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员女,36岁,左上腹隐痛2月余,1992年10月26日住院。25年前患过疟疾。查体:体身情况良好,无贫血及皮下瘀斑,肝脾肋下未扪及,仅有左上腹深压痛。两次B超提示脾内多个占位病变。CT:脾内多发大小不等圆形病灶,边界清楚,腹腔及后腹膜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术前诊断:脾淋巴瘤。手术所见:脾脏增大,约12cm×9cm×7cm,表面散在0.5~1cm直径暗红色结节,质地较硬。行脾节除。病理诊断:脾海绵状血管瘤(结节型)。  相似文献   

2.
患男,45岁。因上腹反复疼痛半年加重1周伴背酸痛,来院就诊。查体:T36.7℃,心肺(-)。腹平软,胆囊区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不大,脾左肋下可触及,质软,无压痛及扣击痛。B超检查示肝、胰正常,胆囊体积增大,呈球形,胆囊壁增厚毛糙;脾脏增大,肋下3.0cm,脾厚4.5cm,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回  相似文献   

3.
<正> 患者徐某某,女,64岁,兴平籍,农民,汉族,住院号3436。左上腹隐痛半年,症状逐渐加重,于1984年10月11日入院。入院前3月昼夜疼痛,影响睡眠及食欲。自己扪到成人拳头大之肿块并有触痛后,曾在当地医院服中西药治疗均无效,每日只进少量流食,消瘦,便秘,7—10天大便1次,既往健康。体查:T37.5℃,P106次/分,R24次/分,BP110/70mmHg。消瘦,痛苦表情,心肺正常。腹胀,左上腹局限性隆起,肿块右缘超腹中线3cm,下极至脐下5cm,接近盆腔,边界  相似文献   

4.
脾脏的淋巴管血管瘤非常少见。最近我院收治1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17岁。因左腰部酸痛 1月余而就诊。体检 :脾中度肿大 ,左肋下 4 5cm。质中等 ,无触痛。B超提示脾肿瘤。胸片未见异常。CT表现脾脏增大 ,内见多个大小不一 ,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界清 ,其内见略高密度影 ,部分病灶中心见点状钙化影 ,左肾受压变形。增强扫描 :病灶强化 ,仍呈低密度 ,边界更清。CT诊断 :脾脏多发占位性病变 ,病理诊断 :手术后切取病灶确诊为脾脏多发性淋巴管血管瘤。2 讨 论淋巴管瘤以颈部最常见 ,其次为腋窝、纵隔、后腹膜和四肢软组…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51岁,自觉左上腹胀闷不适5年.1年前在我院作B超检查,诊断为脾大,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加重,食欲减退,乏力,再次来我院求治,门诊以脾大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无肝炎、便血  相似文献   

6.
7.
患者 ,女 ,35岁。上腹部不适半年 ,B超检查发现脾脏多发占位。体查 :贫血貌 ,脾大 ,肋下 5cm可触及。实验室检查发现Hb 5 5g/L。CT平扫显示脾大 ,约占 8个肋单元 ,脾门增厚约 7 2cm ,脾实质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灶 ,最大者 3 0cm× 3 0cm ,内中密度均匀 ,CT值约 32~ 4 0Hu,呈圆形或卵圆形 ,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于动脉期见正常脾脏实质内不均匀强化 ,呈花斑状 ;病灶部未显示强化 ,病灶与正常脾脏实质分界更清楚 ;于增强扫描实质期病灶内见造影剂自周边部向中央部逐渐填充 ;延迟 10min扫描可见病灶渐变为等密度。术前CT诊断 …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50岁。因上腹饱胀不适伴左上腹部肿块十年加剧二月入院。否认有腹部外伤、呕血及血吸虫、肝炎病史。体检;左上腹明显隆起,腹壁静脉无怒张,脾上界左腋中线第六肋间隙,下界脐下4cm,质中等硬,表面光滑、边缘钝,肿块随呼吸活动度不大。血红蛋白7.8克,红细胞254万/  相似文献   

