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支架成形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栓塞是缺血性卒中合并大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TCD是可实时监测微栓子检测(MES)的敏感技术。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血管超声的普遍应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现率逐年递增,尤其时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占中国缺血卒中患者的1/2。为了更好的研究MES在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我们做出了回顾性的研究,包括探讨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评估神经系统改善状况,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并预测复发性脑缺血事件等。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卒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与其他亚型相比,具有较高的卒中再发风险。ICAS 常见于黑人、印度人、西班牙人、亚裔以及一些阿拉伯人,由 ICAS 导致卒中的发生率也高于白种人[1-2]。治疗这种高危疾病的新方法包括强化危险因素的管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及血管内治疗。对于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患者在预防卒中再发方面,积极药物治疗优于支架植入术。未来进行临床试验的其他治疗包括缺血预处理、单纯血管成形术、间接外科旁路手术、新型抗凝剂(直接凝血酶或Ⅹa 因子抑制剂)等。现将 ICAS治疗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共有三种治疗手段:药物、手术、介入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有症状颅内疾病研究药物试验证实,华法林在防治脑卒中和脑血管意外方面优于阿司匹林,但尽管采用药物或搭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初期的研究证实,介入治疗能降低颅内血管严重狭窄患者的卒中风险,故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其适应证、并发症及预后仍在探索中。  相似文献   

5.
在全世界范围内,卒中是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死亡原因,为中国人第一大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是缺血性卒中[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约30-70%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2]。因此,应重视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涂雪松 《包头医学》2012,36(3):141-143
颅内动脉在结构上有先天不足。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卒中的首要病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亚洲人多见于欧洲、非洲人,颅外动脉则欧洲、非洲人多见于亚洲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卒中的发生率甚高。开展血管介入治疗能有效减少卒中的发生率,但其有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发症有脑栓塞、血管闭塞、血管破裂等。术中密切观察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可及早发现并发症。手术操作准确、仔细,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20年内,关于药物、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报道有很多,其中药物试验中WASID证实阿司匹林优于华法林,但颅内动脉狭窄度70%~99%在药物系统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卒中风险。初期的研究提示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降低此类患者的卒中风险,但缺乏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因此,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合理性尚在研究探索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3年9月~2015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46例,根据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分成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计算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分析两组间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组高血压病史、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低密度脂蛋白以及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结论颅内动脉狭窄与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胰岛素抵抗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结局以及血管再狭窄情况,为预防脑卒中复发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4月—2017年4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进行颅内动脉狭窄扫描,飞行时间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重建并确定血管结构和动脉狭窄位置。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药物治疗组(37例)和血管内治疗组(32例),分别采用药物治疗或血管内支架植入。于术后1、2、3、6个月随访,记录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患者。随访1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无脑卒中、再狭窄发生,药物治疗组发生脑卒中、再狭窄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1.000)。随访6个月时,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0、12.5%(4/32),药物治疗组脑卒中总发生率、再狭窄总发生率分别为16.2%(6/37)、35.1%(13/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3,P=0.017;χ2=4.735,P=0.030)。结论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6个月后脑卒中、再狭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卒中复发风险可能仍较中度狭窄者为高。本研究旨在检验这个假设,并探索卒中复发的关联因素。方法2001年9月~2005年6月,213例患者因220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了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121例患者的126处病变为重度狭窄(狭窄率>70%);92例患者的94处病变为中度狭窄(狭窄率50%~69%)。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关联性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重度狭窄组有10个主要终点事件,6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4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6.0个月期间;中度狭窄组有7个主要终点事件,4个发生在术后30 d内,3个发生在30 d后平均随访27.6个月期间。重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7.2%,第2年为8.2%;中度狭窄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概率第1年为5.3%,第2年为8.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度狭窄组未能发现主要终点事件关联因素;在重度狭窄组,多因素分析显示支架术失败是发生主要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HR为5.31,C I为1.35~20.91)。结论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在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后并未呈现较中度狭窄者为高的卒中复发风险。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够从成功的支架成形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4.