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目的 探讨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1例设为溶栓组,采用r-tPA 0.9 mg/kg静脉溶栓;另选脑梗死患者26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拜阿司匹林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h、24h和14d、30d的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90d评定Barthel指数.结果 溶栓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早期恢复,改善90 d的预后,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脑梗死1年后的预后。方法对北京市级课题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206例病例以电话及家访形式进行1、2、3年的CSS神经功能及barthle生活指数的评分;对其有效率、死亡率、再梗死及致残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前期入组的206例中有179例存活,42例失访,137例得到随访。其中1年显效率A组83.67%、B组91.67%、C组68.42%,溶栓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1年痊愈率A组53.06%、B组52.08%、C组31.57%。溶栓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1年死亡率A+B组0、C组2.63%;1年死亡率+致残率A+B组4.12%、C组10.52%:2年显效率A组86.96%、B组89.13%、C组71.43%,溶栓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2年痊愈率A组56.52%、B组52.17%、C组31.43%,溶栓组与C组有显著性差异;2年死亡率A+B组2.17%、C组2.86%;2年死亡率+致残率A+B组6.52%、C组11.43%;3年显效率A+B组82.60%、C组71.43%;3年痊愈率A+B组48.91%、C组31.43%;3年死亡率A+B组2.17%、C组2.86%;3年死亡率+致残率A+B组11.96%、C组11.43%。各年各组的有效率、死亡率、死亡+致残率无显著性差异。3年的痊愈率、显效率无显著性差异。再梗死率A+B组13.40%、C组18.42%,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0.7mg/kg与0.9mg/kg、低分子肝素与非低分子肝素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6h内脑梗死能改善2年内的预后。2年后的预后溶栓组与非溶栓组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在MR灌注影像指导下,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内溶栓治疗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分别对21例发病后4.5h内和33例4.5~9h内头颅MR灌注和弥散不匹配区域≥20%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静脉内r-tPA溶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NIHS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治疗后和随访期用Barthel指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不同时间窗内的r-tPA溶栓静脉治疗后NIHSS的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明显。结论:在MR的PWI/DWI不匹配区域≥20%的情况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4.5h内和4.5~9h两个时间窗,用r-tPA静脉溶栓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按照不同的治疗时间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8例.观察组超早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 h内),对照组延迟治疗(开始治疗距发病时间3~6 h),观察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急性脑梗死患者6 h、24 h、1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急性脑梗死发病3h内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更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磁共振证实的超急性期后循环梗死不同时间窗内,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预后情况及安全分析。方法将32例经头部磁共振证实的后循环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照溶栓治疗时间窗分组,分为〈4.5 h组16例,4.5~8 h组16例。所有患者在rtPA静脉溶栓前、溶栓后6 h、24 h、7 d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 d时行Bathel指数(BI)、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观察溶栓疗效及溶栓后脑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4.5 h组与4.5~8 h组在各个时间点的NIHSS评分及90 d BI指数、mR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指导下的超急性期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适当延长时间窗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先予以r-tPA静脉溶栓,然后在DSA下动脉溶栓,24h后常规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活血化瘀、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予以抗血小板集聚、扩张血管、脑神经保护剂等治疗。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卒中研究中心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价治疗前、治疗24h、14d、21d、90d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状性脑出血2例,死亡1例;对照组并发症状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两组均无全身性出血发生。结论治疗组短期内能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状况,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临床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窗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9年2月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行CT、MRI检查确诊后,分别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三组,A组≤3 h,B组4~6 h,C组7~12 h,评价临床预后。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同组内治疗前与治疗后10、30、90 d比较,均P<0.05;A组与B、C组治疗后同一时间Barthel指数比较,均P<0.05;A组术后出现再梗死6例,明显低于B、C两组,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6 h与7~9 h的疗效无明显差异。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3组,3组患者用药治疗相同,分别在0~6h,6~12h,12~24h给予用药,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B组70%、C组35%,并且A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明显低于B组、C组,A组患者的精神状态明显高于B组、C组,三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0~6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效果显著,降低了并发症及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在临床上具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不同时间静脉溶栓后疗效(临床间接指征)的观察,说明早期静脉溶栓的重要性。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根据发病后静脉溶栓时间分成≤4 h组、4~6 h组和6~12 h组。比较再通后ΣST段下降率时间、胸痛缓解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及CK-MB酶峰提前时间的变化,同时比较再通率及4周病死率。结果3组比较ΣST下降率时间分别为(80.4±23.2)min(、110.2±28.9)min及(124.8±27.6)min(3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胸痛缓解时间分别为(120.6±18.7)min(、130.4±16.6)min及(160.3±15.9)min(3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时间分别为(90.5±30.1)min、(92.1±27.8)min及(91.4±28.3)min(3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K-MB酶峰提前时间分别为(540±30.9)min(、600±28.7)min及(700±29.4)min(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71.4%、69.1%及42.3%(3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0、4.8%及7.7%。