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李其信教授基于"体病相关"中医体质理论辨治血精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门诊学习,整理相关病例,从体质与血精的相关性、血精常见类型、血精辨体论治三个方面,分析总结李其信教授治疗血精的临床经验,并附两则经典病案加以验证。[结果]李其信教授认为血精与体质偏颇状态高度相关,临床上血精患者体质特点以阴虚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为主。治疗上,阴虚体质重在滋阴培本,辅以清热;湿热体质强调分清湿热,注重凉血止血;血瘀体质以活血祛瘀为主,兼行补气行气之法。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辨体论治,调理偏颇体质,标本兼治。所举病案一为阴虚体质,以滋阴泻火、凉血安络为法,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病案二为湿热体质,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为法,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结论]李其信教授根据"体病相关"论诊治血精患者,开辟了临床诊治血精的新思路、新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耀夫  赵进喜 《中医学报》2020,35(9):1934-1938
肺间质纤维化可归属于中医学"肺痿"范畴。本病发病与体质因素、失治误治、肺脏久病关系密切。太阳卫阳不足体质、太阳卫阳太过体质、少阴阴虚体质、少阴阳虚体质及太阴脾胃气虚体质之人多见此病。久病肺虚是发病基础,痰瘀痹阻肺络是发病的重要环节。赵进喜教授治疗肺间质纤维化,主张辨体质、守病机、辨方证、选效药。治疗上重视以益气升陷、活血化痰为法,多以加味升陷抗纤汤为基础进行化裁。重视守方服药,并根据患者体质合理加减。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体质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包含的体质类型大抵有七种:即阳虚体质、阳盛体质、阴虚体质、阴盛体质、气血俱虚体质、瘀血体质、痰湿体质。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1体质与病、证的关系1.1体质与发病一方面,体质的强弱决定了发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类型与生化检查的客观差异性。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体质问卷调查,诊断患者体质类型,分析患者体质间相关因素,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结果符合原发性高血压病例共279例,其主要体质类型分别为阴虚体质(26.1%)、痰湿体质(21.4%)、气虚体质(19.2%)、平和体质(9.1%),其中气郁质、痰湿质、阴虚质的血小板(PLT)较高;痰湿体质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高,体重指数(BMI)最高;平和体质甘油三酯(TG)含量最高;湿热体质白蛋白(ALB)含量最高。对高血压主要体质类型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各因素进行95%CI值统计,阴虚体质、气虚体质和痰湿体质的TC、LDL-C 95%CI值超出了平和体质,其他各因素也有较大的重叠。RBC、HGB、TC、LDL-C、BMI、糖尿病、年龄可能是影响阴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的7种因素。结论高血压体质特点的研究发现年龄是影响多种体质变化的共同因素,超重和TC是痰湿体质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偏颇体质采取"对症"的体质调摄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阴虚体质与病、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虚体质为体质类型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它是形成诸多疾病的体质基础。在江苏地区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特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043例中,阴虚体质181例。在阴虚体质者中,一些疾病的发病比例相对较高,提示阴虚体质具有一定发病倾向,在发病过程中会出现一定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10年中医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病因病机的分析总结,认为其发病与年老体衰、久病损伤、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逸失度、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衰老是CCCI的发病基础,过用是发病诱因,同时受体质因素影响;其病机以气血亏虚、肝肾阴虚、髓海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四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丹溪认为,人同自然界一样,都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明人在发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阴虚的体质状况。在此基础上,丹溪发明相火理论,认为相火易于妄动,戕伐真阴,进一步说明相火妄动是形成阴虚火旺病理体质的成因之一。这种病理体质的形成,受先、后天各种因素的影响。丹溪滋阴降火治法,能够纠正阴虚体质之偏差,无论是温热病阴虚火旺证,或其它杂病中属阴虚火旺体质的情况,皆可适用。丹溪滋阴降火学说,已经认识到阴虚体质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8.
"五辨论治"思想是何复东老中医根据"情志致病""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因制宜"等中医传统辨治理论,结合"综合辨治"临床诊疗思维提出的,包括体质辨识(健康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精亏体质、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复杂体质),状态辨识(性别辨识、年龄辨识、摄生辨识),辨证、辨病(病位辨识、病因辨识、病性辨识、病势辨识、病程辨识)与辨症相结合的中医临床辨治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依据《内经》邪正斗争、正虚为主的发病学思想,通过剖析"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同时得病,其病各异"以及"因加而发"等著名论点,提出并论证了《内经》体质发病观,强调人体发病由体质主导,与体质相关,并且存在体质差异决定发病多样性等内涵,深入挖掘《内经》发病学的理论价值,阐发其对临证诊治疾病和养生防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的相关因素,探讨发病后证型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外感病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选取75例上呼吸道感染住院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采集、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相关因素、证型分布,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学分析证型与年龄、季节、体型、体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所有病例的证型与年龄、季节、体型之间的相关性分析,P>0.05;而证型与体质之间的相关系数r=0.790 7,P<0.000 1。结论: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与体质相关,痰湿体质者更易感受外邪而发病。故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不应单纯针对病原微生物,宜结合患者体质给予综合治疗;加强锻炼提高自身防御力有助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并分析甘肃省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中医体质规律,为在职职工的治未病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对甘肃省部分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结果 调查的总人群中居于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29.67%),阳虚体质(14.80%),痰湿体质(14.51%),阴虚体质(11.51%).男性人群居于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31.09%),痰湿体质(20.77%),阴虚体质(11.52%),阳虚体质(10.59%).女性人群居于前4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体质(28.28%),阳虚体质(18.94%),气虚体质(12.54%),阴虚体质(1 1.50%).结论 总人群中平和体质人数比例占30%左右,男性人群偏颇体质以痰湿体质为主,女性人群偏颇体质以阳虚体质为主,在治未病工作中,需要注重不同性别因素的体质特点.  相似文献   

12.
