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对乙型肝炎发病和流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乙型肝炎患儿40例,给予乙型肝炎患儿采用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比较乙型肝炎患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后的Anti-HBs感染率、HBsAg感染率、Anti-HBc感染率、乙型肝炎发病率。结果:乙型肝炎患儿实施后Anti-HBs感染率、HBsAg感染率、Anti-HBc感染率、乙型肝炎发病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给予乙型肝炎患儿实施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不仅能减少Anti-HBs感染率、HBsAg感染率、Anti-HBc感染率,还能降低乙型肝炎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3.
乙肝疫苗免疫规划17年后儿童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宁波城区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规划17年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免疫状况.方法 按分层系统抽样,对抽中街道的2个社区1992~2005年出生儿童(360名)进行系统抽样,检测血清HBsAg和抗-HBs(ELISA法).结果 城区1992~1995年出生的免疫儿童HBsAg阳性率已降至1.41%;儿童基础免疫后1年内抗-HBs阳性率可达100%,以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免疫后1~14年抗-HBs阳性率平均为59.32%.结论 实施乙肝疫苗免疫规划17年后,宁波市城区儿童乙肝免疫保护屏障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乙肝病毒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在不同流行区接种乙肝疫苗的成本效益,并建立其最佳免疫策略优选模型,为卫生行政部门选择或修改当地乙肝免疫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和综合权重评分法,筛选高中低流行区最佳免疫策略。即:首先根据HBsAg阳性率下降幅度、净效益(NB)、成本效益比值(BCR)、直接BCR(D-BCR)四指标在优选免疫策略时研究者确定的相对重要性大小不一赋以不同的权重(从4到1),再将每种免疫策略上述各指标的估算值按其大小转换为等级评分,最高分为10,然后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计算每种策略的总得分。总得分最高者为最佳策略。结果…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乙型肝炎(HB)由于具有“健康”带毒和慢性化过程带毒的特点,在人群中不易被控制而广泛蔓延,成为对人类健康威胁极大的传染病。根据资料全世界人口有3/4生活在慢性HBV感染率为2%以上的地区,有3.5亿人是慢性HBV感染者,他们构成感染的储存宿主对易感人群和下代人形成威胁。每年约有100万带毒者死于HBV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患者家属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50例乙型肝炎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Ⅰ组每次接种乙肝疫苗10μg,Ⅱ组每次接种乙肝疫苗20μg,按0、1、6月3针免疫方案进行,疗程结束30d后检测抗-HBs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组、Ⅱ组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0.8%和84.6%,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6.9,P〈0.01)。结论乙肝疫苗对乙型肝炎患者家属具有良好的免疫性和安全性,其中20μg乙肝疫苗组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7.
8.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流行病学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庆炎  睢凤英 《右江医学》2002,30(3):243-244
为了解学生中HBV(乙型肝炎病毒 )的感染情况和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 ,以便制定防制对策 ,1998年 9月~1999年 6月 ,我们对嘉兴郊区 330名学生进行HBV感染血清流行病学及乙肝疫苗效果观察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   1.观察对象 ①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 ,我们以男生 15 0名 ,女生 180名 ,年龄为 12~ 15岁作为观察对象 ,男生组分别为 1~ 5号 ,女姓组分别为 6~ 11号。②对ALT阴性和HBV阴性的学生 ,按 0、1、1个月的程序肌肉注射乙肝疫苗 ,每次剂量为 5 μg/ml进行免疫原性观察 ,而对正在发热或接受药物治疗者 ,或近期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少年人群乙型肝炎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选取2001~2010年调查的青少年人群2000例,年龄5~24岁,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结果 5~9岁人群阳性率1.29%,10~14岁人群阳性率3.07%,15~19岁人群阳性率8.59%,20~24岁人群阳性率15.98%。结论 15~19岁人群的乙型肝炎发生率显著下降,免疫性接种效果非常明显,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它分布十分广泛,在全世界各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是已知各型病毒性肝炎中危害最严重的一个型别,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要加强控制并最终消灭的传染病。它是除吸烟以外导致人类癌症的第二种严重的疾病。人类正式开始认识、研究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历史可追溯到1965年,近40年来人类在病毒性乙型肝炎各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巨大成绩,特别是免疫预防,为人类预防和控制乙肝感染提供了保障,注射乙肝疫苗是目前控制乙肝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乙肝疫苗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已被世界公认,尤其对母婴传播的阻断予以肯定。国内专家报道免疫效果达80%~90%左右,而我地区对部分1990年5月~1993年5月出生(出生时即注射乙肝疫苗)的227名幼儿进行注射效果的调查;用ELISA检测,227名幼儿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情况调查及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 (简称乙肝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乙肝病毒 (HBv)传播途径复杂。HBv从无症状携带HBsAg母亲传播给婴儿 ,使婴儿感染HBv被好多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所证实。孕妇HBsAg和HBeAg阳性者所生婴儿 1岁时 90 %~10 0 %已受感染。因此 ,干预HBv母婴传播是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关键措施。目前由于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用 ,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变为可能。