要从患者的病史询查、用药指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合理用药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0例喹诺酮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的病例资料,总结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等的关系,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主要涉及的系统和器官、不良反应的强度以及涉及到的药物种类等,探讨预防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是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给药途径,以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主要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给药途径、药品的使用等有一定的关系,累积多个组织系统。要从患者的病史询查、用药指征、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入手合理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张秀  李立 《中外医疗》2010,29(29):116-116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的原因,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06年至2009年我院2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静脉炎为主(48%),其次是胃肠道反应(3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2%),皮肤表现(4%)、心血管系统反应(4%)。静脉滴注给药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分别是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结论在临床用药时,应密切观察用药过程患者的反应,尽量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现状,总结合理用药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4年8月到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60例临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系统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对产生不良反应患者总结分析,6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高(P0.05),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用药、服用诺氟沙星引起不良反应所占比例高于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P0.05),临床表现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P0.05),临床恢复较快的年龄在20-40岁(P0.05)。结论: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与服用药物类型、年龄、服用方式等有关,临床用药应根据患者综合条件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喹诺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我院近期内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引发药物不良反应的1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总结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本组共研究喹诺酮类药物6种,其中左氧氟沙星引发的不良反应占67.52%,高于其他5种药物;在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82.05%,高于口服给药;在患者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受损最为严重,占43.59%。结论临床面对需要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时,应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王定营 《广西医学》2008,30(9):1381-1382
目的 分析了解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所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997~2007年国内医药期刊报告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3例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ADR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给药方法、时间,合并用药等可能有相关性.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反应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种类和相关原因,为减少喹诺酮类药物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提供指导。方法对150例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详细记录和统计分析。结果从给药途径来看,静脉给药125例,占83.3%,口服给药25例,占16.7%,静脉给药的比例远远高于口服给药;在6个喹诺酮类药物中,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达69例,占46.0%,其次为氟罗沙星25例,占16.7%;不良反应中表现为轻度者120例,中度者20例,重度者10例,分别占80.O%、13.3%、6.7%。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多由静脉给药和加替沙星造成,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多呈现轻度反应,经综合治疗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29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玉英 《华夏医学》2006,19(6):1181-1182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无关,与给药方法、合并用药可能有相关性;其出现时间主要集中于用药过程前30min;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以消化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结论临床医生、药师应重视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该类抗茵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2000年12月~2005年12月收集的氟喹诺酮类抗茵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175例,涉及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及身体各个部分,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在常规治疗剂量下,用药2~7d患者出现ADRs的症状占总ADRs的54.9%。结论:应关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本院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警示,并提醒护士在对患者用药期间注意观察和加强巡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8月~2007年8月4年间收到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共200例,涉及6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为89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55例。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多,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并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间我院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8例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不良反应药物类型主要为左氧氟沙星44例(44.9%),其次为环丙沙星15例(15.3);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占比达到80例(81.7%);主要累及全身占比达到27例(27.5),临床表现为出汗、面色苍白以及胸闷等。其次累及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皮肤损害和肾脏系统等。结论通过对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临床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32例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ADR所涉及药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32例ADR共涉及5个系统,其中涉及皮肤、消化系统的患者较多。结论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首选口服给药、常规剂量,及时判断和处理ADR,注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用药。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35例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患者,统计药物所造成的临床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分析引起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安全用药建议。结果:135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14处,累及部位有皮肤、消化道、全身性反应、神经系统、肝功能、肾功能。结论: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发生不良反应,临床医护人员选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慎重选择,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喹诺酮类药物在实际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从而探讨此类药物的合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本院使用过喹诺酮类药物同时产生了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引发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和方式以及累及系统和相应的临床表现。结果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中,比例最高的是左氧氟沙星、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胃肠系统是不良反应最易累及的系统。结论临床上在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要注重用药的合理性,做到科学合理地用药,以减少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蒲青  董琼  王波  陈艳  贾军  李胜前 《西部医学》2013,(4):540-541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收治的17例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癫痫发作,按照患者病情情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癫痫发作17例中年龄>60岁8例(占47.1%),既往有抽搐或癫痫史5例,患脑动脉硬化、脑梗塞者5例,肾功能不全3例;引起癫痫发作的氟喹诺酮为环丙沙星7例、左氧氟沙星5例、氟罗沙星3例、诺氟沙星1例、氧氟沙星1例,静脉给药共15例,口服2例;4例合用茶碱类药物,3例合用非甾体抗炎药。15例为大发作,2例为小发作,发作的开始时间在用药后30min~5d;17例患者均在停药或抗癫痫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可致癫痫发作,临床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床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记录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累及相关系统和用药情况。结果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环丙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00%、12.00%、22.00%、15.00%,不良反应表现有主要表现为红肿、瘙痒、皮疹占32.00%,主要累及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消化系统,发生原因有个体差异、静脉滴注或注射速度过快、药物使用方法不当、药物使用过量等。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发生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引起的不良反应范围广、为提高用药合理性和安全性,应制定合理用药措施,早期预防、及时发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致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大于60岁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P<0.05);左氧氟沙星占比最高,为59例(45.7%)(P<0.05);静脉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85例(65.9%)(P<0.05);过敏反应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症状的患者(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特点,科学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陶丽 《中外医疗》2011,30(28):104-105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121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不良反应发生涉及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以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最多。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过敏反应。结论本类药物抗菌活性强,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关注其治疗作用的同时,应重视其不良反应,以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30例加替沙星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洋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9):109-109,112
目的:了解加替沙星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244份不良反应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诱发的不良反应75例,涉及8种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为加替沙星30例。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道反应,以及神经系统反应等方面。结论:加替沙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在临床使用中,医务人员应密切重视加替沙星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选药,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