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及病理学特征并与临床相结合,探讨辅助检查对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资料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男13例,女17例,鼻窦炎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及临床检查结果。结果单侧鼻窦发病26例,双侧鼻窦发病4例,单侧或双侧病变均为多鼻窦受累。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与周边水肿软组织影对比明显;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有9例鼻窦扩张增大和鼻窦骨壁骨质压迫性吸收。鼻腔或鼻窦内黏蛋白分布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病理学特征:光镜下(HE染色):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黏蛋白,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夏-莱结晶,鼻窦黏膜仅表现为水肿或增生,无真菌侵犯。结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影像检查、病理学特征与其他鼻窦炎不同,可辅助准确诊断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总结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结合临床,探讨CT检查对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病人资料并结合临床检查结果,与CT检查进行分析比较。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结果 100例患者均为单侧鼻窦发病,其中真菌球型6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8例。CT扫描影像特点为鼻窦腔散在较均匀毛玻璃特征或极不规则的线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伴不同程度骨质吸收或结构不清;窦壁骨质侵蚀15例。病变延伸到邻近结构3例,其中1例累及眼眶。有2例侧颅底骨质吸收。鼻腔或鼻窦内分布黏蛋白与CT显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一致。结论真菌性鼻窦炎的鼻窦CT扫描显示与其他鼻窦炎不同。CT检查有助于准确诊断真菌性鼻窦炎。  相似文献   

3.
胡建妙 《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1):119-120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发生于上颌窦15例,蝶窦5例,筛窦3例。CT表现为①所有受累鼻窦均显示窦腔内密度增高;②窦腔内可见团块状或斑点样钙化影19例;③窦腔高密度混浊影中有气泡16例;④上颌窦骨质吸收、破坏12例,窦壁骨质膨胀或变薄6例。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CT特征表现,如病变鼻窦内团块状高密度影、斑点样钙化影或气泡影,病变常膨入附近鼻窦或鼻腔,鼻窦骨壁可伴有压迫性破坏或吸收等。其中以鼻窦病变内钙化斑最具特异性。CT扫描结合鼻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真菌性鼻窦炎2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25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由曲霉菌感染引起21例,表现为真菌球形成,CT表现为:(1)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2)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向鼻腔膨出;(3)多数病灶内可见沙粒样、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灶;(4)受累窦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可伴有轻度骨质破坏,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由毛霉菌感染引起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例,CT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鼻窦腔内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病变密度明显高于相邻软组织;可有斑点状钙化灶。另外可见窦壁骨质侵蚀破坏1例,病变侵犯眼眶1例,但骨质破坏较明显。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可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纪东 《实用全科医学》2007,5(5):415-416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总结我院1998-2005年收治的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鼻窦CT扫描具有特征性,2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均治愈。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临床特征是①单个侧鼻窦受累,尤其是上颌窦;②单侧头痛、鼻塞、脓血涕或鼻腔干酪样物;③CT扫描常见鼻腔鼻窦有软组织块影或钙化斑;④鼻腔鼻窦有阻塞因素存在。手术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覃辉 《广西医学》2011,33(5):637-638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8例的CT表现.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以单侧发病,以上颌窦多发,窦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中可见点状、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受累鼻窦骨质增生硬化,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强  李平 《微创医学》2003,22(5):654-655
目的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受累副鼻窦共20个,上颌窦17个(85%),筛窦2个(10%),蝶窦1个(5%).CT表现为窦腔内均见有不同程度的结节状、团块软组织密度影;14例(70%)在浑浊的窦腔内见斑点状高密度影或钙化灶;12例(60%)窦壁骨质增生硬化;1例(5%)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结论CT是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与MRI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5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与MRI检查,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分析CT、MRI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CT:32例中,上颌窦发病16例,右侧9例,左侧7例;9例蝶窦受累,筛窦7例。表现为窦腔内密度不均软组织影,软组织窗显示非规则窦腔内钙化,受累窦壁骨质可见增生硬化,窦周边界清晰;MRI:与脑实质比较,7例T1WI序列呈均匀低信号,21例等信号,4例伴少量低信号;T2WI病变以低信号为主,伴形态、数量不一高信号;受累鼻窦阻塞性炎症T2WI序列呈高信号,T1WI序列呈等信号,边缘伴明显强化。可侵犯眼眶、海绵窦、脑实质、侵犯颞下窝、翼腭窝,部分可见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可伴硬腭骨质破坏。结论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CT对钙化灶显示率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法,而MRI在显示病变窦腔受累方面优势更佳。  相似文献   

10.