现将我们于 1992~ 2 0 0 0年对我市孕妇产前进行HBsAg筛查情况及采取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措施 ,其结果情况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调查分析江苏省3个县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史的关系,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高乙型肝炎综合防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地区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结果:张家港、丹阳和泰兴的HBsAg阳性率按全国人口构成标化后分别为4.61%、6.88%和10.06%,18岁以上计划免疫前出生人群HBsAg阳性率均显著高于18岁以下计划免疫后出生人群。张家港、丹阳和泰兴3个县中18岁以上年龄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未接种乙肝疫苗人群。结论:张家港、丹阳和泰兴的乙型肝炎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已显成效,儿童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也可获得明显效果,应提高成人疫苗接种率,以期降低该人群HBsAg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普遍进行麻疹免疫对麻疹传播流行影响颇大,常常使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大大下降,改变患病年龄的结构及儿童机构疫源性和受害性。但是,接种对麻疹的周期性,特别是对季节性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作者根据市、区卫生防疫站提供的宫方报  相似文献   

1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2):127-129
[目的]探讨孕期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对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9月间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分娩的HBsAg阴性孕妇2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100例.治疗组在孕24,28,36周时分别皮下注射给予乙型肝炎疫苗20μg,对照组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采用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前后孕妇血液和两组所生新生儿脐带血中的HBsAb水平.[结果]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体内HBsAb水平>10 U/L者占75%,>100U/L者占35%,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体内HBsAb水平>10 U/L者占96%,>100 U/L者占7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孕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所生新生儿脐带血HBsAb水平>10U/L者占90%,>100 U/L者占55%,而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对照组孕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中HBsAb水平>10 U/L者占66%,>100 U/L者占30%,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中期(24周)开始常规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可提高孕妇体内HBsAb水平,亦可提高出生新生儿脐带血HBsAb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产妇乙肝母婴传播时对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的影响,探讨联合免疫时提高免疫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乙肝病毒携带产妇按照孕期应用HBIG针次数、新生儿使用HBIG针次数和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分别统计,对比分析HBIG不同使用方法对免疫成功率的影响。结果儿童出生后HBIG注射针次数、儿童母亲乙肝球蛋白注射针次数和7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的增加,均不增加免疫成功率。结论用HBIG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不受儿童和儿童母亲HBIG注射针次数、7月龄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针次数的影响。儿童出生后HBIG注射7月龄内需要增加疫苗接种的针次数的说法缺乏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器质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传染性强,能通过人工免疫预防.人类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凡无免疫力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旦接触乙肝病毒后,91%以上发病.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成熟,体内缺少相应抗体,因此极易感染乙肝病毒[1] .实践证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儿童乙型肝炎的最佳方法.特别是计划免疫实施以来,儿童乙型肝炎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但是数据表明,每年仍有相当数量的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在此其中,绝大多数受感染儿童来自农村.其原因就是在农村的乙肝疫苗整个接种过程中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造成儿童免疫水平低下,达不到保护水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肝脏器质性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传染性强,能通过人工免疫预防。人类对乙肝病毒普遍易感,凡无免疫力的人,不论年龄大小,一旦接触乙肝病毒后,91%以上发病。由于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成熟,体内缺少相应抗体,因此极易感染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宫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婴幼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的机制。方法选择HBV宫内感染免疫失败婴幼儿20例和免疫成功者29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及荧光染色法,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的变化。结果免疫成功组婴幼儿外周血CD3^+为64.17%±8.01%,CD4^+为39.55%±8.80%,CD8^+为24.62%±7.23%;CD4^+/CD8^+比值为1.66±0.51。免疫失败组婴幼儿外周血CD3^+、CD4^+和CD8^+分别为62.55%±7.32%、32.94%±7.58%和29.61%±7.08%;CD4^+/CD8^+比值为1.13±0.50。统计分析显示,CD3^+T淋巴细胞百分数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D4^+T和CD8^+T细胞在免疫失败组和免疫成功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的数量变化可能是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