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一直是国内外介入专家较为棘手的问题,而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ATP技术)的出现为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ATP技术的优点及在非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与拘禁球囊技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1日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确诊为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其中,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纳入实验组,研究对象150例;应用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研究对象150例。对比评价两组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采用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患者在主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主支及边支再狭窄发生率、再次心肌梗死等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采用拘禁球囊技术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边支斑块主动转移单支架术在治疗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中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冠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过程中的病变特征及不同治疗方案对病变特征的影响,探讨左主干分叉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 18例患者经定量冠脉造影确定需治疗的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前术后均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观察不同介入治疗方式中主支和分支血管的血管内超声变化.结果 采用的冠脉介入治疗术式83.3%为Cr...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存在边支堵塞的风险在技术应用上受到限制。与非分叉病变相比,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有相对低的手术成功率、更大的手术花费和更高的再狭窄率。药物涂层支架的使用,使主支的再狭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边支开口的再狭窄和分叉病变长期预后中存在的再狭窄问题依然存在。在药物涂层支架时代,已出现双支架的治疗策略。通常根据分叉病变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主支支架术加必要时边支支架术是目前通常采取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6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33例给予单导丝保护技术进行治疗;研究组33例给予边支球囊保护技术进行治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8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比对照组高,对照组术后8个月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边支球囊保护技术应用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不仅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指导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边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主支支架植入后行边支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临界病变患者80例,分为FFR指导边支介入组(FFR组)和常规介入组,每组40例。其中FFR组对FFR测值<0.75的边支血管行介入治疗,包括双球囊对吻及必要时的支架植入。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以及术后随访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在边支支架的植入、双球囊对吻、术后边支残余狭窄>50%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6,0.021,0.043)。两组随访6个月,18个月时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年MACE中FFR组的发生率比常规介入组低(P<0.05)。结论:FFR指导分叉病变边支治疗会更少地使用球囊与支架,3年的随访中FFR指导组MACE发生率比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要低。  相似文献   

8.
分又病变是冠心病介入领域中的难关,治疗成功率低,术后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再狭窄率及靶病变重建率高,是冠脉病变中处理起来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一种病变。因此20世纪80年代是属于外科冠状动脉搭桥的适应证。就其复杂的特性因此医生需要积累到一定的经验才可以做这项手术。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改进和手术者技术和经验的增加,分又病变的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但在该领域仍有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如左主干末端的分叉病变策略策略、分支开口再狭窄率高等问题。近年来,中国的心血管介入专家们在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技巧进行了一系列的前瞻陛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道的公认,为推动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ULMCA)病变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2年10月~2007年11月我院收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4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数<40%)5例,肺功能减退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其冠脉造影特征、手术成功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44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为10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手术住院期间的病死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及急诊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率均为0%.所有患者均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平均随访14.2~9.3月(6~65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亚急性或延迟性支架内血栓形成;6例(13.6%)患者有心绞痛症状复发;1例患者在术后4个月困心力衰竭死亡;37例(84.1%)患者无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35例(79.5%)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提示发生再狭窄3例(8.6%):1例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分叉处再狭窄转外科行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2例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分支开口发生再狭窄,使用切割球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选择性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使用药物洗脱支架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近、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崔颖  冯毅 《现代医学》2011,39(2):241-244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均有报道,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与股动脉对比均无明显差异。然而,经桡动脉行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尤其是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仍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其安全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均没有十分明确的数据。作者通过总结国内外近几年有关经桡动脉途径行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对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拘禁球囊技术(JBT)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JBT组(拘禁球囊技术治疗)和JWT组(拘禁导丝技术治疗),各30例.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JBT组边支闭塞或夹层、边支置入支架、边支血管残余狭窄和边支血流相似文献   

12.
金菲菲  王守力  韩雅玲 《吉林医学》2010,31(29):5133-5134
<正>随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日益成熟,介入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尤其是近年来对药物洗脱支架的广泛应用和大量临床实验结果的公布,心内科介入医生已逐渐拓宽手术适应证,左主干病变的介入  相似文献   

13.
陈海坚  林薇  莫逆  梁金春  乌汉东 《西部医学》2012,24(10):1929-1931
目的评价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45例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根据病变是否累及左主干远端分叉分组,开口或体部病变为非分叉组(26例),累及左主干远端或前降支、回旋支开口者为分叉组(19例)。1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3例在术后(9.5±6.3)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45例患者经治疗后均达到操作成功标准。术后4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分叉组随访期间再发心绞痛率明显高于非分叉组(P〈0.05),但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MACE单因素分析发现,术中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患者(P〈0.05)。13例术后复查患者4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均发生在分叉组,且双支架术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P〈0.01)。结论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是可行和安全的,可取得较好的近远期效果,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可明显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对边支的保护作用及远期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法将138 例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单导丝组(n=68)和双导丝组(n=70),比较两组患者在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边支血管即刻闭塞和狭窄加重的情况?完成导丝交换的时间及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情况;9~12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支血管再狭窄和边支血管闭塞发生情况?结果:双导丝组边支血管即刻闭塞率和边支开口狭窄加重情况比例?完成交换导丝时间和边支需植入支架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导丝组(P < 0.05);9~12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示两组间主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是单导丝组边支闭塞率高于双导丝组(P < 0.05)?结论:双导丝边支保护技术在真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可以明显减少边支的即刻(及远期)丢失率,预防边支开口狭窄加重,减少边支需要植入支架的概率,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同时,双导丝技术可以减少远期边支血管丢失,更好改善分叉病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共45例均无冠脉搭桥术史的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术,总结分析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左主干近中段病变12例,远段分叉病变33例,左主干支架术的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率<10%,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内每月门诊随访一次.临床心绞痛复发8例,2例死亡.术后3~9个月3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30例的原支架内基本无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疗效明显,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手段;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介入医生操作下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中级医刊》2010,(5):F0002-F0002
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这类危重病人和对分叉,弥漫、左主干病变等复杂病变的平均即刻成功率目前都已达N98%左右,唯独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简称CTO病变)的平均成功率仍低于80%。由于CT0病变介入治疗技术上存在的诸多难点,使得在临床医师在复杂病变诊疗水平上参差不齐,韩雅玲教授与来自国内9家医院和日本的32位专家,合作编写本书。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20%,是PCI最具挑战的病变之一。笔者采用经桡或股动脉途径行PCI术,首创DK-Mini-Culotte双支架术式治疗冠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选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住院病例26例,入选标准:(1)De novo冠脉病变,主支与边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 and small Protrusion(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确诊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50例,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25例),其中A组采用边支球囊扩张,B组边支球囊扩张后采用TAP技术植入药物洗脱支架,随访12个月,记录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部分患者在手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对冠心病分叉病变患者的即刻效果有差异,TAP技术效果更佳,且手术成功率高;随访1年两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TAP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性好,短期疗效佳,长期疗效亦满意,但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9.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斌  肖践明 《医学综述》2009,15(5):720-722
冠状动脉搭桥术曾被认为是左主干病变治疗的首选,近年来随着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和操作技巧、器械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证实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左主干病变具有完全可行的疗效。现在左主干病变不再是介入治疗的禁忌证。本文从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的适应证,药物洗脱支架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的疗效对比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0.
隋立有  梁冬梅 《吉林医学》2013,34(4):788-790
<正>由于左主干(LMCA)急性闭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且累及左主干分叉病变是一个罕见现象。因为大面积心肌坏死,随时可发生心源性休克、甚至死亡。在当代介入领域,其发病率、临床特征、结果和预后因素也因不同临床条件而不同,如合并泵衰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多为危重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