失眠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失眠发生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作一论述,认为失眠是复合性病因作用于人体的结果,其发病与个体的体质和性格特征有一定的相关,其病机也是多源的,病理上表现为虚、火、痰、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黄褐斑动物模型应用现状,为探讨黄褐斑理论知识、探究新疗法、研制新药物打好动物实验基础,提高治疗黄褐斑的科学性、严谨性、安全性。方法以"黄褐斑"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关于黄褐斑的实验研究文献,时间范围分别为"1960-2019、1990-2019、1979-2019"。归纳分析文献中动物模型的应用、相关指标的检测等。结果共筛选出104篇实验研究文献,以采用雌性KM小鼠复制黄褐斑动物模型最为常见,其造模方法以紫外线照射最为常用;造模时间以30 d最为常见,最短不少于7 d;给药时间大多分布在28~31 d。在指标的测量中,可分为表观指标、生化指标及病理指标,以生化指标的检测为主,侧重于皮肤及血清中氧化相关因子的变化。结论目前对黄褐斑的实验研究及理论探讨与黄褐斑发病现状严重失衡,应增加动物实验研究;建立复合动物模型、具有中医病症特点的动物模型是未来重要发展方向。此外,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仅局限于体内、体表氧化与抗氧化失衡,忽略内分泌失调等相关因素,随着体表"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的提出与深入研究,探讨在黄褐斑的治疗中,是否可以通过调节体内、体表NEI网络而发挥整体、局部疗效可能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者结合黄褐斑的传统理论、发病特点及西医发病机制,阐述了黄褐斑与血瘀病机的相关性,并介绍了活血化瘀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判定标准方面的文献。在此文献中,研究人员归纳总结出9种常见的中医体质。这些中医体质分别是: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和特禀体质。其中,阴虚体质是现代人常见的体质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感发热患者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调研712例外感发热患者发病时节、中医体质分型、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资料,总结中医体质与发病季节、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外感发热患者以风寒束表证与风热犯表证为主,冬春两季以风寒束表证为多,其中气虚体质与阳虚体质表现明显,夏秋两季以风热犯表证与暑湿袭表证为多,其中痰湿体质、湿热体质和阴虚体质表现明显。【结论】外感发热中医证型分布以外感风、寒、热、暑邪为主,体质偏颇与中医证型、发病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对于体质不同的外感发热患者,在不同时节其预防和早期诊治的侧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大学生与人体能量代谢的关系。方法:以河南中医药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鉴别阴虚和阳虚体质人群,运用意大利COSME公司的Quark PFT ergo心肺功能测试仪进行两种体质人群的能量代谢的测定。结果:阴虚体质组静息代谢数值明显高于阳虚体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体质与人体静息代谢有关,阴虚体质人群能量代谢高,阳虚体质人群能量代谢相对低。  相似文献   

18.
体质因素在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及辨证论治中的作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的发病涉及遗传、感染、免疫、环境、创伤、内分泌等方面因素。AS发病的遗传因素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强相关,且与其他基因的共同参与有关。体质是由先后天因素形成的个体特性,病理状态下可表现为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疾病传变转归的某些倾向性。我们认为体质因素在AS发病中居主导地位,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AS证候分布和转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充分认识体质因素在AS发病和辨证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1体质与发病1.1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遗…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多从致病因子、宿主、环境3个要素来思考,在发病学上也偏重于单个病种的研究。体病相关是发病学上一个新的视角,考虑到致病因素和个体体质关系,研究“人的病”的同时,更关注“病的人”,体病相关理论得到了文献、流行病调查以及分子生物学系列实证支持。文章结合发病学理论,系统阐明了体质在发病学先天三要素(禀赋、遗传、胎源)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疾病发生与转归体质三说即易感说、从化说、土壤说。并基于体病相关的发病学理论,提出“辨体用方,方体相应”的辨体论治思想、阐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本质,建立“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体病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改善体质将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新途径,在方药研究方面也将产生新的思路与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中医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根据体质与中医病证之间的关系,分析体质在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做到"三级预防"。针对患者的病理体质状态,用药物的偏性来纠正体质的偏性,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当疾病处于发病的临界状态时,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当疾病发生后,抓住体质这个主要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促使疾病向好的方向发展。体质辨识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和方法多种多样,在体质可分的基础上,依据体质与疾病的相关性,通过药物或生活方式干预,调整体质偏颇状态,预防相关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