9.
CT诊断脾脏海绵状血管瘤1例塔西,洪润寰(第一附属医院CT室)脾脏海绵状血管瘤较少见,常规放射检查方法难以发现。现报告1例经CT诊断和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脾脏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男性,24岁。以左上腹部持续性疼痛1年,阵发性加重l个月为主诉入院。...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性 ,4 4岁 ,因当地检查时发现脾脏有问题而前往我院就诊。体检 :一般情况好 ,心肺 (- ) ,腹平软 ,未及肿物 ,肝脾不大。建议彩超检查。使用 HP85 0 0全身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3.5 MHz电子凸阵探头。患者取平卧位及右侧卧位 ,横纵切面及多切面探测 ,脾脏 10 .2 cm× 3.6 6 cm,脾门静脉内径 0 .5 12 cm,脾包膜光整 ,脾内见数个回声增强团块 ,大者 2 .11cm× 2 .0 0 cm,境界清晰 ,后壁回声无异常 ,团块内可见筛孔样改变 ,余脾内光点附图 脾脏多发性血管瘤SP:脾脏  M:肿物分布均匀 ,未见异常回声 (附图 )。 CDFI:脾…  相似文献   

11.
12.
脾脏血管瘤并脾内血肿1例纪清连,刘云泉病人,女,61岁。因发热半年,伴左上腹痛30d入院。腹痛为持续性胀痛,时感呼吸困难,诊为脾内占位。行抗炎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但脾脏呈进行性增大,腹痛加重。查体: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异常。左上腹膨隆,压痛,未见肠...  相似文献   

13.
<正>脾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又名脾多结节性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脾脏病变,文献报道较少,且名称不一。直至2004年有文献根据其病理形态特征提出了SANT的命名[1]。笔者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四医院收治的1例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59岁。因突发意识丧失1 h 急诊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5℃,脉搏130次/分,无自主呼吸,血压测不出,昏迷状态,呼之不应,全身皮肤及黏膜苍白、湿冷,无外伤性表现,腹部饱满,较软,肠鸣音弱,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未触及。左下腹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急行腹部CT 检查,示腹腔积液,脾脏边缘不清。血常规:RBC 1.72×1012/L ,HGB 47g/L ,PL T 52×109/L。遂行急症剖腹探查手术。术中示:腹腔大量出血,脾脏大小10 cm ×8cm×6cm ,暗红,脾脏上极见一4cm×3cm破口,深达实质,实质脾组织为果酱样改变,以脾破裂行脾切除及肝组织活检术。术后患者仍无自主呼吸,穿刺部位皮下血肿进行性增大,考虑存在DIC ,转入IC U。其后患者病情无好转,于术后6 h心率进行性下降,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脾破裂,失血性休克、DIC。  相似文献   

15.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ANT)是一种罕见的脾脏良性病变。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患者多因体检或其他疾病行影像检查偶然发现。影像学与发生于脾脏的血管瘤、错构瘤、炎性假瘤等难以鉴别,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脾切除可以治愈,预后良好。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青年男性的SANT,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16.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少见的脾血管源性肿瘤.Falk等[1]于1991年首次报道,该病兼具组织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特性,但不同于已知脾脏血管源性肿瘤,将其命名为LCA.LCA大多数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病例的报道[2].现报道1例LCA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17.
患者杜某,女性,29岁,工人。因左季肋区隐痛四年,于1989年12月21日以脾血管瘤入院。患者于1985年冬季“感冒”后自觉左季肋区持续性隐痛,受凉加重,休息后缓解,经 B 超检查提示“脾脏占位性病变”,1989年12月在兰某医院再次B 超检查提示,脾脏增大,脾脏内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结节,多考虑多发性血管瘤”,CT 扫描提示“脾脏增大,内有多个小的低密度区,为脾脏占位性  相似文献   

18.
19.
桑银保 《当代医学》2011,17(25):53-53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性表现,探讨MRI检查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的32例肝血管瘤进行分析。结果肝血管瘤病灶多为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T1WI上病灶多呈均匀低信号;T2WI上一般呈均匀高信号,并随回波时间的延长病灶信号强度随之增高,表现为特征性的"灯泡征"样高信号。结论肝血管瘤MRI检查有较典型及特征性表现,根据其MRI影像特征性表现,肝血管瘤的诊断可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的临床病史资料、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组织学上脾脏内暗红色结节由大小不一、相互吻合的血管腔构成,衬覆单层扁平或高柱状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无异型性。免疫表型:内皮细胞CD31、F8、CD68均阳性,CD8、CD21均阴性,CD34扁平内皮细胞阳性、高柱状内皮细胞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4%。结论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是发生于脾脏的罕见特殊类型血管源性肿瘤,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形态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