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很差,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回顾性的研究数据提示,即使在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症状性的颅内段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发生率分别是7.8%和10.7%,因此,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必须得到积极治疗。由于材料研制的进展,支架可以被放置到细小、迂曲的血管中,支架辅助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Stent-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已经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的狭窄,但是相关的报道都是小样本的初步临床研究,尚没有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我们对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的STENT-PTA治疗结果进行报道,并对STENT-PTA治疗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筛选和随访方法等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颅内大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和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知道颅外颈动脉狭窄是获美卒中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则是亚洲患者卒中的重要原因。由于不同病变部位导致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不完全相同,使不同病因引起的卒中往往需要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和预防,因此了解亚洲患者颅内脑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发病情况对中国卒中患者非常重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是判断脑血管狭窄的金指标,但也是一项创伤性检查,因此无法用其进行颅内脑血管狭窄的筛查及流行病学调查。而近20年中蓬勃发展起来的无创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digital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为调查和研究颅内血管狭窄提供了可能,并已逐渐取代创伤性DSA检查。本文总结了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五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在近10年中应用上述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并回顾了国内外文献,现就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1)颅内血管狭窄的检查方法;(2)颅内血管狭窄的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韦涛  庞洪波 《医学综述》2013,19(1):172-17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梗死诊断标准分为试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08例),运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6%vs 2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病史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两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颅内支架置入对低灌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能否获得更大的获益/风险比.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行颅内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低灌注组)和B组(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是围手术期与治疗靶血管相关大的并发症和复发性缺血性率中.用Kaplan-Meier生存概率估计患者无主要终点事件的1年期生存率.结果 手术成功率91%,(固)手术期大的并发痘2例[A组(8.3%,1/12),B组(9.1%,1/11)].对手术成功的21例患者平均随访11.2个月,A、B组均无复发性卒中发生.总之,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0%(2/21),A组8%(1/12),B组11%(1/9).1年期无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的生存概率在A、B组相同,Kaplan-Meier估计值0.92(SE 0.01)、0.89(SE 0.02),但复发性卒中主要发生在B组,提示具有低灌注特征的患者在颅内置入更能获益.结论 对灌注受损的患者行颅内支架置入可能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部分研究旨在利用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分析易复发和稳定颅内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特征差异,为临床缺血性卒中复发预判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纳入了42例非狭窄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年龄60.38±10.97岁,男性患者31例)。所有患者在发病4周内行首次3D hr-VW-MRI检查,3个月后行随访3D hr-VW-MRI检查。基于T1WI和T1WI增强图像分析定量特征,形态学特征包括最小管腔面积、斑块体积、最大管壁厚度、最小管壁厚度、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偏心指数及强化率。对比分析复发组与稳定组各个定量特征之间的差异。 结果:复发组患者11例,稳定组患者31例。形态学特征显示,复发组的斑块体积、偏心指数、责任斑块最狭窄层面斑块强化率、责任斑块整体强化率及斑块内出血发生率均高于稳定组(P均<0.05)。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最小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重构率在复发组和稳定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三维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能够有效评估非狭窄性动脉粥样硬化复发性卒中患者的斑块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预防卒中复发提高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程飞  杨辉  周世玲  赵航 《河北医学》2023,(10):1692-1697
目的:研究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采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的3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球囊扩张组,另外随机选取35例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静脉溶栓组,再选取3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保守治疗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球囊扩张组总有效率高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治疗组(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比术前降低,且球囊扩张组降低幅度大于静脉溶栓组、保守治疗组(P<0.05),静脉溶栓组降低幅度大于保守治疗组(P<...  相似文献   

20.
后循环卒中约占卒中的25%--40%,70%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来源于动脉一动脉栓塞或者颅外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起始部位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紊乱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因而成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人群中,超过50%的患者存在椎动脉开口的狭窄。然而,对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均有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及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而对于VAOS却缺乏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