王强  李平 《医学文选》2003,22(5):654-655
目的 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受累副鼻窦共20个,上颌窦17个(85%),筛窦2个(10%),蝶窦1个(5%)。CT表现为:窦腔内均见有不同程度的结节状、团块软组织密度影;14例(70%)在浑浊的窦腔内见斑点状高密度影或钙化灶;12例(60%)窦壁骨质增生硬化;1例(5%)上颌窦内壁骨质破坏。结论 CT是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方法对经手术治疗后病理证实的36例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鼻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影,部分软组织块影中见密度不均匀斑片状或点状金属影,5例上颌窦内侧骨壁有部分压迫性吸收改变。结论窦腔内结节状团块影及不规则钙化斑点是本病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以从鼻窦内阴影的密度改变等方面对霉菌性鼻窦炎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真菌性鼻窦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8月病理确诊为真菌性鼻窦炎的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53.9±5.4)岁。所有患者均完成CT与MRI扫描,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CT见受累鼻窦黏膜增厚,病变窦腔密度不均,软组织密度影填满窦腔,病灶内可见小气泡影残留,伴钙化,部分伴上颌窦内壁骨质呼吸破坏,骨壁增生硬化;病变窦腔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或混合不均匀信号,周围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影充满窦腔,增强可见鼻窦黏膜增厚,病变中央无强化。结论 CT对真菌性鼻炎病变内钙化显示好,可作为首选筛查手段,MRI则可显示病灶侵犯特点及附近组织结构,对CT不能确诊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可配合MRI筛查,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8例真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①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②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影,向鼻腔膨出,少数密度均匀。③病灶中多数存在高密度钙化点或斑。④病变窦壁可有骨质增生、破坏。结论真菌性鼻窦炎CT具有特征性表现,CT可准确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点及诊断要点,为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的37例患者的鼻窦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病变鼻窦腔内均有局灶性点状或者絮状类似金属异物的高密度影像(金属影),3例伴有上颌窦内侧骨壁部分吸收。结论:鼻窦腔内见均匀的密度增高影伴类金属密度的颗粒状或絮状高密度影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CT表现,鼻窦CT检查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探讨真菌性副鼻窦炎CT特征性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25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25例临床症状以鼻塞、头痛为主,其次是脓鼻涕、回吸性血涕以及嗅觉异常。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副鼻窦腔内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影,窦腔缩小、闭塞消失。其中19例窦腔内可见斑块、斑点状及条状钙化影;上颌窦开口扩大13例;上颌窦壁骨质吸收变薄4例。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及CT检查,CT检查可以良好地显示病变密度、范围和副鼻窦解剖结构,病变内出现钙化影是诊断真菌性副鼻窦炎的可靠依据。CT检查是本病首选且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邢育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2,(35):4708-4709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与临床诊断。方法分析6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与CT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60例患者内镜鼻窦手术结果显示与CT所测量5组数据的符合率分别为:筛窦横径为96%,鼻尖到前颅底为100%,鼻尖到中鼻甲基板为85%,鼻尖到蝶窦前壁为98%,鼻尖到视神经孔为95%。结论鼻窦炎以单侧发病较多见,在扫描中呈现出高密度影,其CT诊断率非常高,对手术方案的制订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医院诊断真菌性鼻窦炎最主要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捶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特征,探讨CT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上颌窦炎18例,双侧同时发病的5例(其中1例累及左侧筛窦),筛窦3例,蝶窦1例。CT表现主要为25例窦腔内有密度较高的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9例伴有斑点、斑块状及不规则条带状钙化.4例病灶内有散在“小空泡”征,2例病变完全钙化;2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2例筛板增厚,窦腔均有所缩小;8例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变薄或中断。结论:真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7~58岁。均根据CT扫描的病变范围实施鼻内镜手术,有条件者术后配合免疫治疗。结果鼻内镜检查均见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包括真菌在内的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2 ~4 )。CT扫描提示鼻窦腔内片状高密度阴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内镜下见鼻窦腔内果酱样黄褐色或褐绿色泥沙样分泌物。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内较多嗜酸粒细胞浸润,但未见真菌。经综合治疗后随访6个月至3年,治愈13例,好转5例。其中10例术后配合免疫治疗者治愈9例。结论根据实验室及专科检查,结合鼻内镜手术所见及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作出正确诊断。给予以鼻内镜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尤其是术后配合免疫治疗,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霉性副菌鼻窦炎的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单侧副鼻窦发病18例,双侧副鼻窦发病2例,全部病变均累及上颌窦,累及2个以上副鼻窦腔8例,病变侵犯后鼻孔2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内密度增高,不均匀,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结论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单侧发病为主,窦腔内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伴破坏,窦腔缩小等特征,CT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认识霉菌性副鼻窦炎CT征象。方法:根据8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提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霉菌性副鼻窦炎主要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个鼻窦窦腔内充填软组织密度影,以单侧多见,病变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呈斑点状或团块状、条带状高密度钙化影。部分病例可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病变内钙化影的出现是本病的主要CT表现,是诊断该病较为可靠的依据。病变的确诊有待于手术及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