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在本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0例作对照组。总结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系统(44.67%,67/150)为主,其余依次为消化系统(29.33%,44/150)、血液系统(20%,30/150)、泌尿系统(4.00%,6/150)、肝胆系统(2.00%,3/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有饮酒史、过敏体质、情绪不稳定、联合用药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4,8.813、5.357、13.8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饮酒史、过敏体质、情绪不稳定、联合用药均为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危... 相似文献
2.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46)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由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调查数据显示,本组患者单独用药、联合用药的概率分别为55.56%、44.44%;不良反应累及器官排名前三的为皮肤及附近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概率分别为50.00%、20.00%、11.11%;不良反应药物类别排名前三的为头孢呋辛钠、头孢替安、头孢哌酮,概率分别为53.33%、11.11%、10.00%。结论临床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时,需要重视监测不良反应的情况,促进药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为患者用药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3.
4.
5.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类抗生素,它们是由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连接上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按开发时间的先后、抗菌作用特点、临床作用不同意即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不同而分为1、2、3、4代。由于本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半衰期较长、 相似文献
6.
王立秋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94,(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王立秋(附二医院药剂科)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的抗生素,按其发明年代的先后和抗菌素性能的不同而分一、二、三代。头孢菌素抗菌作用强[1],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毒类抗生素少见,现已投入临... 相似文献
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71)
目的对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史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4681例在本地区三家综合性医院内科及儿科常规注射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药物患者基本临床资料。结果3.14%(147/4681)患者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使用期间发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在过敏史阳性患者中发生的机率明显高于过敏史阴性者(P0.05)。结论建议临床加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临床监测,为避免头孢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必要时用药做皮试,尤其是对存在食物、药物过敏史的患者用药皮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9.
谢峥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27)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常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15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情况以及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行探讨。结果本研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最多,为52例(33.99%),其次为≤5岁的小儿,共有50例,占比为32.68%;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变态反应,总计66例,占比为43.14%,其次为胃肠道反应,共计45例,占比为29.41%,排在第3位的为肾毒性,共计11例,占比为7.19%。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若使用不当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此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决定是否使用并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从而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而当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之后应当立即停药,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肖红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14)
目的分析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老年患者共计5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参与研究的56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86%,给药途径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一定关系,主要导致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的药物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位置为皮肤及其相关位置。结论在临床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相应的治疗将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会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需要在临床治疗中做好预防工作和处理工作,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71)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方法: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4月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92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160*P=6890.05);不同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发现,年龄在20~50岁之间发生率最高(66.15%),与年龄20岁患者比较,χ2=11.077,P0.01,与年龄50岁的患者比较,χ2=12.874,P0.01,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并且不同给药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同,其中发生率最高的是静脉滴注,并且第三代头孢菌素药物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一、二代,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不良反应少的优势,尽管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经规范、正确、合理的用药方法能够避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3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该地区发生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规律,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促进患者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该市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402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2例报表中涉及11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发生ADR头孢菌素抗生素以头孢曲松最多.结论 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检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A1)
目的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过敏问题。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的病患389例,其中有143例病患出现了不良反应,对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结果 (1)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分析:在389例病患中,有143例病患出现不良反应,过敏史、过敏体质、年龄在60岁以上、情绪不稳定、药后饮酒等因素是导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用药后饮酒、过敏史、过敏体质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的各种不良反应:在143例出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患中,出现过敏反应的病患最多,其临床症状主要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哮喘等;其次为消化道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等,所有病患均未出现死亡现象。结论导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较多,因此临床医师应该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及用药禁忌证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避免导致病患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保证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素(Cephalospofins)类抗生素是以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在其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上加接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自上世纪60年代第一个头孢菌素类药物问市以来,头孢菌素类药物便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40多年来,国内外研 相似文献
15.
赵倩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79)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范策略。方法在本院自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需要采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治疗后,对比分析100例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100例患者的感染症状均得到了显著的控制,病情明显缓解。有19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19%),主要包括血液系统反应、变态反应、肾肝毒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其中6例为变态反应,占6%,2例为血液系统反应,占2%,肾肝毒性反应各1例,占1%,9例为胃肠道反应,占9%。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对药物进行合理使用,严格按照药物的使用规定给药以及用药,逐步健全各种不良反应的处理机制,一旦患者有不良反应情况发生,应及时进行治疗,减少对机体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预防剖宫产感染使用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抗生素临床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随机抽取该院2009年6月—2012月6月产科住院剖宫产病例预防剖宫产感染使用头孢唑林、头孢匹安、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126例为研究对象,对产妇的年龄和住院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四组使用抗生素的产妇年龄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种抗菌药物金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剖宫产感染效果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头孢菌素临床效果相同。应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量进行控制,防止出现院内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该院住院病人2005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DDD)为计算单位,对住院病人2005年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用药金额、DDDs、日用药金额等进行临床应用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该院应用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为三代头孢及其复方制剂:DDDs排序前3位的为头孢派酮/他唑巴坦钠、氟氧头孢钠、头孢呋辛钠等。结论该院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基本合理,应控制第3代头孢及其复方制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并探讨护理干预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7月住院部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39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工作。结果 39例患者中皮肤过敏反应18例(46.15%)、过敏性休克3例(7.69%)、肾毒性4例(10.26%)、胃肠道反应及二重感染11例(28.21%)、心血管系统3例(7.69%);不良反应原因主要有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6例(15.38%)、患者饮食因素5例(12.82%)、患者情绪因素5例(12.82%)、药物滴注后饮酒8例(20.51%),过敏体质6例(15.38%),多种因素或不明诱因9例(23.08%);39例患者经相应护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头孢类抗菌药导致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发生原因,以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接受头孢类抗菌药治疗并出现ADR的患者86例,将ADR相关情况(类型、涉及药物、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患者的ADR涉及皮肤、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肝脏、呼吸和心血管...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类药物存在着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二重感染等多种不良反应.做好判断与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