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时间越早越好,4 h内静脉溶栓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张华根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3,44(6):501-506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对脑梗死的短期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本院予以静脉溶栓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剔除12例不合格病例,收纳90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按脑梗死体积,分为小梗死体积组(<5 cm3)、中梗死体积组(5-15 cm3)和大梗死体积组(>15 cm3)三组;将90例静脉溶栓病例,分为3小时溶栓组及3-4.5小时溶栓组,比较两组溶栓疗效;同时随机抽取2021年间未静脉溶栓48例ACI病例,再从90例静脉溶栓病例中按比例抽取48例,两两比较静脉溶栓患者及非静脉溶栓患者短期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1]改善率比较各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静脉溶栓组与非静脉溶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14天NIHSS评分改善率更高,疗效比非静脉溶栓组好。三组不同脑梗死体积患者静脉溶栓比较,大梗死体积组与中、小梗死体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梗死体积组相比大梗死体积组NIH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时间窗的选择及其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均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剂量100~200万U。根据患者救治时的血压水平进行分组:A组(MABP≤90.0mmHg)16例,B组(90.0mmHg?MABP≤105.0mmHg)22例,C组(105.0mmHg?MABP≤120.0)27例,D组(MABP<120.0mmHg)19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E组(治疗时发病时间<3h)14例,F组(治疗时发病时间3~6h)46例,G组(治疗时发病时间>6h且<9h)24例。治疗前后应用脑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①溶栓后血管再通率:A组为50.0%,B组为81.8%,C组为77.8%,D组为57.9%,B、C两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②治疗前E、F、G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4h,7d,21d各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E组效果明显优于F组(P<0.05),G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血管再通率与患者救治时血压水平有关,患者血压水平略高于理想血压,溶栓效果较好,但溶栓时间窗3~6h与6~9h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比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差异和安全性。方法 将8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r-tPA组、UK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r-tPA、UK溶栓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结果 3组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5).r-tPA组的显效率(48.28%)和总有效率(86.21%)稍优于UK组(分别为41.38%和82.76%),但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及死亡率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tPA与UK早期溶栓治疗ACI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相似,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75例从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从发病至给药时间<3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24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3~4.5 h,且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患者30例(B组),发病至给药时间<4.5 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1例(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 h、7 d 三个时间点分析比较其NIHSS 评分,并在治疗后7 d对3组的临床疗效、颅内出血及死亡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均P<0.05),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3.42,均P<0.05);A组、B组治疗后24 h、7 d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99,均P<0.05)。A组、B组治疗后7 d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667、11.286,P<0.05),但A组、B组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05)。A组、B组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780、4.989,P<0.05),但A组、B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6,P>0.05)。B组的颅内出血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1,P<0.05)。 结论 发病3~4.5 h和<3 h进行rt-PA溶栓临床疗效均显著,但时间窗的延长可导致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但死亡风险未增加,对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当积极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6.
ST段抬高的急性心急梗死在(STEMI)病人在出现症状后,无论采用纤溶治疗方式还是PCI方式,迅速恢复阻塞动脉的血流是病人近期或远期转归的决定因素[1].虽然近年来介入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溶栓治疗的应用有所减少,但各种因素使得静脉溶栓目前仍是治疗STEMI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科自80年代以来先后使用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自2004年5月至2008年3月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ST段抬高的急性心急梗死在(STEMl),取得了更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早期影像学诊断及不同时间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MRI对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及不同时间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行CT、MRI检查确诊后,分别于3h内溶栓和3~12h溶栓治疗各50例,对比诊断方法及疗效。结果:MRI确诊时间明显短于CT(P<0.01),而1.5T MRI与3.0T MRI无统计学意义(P>0.05)。CT、1.5T MRI、3.0T MRI在发现急性脑梗死病灶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T MRI发现平均病灶数最多。3h内溶栓组治疗后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3~12h组(P<0.001)。3h内溶栓组有效率为88%,高于3~12h组的66%。结论:MRI能够尽早确诊急性脑梗死,高场强(3.0T)MRI能够发现更多梗死灶;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且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时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中神经损伤标记物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266例ACI合并MS患者,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10例,根据患者发病至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将患者分成3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 h内,n=146)和3~4.5 h组(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为3~4.5 h,n=120)。观察并分析各组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3 h组(1.37%)低于3~4.5 h组(10.00%)(χ2=9.838,P=0.002);3 h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3.15%)高于3~4.5 h组(81.67%)(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选择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时间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时间为6小时内,B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时间大于6小时,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得出临床治疗结论。结果:A组12例患者显著优于B组,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两组临床数据对比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入院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近、远期疗效及药物有效安全剂量。方法将ACI 65例分为两组:溶栓组29例实施rtPA0.8 mg/kg溶栓治疗;对照组36例实施抗血小板药物及常规治疗。比较溶栓治疗效果,分析不同时间窗的近、远期疗效。结果溶栓组6h内溶栓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h内溶栓组差异更显著(P〈0.01),3~6 h溶栓组治疗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 h组基线分值分别与对照组和3 h内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时间窗内使用rtPA0.8 mg/kg静脉溶栓治疗ACI可改善患者预后,3 h内溶栓预后更好,3~6 h的时间窗尚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基层医院不应该轻易放弃溶栓机会。 相似文献